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北美成为购物App第一大市场了吗

疫情下的突变:北美购物App为何突然爆发

2020年初的封城措施像一把双刃剑, 砍断了线下购物的链条,却也劈开了移动电商的新赛道。Adjust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Paul H. Müller在回忆那段经历时提到, 电商产业在疫情爆发后的3月前几周遭受重创,广告支出锐减,但垂直电商市场从4月开始反弹,这种反弹不是温和的回暖,而是近乎野蛮的增长呃。触宝大数据研究院的数据显示, 7月初美国及拉美地区疫情压力依然较重,线下流量恢复的过程曲折得像过山车,而消费者被迫把购物需求转移到了手机屏幕上,这种转移不是暂时的,更像是一次被迫的习惯迁移。

音乐、视频等应用在疫情中时长增长,互动需求攀升,但购物类App的增长曲线更加陡峭。2020年,购物类应用的购买率达到14.7%,而2019年仅为10.5%,增幅高达110%。这个数字背后 是消费者从“逛商场”到“刷App”的行为重构,是零售商从“线下门店”到“移动端战场”的战略转型。Liftoff公司首席施行官Mark Ellis说:“因为消费者适应不断变化的零售格局,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移动设备。”这种依赖不是对某个App的忠诚,而是对“随时随地购物”这种便利性的成瘾。

数据报告 | 北美成购物App第一大市场
数据报告 | 北美成购物App第一大市场

从10.5%到14.7%:购买率背后的消费逻辑

购买率翻倍的数据背后藏着北美消费者独特的心理密码。疫情让“时间”变得奢侈,也变得廉价——人们有更多时间刷手机,却更吝啬花在线下排队、挑选上。购物App的“即看即买”“一键下单”完美契合了这种“效率至上”的心态。亚马逊、沃尔玛这些传统零售巨头在移动端的布局早有预谋,但疫情让它们的提前布局变成了“收割时机”。2020年美国购物App下载量排名显示, 亚马逊以4100万下载量稳居榜首,沃尔玛以3400万紧随其后Wish以3000万位列第三,eBay也有2000万的表现,这些数字不是孤立的下载量,是消费者用手指投票的后来啊。

更关键的是 北美地区的用户首次购买转化成本下降至之前的25%,转化率增幅超过4倍,一边比亚太地区高出6倍。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北美,获取一个新顾客并让他完成首单花费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亚太地区的首次购买转化成本在过去一年里翻了一番, 达到54.90美元,用户参与度呈下降趋势,购买率不及2019年水平的50%。这种对比像一面镜子, 照出两个市场截然不同的“电商成熟度”:北美还在享受移动人口红利,亚太却已陷入增长瓶颈。

亚太的“疲劳期” vs 北美的“流量洼地”

有人说亚太地区进入“疲劳期”,这个说法有点武断。疲劳的不是消费者,而是传统的电商增长模式。亚太市场特别是中国, 电商渗透率早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移动购物App的用户增长空间被严重压缩,就像一个饱和的海绵,再也挤不出多少水。而北美市场不同, 它的电商渗透率还有巨大提升空间,移动端用户习惯还在培养期,这种“未饱和”状态让北美成了全球电商玩家的“流量洼地”。

但“洼地”不等于“净土”。北美市场的竞争烈度不亚于亚太,只是竞争的维度不同。亚太比拼的是“极致性价比”和“供应链效率”,北美比拼的是“用户体验”和“品牌心智”。SHEIN能取代亚马逊成为美国iOS和Android平台下载量最多的购物App, 靠的不是低价,而是“快时尚+社交推荐”的模式创新,它摸准了北美年轻消费者“既要好看又要独特”的心理。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对本地需求的深度挖掘。

下载量背后的暗战:亚马逊、 沃尔玛与SHEIN的博弈

2020年美国购物App下载量榜单像一场群英会,巨头们和新锐们的较量暗流涌动。亚马逊的4100万下载量背后 是Prime会员体系和FBA物流网络的强大支撑;沃尔玛的3400万下载量,则依托于线下门店的“线上下单、门店自提”模式,解决了北美消费者对“即时性”的执念;Wish的3000万下载量,曾是低价商品的代名词,但现在也在努力转型,试图摆脱“廉价”标签。而SHEIN的异军突起, 打破了传统零售的逻辑——它没有线下门店,却通过数据驱动的设计和柔性供应链,实现了“小单快返”,抓住了北美Z世代对“个性化”的追求。

这场博弈没有赢家,只有参与者。亚马逊在2023年还在加大对移动端的投入, 推出“AR试穿”“一键复购”等功能;沃尔玛则利用其线下优势,打造“全渠道”购物体验,让App成为线下流量的入口;SHEIN虽然下载量第一,但也在面临“增长焦虑”——如何维持低价的一边保证利润?如何应对来自Temu等新玩家的竞争?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它们在北美市场的未来地位。

