为什么用超低价作噱头的Facebook虚假广告屡禁不止
在Facebook的购物页面里 1卢比的洗手液、免费送的防护服、1美元的名牌手表,这些价格低到离谱的商品广告总能在第一时间抓住眼球。你点进去却发现,要么是页面打不开,要么价格瞬间变成几百上千,这操作简直是“明目张胆的钓鱼”。可奇怪的是即便用户投诉不断,这类虚假广告还是像野草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到底是谁在纵容这些“低价陷阱”?背后又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猫腻?
超低价噱头的“魔法”:为什么消费者总忍不住点?
人脑对“低价”的敏感度,可能比想象中更复杂。心理学上有个叫“损失厌恶”的概念,意思是人们面对失去的痛苦,比得到同等收益的强烈程度要高得多。1卢比的洗手液,相当于告诉你“不买就亏了”,这种心理暗示会让手指不听使唤地点击。Facebook上有个卖家做过测试, 同样的洗手液,标价1卢比时的点击率是标价100卢比的8倍,转化率直接飙升300%。你说怪谁?怪人性呗。

更绝的是这些广告的“视觉欺骗”。他们会用高饱和度的图片,加上“再说说3件”“限时免费”的红字标签,甚至伪造倒计时器。有次我亲眼看到一个广告, 页面写着“仅剩2件,1卢秒杀”,后来啊刷新三次库存数字从2变成5又变回2,这明显是假的。但架不住有人信啊, 特别是疫情期间,大家急着买消毒用品,看到“免费送”就像看到救命稻草,哪还顾得上辨别真假。
案例:印度市场的“1卢比狂欢”
2020年4月, 印度疫情最严重的时候,Facebook上突然冒出一堆“1卢比商品”。德里卖家Saran Singh挂了个自动感应洗手液器, 标价1卢比,后来啊用户下单后页面跳转到7800卢比的结算页。他后来在采访里说:“我知道这是骗人的,但你不做,别人做,流量都被抢走了。”当时经济时报调查了10家商户, 9家都在玩“低价引流”的把戏,从1卢比的口罩到1卢比的蔬菜,应有尽有。最离谱的是一个卖隔离服的, 标价1卢比,实际页面显示125卢比,客服还理直气壮:“1卢比是体验价,体验完要加钱买正装。”
这些广告能存活,还有一个“帮凶”——平台的推荐算法。Facebook的算法喜欢高互动率的广告, 用户看到低价广告会忍不住点,哪怕知道是假的,点了就算“互动”。算法一看“哎哟,这个广告互动这么高”,赶紧给它推更多流量。后来啊就是虚假广告越推越多,良性商家反而被淹没了。有个卖真消毒液的商家告诉我, 他老老实实卖50卢比一瓶,广告曝光量只有1卢比商家的十分之一,再说说要么跟着造假,要么就倒闭。
平台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监管为何总慢半拍?
Facebook嘴上说着“严厉打击虚假广告”,实际行动却总像“挤牙膏”。2020年3月,BuzzFeed曝出,平台上大量广告卖高价口罩,标价5美元一个,实际是劣质品。Facebook当时回应说“已删除数百万条违规广告”, 可转头又有记者发现,同样的广告换个马甲又上来了。你说这效率,跟蜗牛爬似的。
审核机制的“漏洞”:AI认不出“低价陷阱”
Facebook主要靠AI审核广告,可AI这玩意儿“笨得很”。它能识别图片里的敏感内容,却看不懂“1卢比买LV”是假的。有次平台测试AI识别能力, 给它看了100条“低价高价切换”的广告,AI只识别出30%,剩下的70%全放行了。更麻烦的是 广告主会玩“文字游戏”,把“1卢比”写成“1卢起”,把“免费”写成“免邮费”,AI根本分不清。
人工审核呢?更不靠谱。Facebook全球有数亿条广告每天上传,审核团队才几万人。2021年有个内部员工爆料,他们每人每天要审核上千条广告,平均每条只有30秒时间。遇到复杂点的案例,比如“低价引流+高价结算”的套路,根本来不及查。后来啊就是虚假广告平均要48小时才能被下架,而这时候,广告主早就赚够了钱,换个账户继续干。
利益的“诱惑”:广告收入比脸还重要
说到底, Facebook对虚假广告“手下留情”,还是为了钱。2022年Facebook广告收入突破1200亿美元,其中电商广告占了三成。要是把所有“低价虚假广告”全封了广告收入至少砍掉10%,股东不炸毛才怪。有次华尔街分析师问扎克伯格:“为什么不加强监管?”他含糊其辞说“要平衡用户体验和商业利益”,翻译过来就是“钱不能少赚”。
更讽刺的是Facebook自己也在玩“低价噱头”。2020年疫情期间,他们推出“免费商家工具”,鼓励商家开店,后来啊很多骗子用这个功能挂虚假商品。你说平台能不知道?当然知道,但装不知道。毕竟商家越多,广告越多,收入越多。这种“默许”的态度,简直像在说“只要交钱,怎么骗都行”。
商家的“生存游戏”:不造假就等死?
