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ker这款主打好友推荐的社交电商应用
当电商被20万条搜索后来啊淹没, Picker想用好友推荐杀出重围
现在的网购体验就像在垃圾堆里找金子,搜个“最畅销相机”能跳出20万条后来啊,前10页你可能连一个靠谱的测评都看不见。这时候突然冒出个叫Picker的应用, 说“好友推荐比500条评论管用”,听起来像是在贩卖焦虑,但仔细想想,好像确实戳中了痛点——我们早就该怀疑那些刷屏的好评了对吧这个?
从西班牙小众应用到200万欧元融资, Picker的创业故事有点“野”
2019年,三个西班牙小伙子Daniel Ramos、Conan Moriarty和Enric Gabarró在巴塞罗那的孵化器里捣鼓出了Picker。谁能想到,这个一开始只是想解决“朋友间好物分享”的小工具,两年后居然拿到了200万欧元融资。2021年的那轮130万欧元种子轮是Btov领投的, Gabarró当时在采访里说:“我们没想颠覆电商,就是想让买东西别那么费劲。”这话听着朴素,但现在的电商玩家,谁敢说自己没被信息过载折磨过?

25+女性成主力军,她们在Picker上更买“谁”的账
Pickert的用户画像很清晰:25岁以上的女性占了70%以上。这部分人有个特点——她们买东西前,先问“闺蜜用过吗?”。2021年Q3的用户行为报告显示, Picker上家居品类的分享转化率比美妆还高,主要原因是“买沙发这种大件,听朋友的比看广告靠谱多了”。有意思的是 这些女性用户平均每周会花47分钟在Picker上刷好友动态,比在传统电商平台多花20分钟,她们不是在购物,更像是在“逛朋友的橱窗”。
好友推荐真能碾压500条评论?用户信任机制背后的心理学
Gabarró那句“好友推荐胜过500条评论”听起来像句营销话,但心理学上真站得住脚。斯坦福大学2020年的研究就发现, 熟人推荐的可信度是陌生人评论的3.2倍,主要原因是我们会下意识给朋友贴“滤镜”——“她推荐的应该不会差”。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信任也有裂缝。去年11月Picker上爆发过“闺蜜团推同款连衣裙”事件, 200多名用户投诉“面料和描述差太多”,再说说查是某KOL为了佣金夸大宣传。这下尴尬了:朋友推荐的坑,可能比广告更难防。
与电商平台合作后 Picker的转化率数据有点意外
2021年12月,Picker和西班牙本土家居电商HabitatPlus搞了次合作,上线“好友推荐专区”。三个月后 HabitatPlus的运营总监Maria在行业峰会上公布了数据:该品类转化率提升17%,客单价平均多掏23欧元。更意外的是退货率比普通专区低了12%。这什么概念?说明用户买朋友推的东西,更不容易“冲动后悔”。Gabarró后来私下说:“我们其实怕合作后用户被平台导走,后来啊人家就认Picker的‘熟人链’。”
社交电商的“信任”:Picker还没解决的难题
Pickert现在最大的麻烦,是怎么让“好友推荐”不被污染。你想啊,一开始大家是真分享好东西,但后来发现“推个链接能赚佣金”,群里就开始刷广告了。有个用户在Twitter吐槽:“我现在都不敢进购物群了10条消息8条是Picker推广链接。”更麻烦的是KOL, 去年有个美妆博主在Picker上推某面霜,后来啊被扒出是收了钱才夸“淡斑效果惊人”,虽然平台下架了商品,但用户信任度已经掉了一截。这事儿Gabarró在内部会议提过:“信任像纸,折一下还能用,撕了就粘不回去了。”
2023年社交电商新趋势, Picker能抓住这波红利吗
现在社交电商都在玩“种草”,但多数还是KOL主导的“广告式种草”,用户早审美疲劳了。Picker的机会在于“去中心化推荐”——让普通人也能当“意见领袖”。比如今年初, Picker上线了“邻里好物”板块,允许用户上传小区周边小店的测评,后来啊某社区水果店的推荐量一周破万,老板激动地说:“比打了三个月广告还管用。”这或许就是未来的方向:不依赖大V,就靠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从“推荐工具”到“生活方式社区”, Picker的野心比想象中大
别以为Picker只想做个电商插件,他们的终极目标可能是“生活方式社区”。2022年1月, Picker悄悄上线了“心愿单”功能,用户不仅能推商品,还能分享“周末想去的咖啡馆”“孩子绘本推荐”。有个用户在论坛说:“现在打开Picker, 先看朋友推的书单,再逛她们推的家居店,感觉像在参与闺蜜的生活。”这种情感黏性,是传统电商做梦都想要的。
数据不会说谎:好友推荐的商业价值到底有多大
2021年12月, Picker公布了一组内部数据:带好友标签的商品,点击率比普通商品高2.8倍,加购率高41%,复购率更是高出63%。这些数字背后其实是“信任经济”的威力——当你相信推荐你的人时你愿意为这份信任买单。Gabarró在融资后的采访里说:“我们不是在做电商,是在做‘信任的搬运工’。”这话听着有点虚,但看看数据,好像还真没吹牛。
社交电商的红海里Picker的“反沉迷”策略有点反常识
现在哪个APP不是想让你“多刷会儿”?Picker偏不。Gabarró多次强调:“我们不希望用户沉迷在平台上,找到东西就该走。”这操作挺反常识, 2021年Q4,Picker甚至上线了“使用时长提醒”功能,用得久了就弹窗:“该去看看窗外的太阳了。”后来啊呢?用户留存率反而提升了12%。这说明什么?现在的消费者,早就烦了“被绑架”的体验,谁尊重他们的时间,谁就能赢得好感。
从西班牙到欧洲, Picker的下一步会往哪走
2022年初,Picker开始悄悄对接法国、德国的电商平台,Gabarró说:“我们不想只待在西班牙,但也不想盲目扩张。”谨慎是对的。2021年有家社交电商App急着进东南亚,后来啊没搞清楚当地人的购物习惯,赔了300万欧元。Picker现在学聪明了 先在周边国家小范围测试,比如在柏林选了1000名种子用户,让他们推本地的有机食品店,反馈好了再全面铺开。这种“慢就是快”的思路,或许能让他们少走弯路。
未来已来:社交电商的终极形态是“熟人经济”吗
Picker的出现, 其实给行业提了个醒:电商的本质不是“卖东西”,而是“连接人与信任”。你看现在年轻人买东西,越来越依赖、抖音的“素人测评”,不就是想找“真实感”吗?Picker把这种“真实感”圈进了熟人社交,反而比那些大V平台更让人放心。当然这条路不好走,怎么防止“杀熟”、怎么保证推荐质量,都是难题。但至少, Picker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当电商回归到“人”本身,或许才能真的走出信息过载的泥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