免费配送的“甜蜜陷阱”:北美消费者的真实偏好

Ipsos的报告清晰地揭示了北美消费者“拔草”国外商品的最大驱动力:免费配送。高票当选的免费配送,成了美国、加拿大海淘消费者的“购买开关”。数据触目惊心:在过去1年中,美国海淘族跨境购物总开支的91%发生在PC端,加拿大同样高达90%。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北美消费者虽然下载了购物App,但真正下单的场景还是在电脑前。移动端的“浏览”和“决策”功能被放大, 但“支付”环节却习惯性地转移到了PC端,这种“跨屏行为”暴露了移动端体验的短板。

免费配送是“甜蜜陷阱”,对消费者来说是“福利”,对商家来说却是“成本负担”。北美消费者对免费配送的执着,让零售商不得不把这部分成本转嫁到商品价格上,形成“隐性涨价”。更麻烦的是物流成本成了利润黑洞——跨境配送的时效、退换货的流程,都让商家头疼不已。亚马逊的Prime会员之所以能成功, 就是主要原因是它用“年费换免费配送”的模式,把消费者的“免费执念”变成了可预测的收入,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值得所有玩家学习。

从TikTok到Shopify:社交电商能否复制北美成功?

Shopify与TikTok的合作,像一颗投入北美电商市场的深水炸弹。加拿大电商平台Shopify将TikTok加入合作伙伴组合, 与Facebook、Instagram、Pinterest等社交平台并列,与亚马逊、谷歌、沃尔玛等巨头同台竞技。TikTok透露,合作旨在让Shopify的100多万个商家更容易接触到TikTok的年轻受众。这背后 是社交电商的崛起——北美年轻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搜索购物”,他们更相信“种草购物”,喜欢在短视频、直播中发现好物。

社交电商的成功,需要“内容+供应链”的双重支撑。TikTok有流量, 有年轻用户,但缺乏成熟的电商基础设施;Shopify有商家,有技术,但缺少内容场景的入口。两者的结合,像是“弹药库”和“战场”的对接。但社交电商真的能成为北美购物App的下一个增长点吗?未必。短视频购物的转化率远低于传统电商,用户从“看视频”到“下单”的决策链路太长,容易中途流失。除非能解决“信任”问题——让消费者相信视频里的推荐不是“剧本”,而是真实的好物。

第一名的隐忧:转化率提升的可持续性

北美购物App的数据光鲜亮丽,但背后藏着隐忧。用户首次购买转化成本下降至25%,转化率增幅超4倍,这些数字很漂亮,但问题是:这种提升能持续多久?疫情刺激下的增长,就像一场“报复性消费”,总有回归平静的一天。当线下门店恢复营业,当消费者对“居家购物”的新鲜感褪去,移动端的流量还能保持增长吗?Liftoff与Adjust的研究显示, 2020年移动购物应用的用户参与度增幅达40%,但2021年之后增幅明显放缓,这种“高开低走”的趋势,值得警惕。

更现实的挑战是竞争加剧。因为更多玩家涌入北美市场,用户获取成本可能会重新回升。亚马逊、沃尔玛这些巨头有资本烧钱获客,但中小商家呢?他们的生存空间在哪里?SHEIN的成功不可复制,主要原因是它有独特的供应链优势;Temu的低价策略也难以为继,主要原因是会引发价格战。北美购物App的第一名,不是一劳永逸的头衔,而是需要不断“守擂”的战场。

除了数据,我们忽略了什么?移动端体验的致命短板

当我们沉迷于下载量、 转化率这些宏观数据时是否忽略了用户体验的细节?北美消费者虽然习惯用手机浏览商品, 但下单时却转向PC端,这说明移动端的支付流程、页面加载速度、商品详情页体验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很多购物App的移动端界面像“PC端的缩小版”, 没有针对手机屏幕进行优化,操作繁琐,加载缓慢,这些都成了用户下单的“绊脚石”。

物流体验是另一个致命短板。北美地域辽阔,配送时效参差不齐,跨境购物的退换货流程更是复杂。消费者在App里下单后要等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收到货,这种“等待的煎熬”会大大降低复购率。解决这些问题, 不是靠砸钱做营销,而是靠技术优化和供应链重构——比如提升移动端支付的平安性和便捷性,比如建立本地化的仓储和配送网络,比如简化退换货的流程。

第一市场的光环下藏着哪些未知的变量?

北美成为购物App第一大市场,这个结论有数据支撑,但未必是到头来答案。疫情改变了消费者的习惯,但习惯也会 改变;巨头们占据了当前的市场高地,但新玩家随时可能颠覆格局。社交电商、AR购物、AI推荐,这些新技术会带来新的增长点,但也会带来新的挑战。北美市场的魅力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它的“未饱和”,它的“创新活力”。对于跨境电商玩家 这里的机遇与风险并存,只有那些真正理解本地消费者、持续优化体验、灵活应对变化的玩家,才能在这场“淘金热”中笑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