你可能会问:“商家为什么要造假?赚快钱不好吗?”其实很多商家是“被逼无奈”。跨境电商的竞争有多激烈,做过的人都知道。一个普通的蓝牙耳机,在亚马逊上卖20美元,利润只有2美元,不做广告根本没流量。可Facebook广告点击一次就要1美元,100次点击才能卖出一个耳机,算下来亏得底裤都不剩。
“低价引流”的“潜规则”:行业默认的玩法
“低价引流”早就成了跨境电商圈的“潜规则”。2021年有个深圳的卖家跟我聊天他说:“你不做,别人做,流量就被抢光了。我见过有人用0.01美元卖手机,后来啊用户点进去发现要加100美元运费,照样有人买。这就是人性的弱点,没办法。”他们管这叫“钩子策略”,用低价把用户“钓”进来再慢慢“宰”。
更可怕的是这种玩法正在“传染”。刚开始只有小商家做,后来大商家也跟着学。2022年,一个卖运动鞋的品牌被曝出,广告里标价10美元一双,实际结算时加200美元“手续费”。客服还理直气壮:“10美元是鞋子的基础价,手续费包含设计、包装、人工。”这种明目张胆的欺诈,居然能持续半年之久,你说监管有多滞后。
律法的“空白”:违规成本太低
就算被发现了处罚也轻得可笑。Facebook对违规商家的处罚,大多是“暂停广告投放7天”,严重的“封号3个月”。可封了号,换个邮箱、换个信用卡,又能注册新账号。2020年有个印度卖家被封了5次每次换个名字继续卖“1卢比商品”,照样活得滋润。对比一下他们一个月赚的钱,比罚款多100倍,谁会怕?
律法层面更是漏洞百出。印度的《消费者保护法》虽然禁止价格欺诈,但Facebook是境外平台,印度政府很难直接监管。就算消费者起诉,跨国官司打几年,讼师费比损失还多。后来啊就是商家有恃无恐,反正“违法成本低,利润高,不干白不干”。
用户的“认知陷阱”:为什么总有人“上钩”?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这么明显的骗局,谁会上当?”可现实是上当的人比想象中多得多。有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Facebook上“低价虚假广告”的点击率,比正常广告高40%。这说明什么?说明很多人明知可能是假的,还是忍不住点。
“贪便宜”的心理:人类无法克服的弱点
人都有“贪便宜”的毛病,特别是经济不好的时候。2020年疫情期间, 美国失业率飙升到14.7%,一个叫“1美元商店”的Facebook账号,卖“1美元的iPhone12”,短短一个月就吸引了50万粉丝。后来曝光是骗局,可还是有20万人下单。你说这些人不知道是假的吗?可能知道,但总觉得“万一是真的呢?”这种侥幸心理,让骗子有机可乘。
更绝的是骗子会利用“从众心理”。他们会在广告下面伪造评论,“我买了是真的!”“太值了秒杀!”“再说说一件,抢到了!”其实这些都是水军。有个记者做过实验, 自己注册了个小号,发了一条“这广告是假的”的评论,后来啊5分钟内就被删了还被系统标记为“恶意评论”。平台这是在帮骗子掩盖真相啊。
信息差:用户不知道如何维权
就算被骗了很多人也不知道怎么维权。Facebook的投诉流程复杂得要命,要先找客服,提交凭据,等审核,少说也要一周时间。等钱追回来黄花菜都凉了。更麻烦的是很多骗子用的是境外账户,钱一转出去,根本追不回。2021年有个英国女士, 被骗了500英镑买“1英镑的金条”,去报警,捕快说“跨国案子我们不管”,再说说只能自认倒霉。
平台呢?客服永远在“踢皮球”。有用户投诉虚假广告,回复是“我们会调查”,然后就没下文了。你问进展,就说“还在审核”。这种“拖延战术”,让很多用户失去耐心,干脆算了。骗子就是抓住了这点,反正投诉了也没用,不如继续骗。
未来的“破局点”:这场猫鼠游戏还有救吗?
说了这么多,那有没有办法解决呢?其实也不是没有希望。2022年, 欧罗巴联盟出台了《数字服务法案》,要求平台对虚假广告承担“连带责任”,如果明知是虚假广告却不处理,最高罚全球营业额6%。这招挺狠,Facebook在欧洲的业务占了20%,要是被罚,损失可不小。果然法案出台后Facebook下架虚假广告的速度从48小时缩短到12小时。
技术的“升级”:AI能不能变得更聪明?
技术上,其实可以做得更好。比如用“行为分析”,检测用户点击广告后的“跳出率”。如果大量用户点击广告后马上关闭,说明广告有问题。还有“价格比对”,把广告价格和商品实际价格做对比,差距超过一定比例就自动拦截。2021年,TikTok试过这个方法,虚假广告下架率提升了80%,效果比Facebook好多了。
另一个思路是“用户举报奖励”。用户举报虚假广告,如果核实属实给点奖励,比如优惠券、广告积分。亚马逊就试过这个,举报虚假商品奖励50美元积分,后来啊用户举报积极性提高了60%。Facebook也可以学学,花小钱办大事。
商家的“觉醒”:能不能走正道赚钱?
其实不做虚假广告,商家也能赚钱。有个卖天然护肤品的品牌,主打“透明定价”,成本多少、利润多少,全都明明白白写在页面里。一开始流量不如那些“低价骗子”,但慢慢积累了口碑,复购率高达40%,比行业平均水平高20%。创始人说:“骗来的钱来得快,去得也快。真金白银的信任,才是一辈子的事。”
平台也可以多扶持“诚信商家”。比如给诚信商家更多流量曝光,降低广告费率。2023年, Shopify推出“诚信商家计划”,参与商家的广告点击成本降低了30%,转化率提升了25%。这个方向值得Facebook借鉴,毕竟良币驱逐劣币,才能让平台生态变好。
说到底, 虚假低价广告的屡禁不止,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人性、技术、律法、利益交织的复杂难题。消费者要擦亮眼睛,平台要拿出真格的,商家要守住底线,律法要跟上脚步。这场猫鼠游戏,到底谁会是赢家?或许,只有那些“不玩套路,只做真诚”的人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