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的海湾三国计划是否会拓展至巴林、科威特、阿曼
从阿联酋出发:亚马逊的“大阿联酋”野心
亚马逊在中东的动作越来越频繁, 阿联酋站作为它在海湾地区的桥头堡,最近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海湾三国计划。简单说就是让巴林、科威特、阿曼这三个国家的消费者,能直接通过阿联酋亚马逊买东西那个。这可不是简单的全球购,而是把三国和阿联酋站深度绑定了有点像把几个小池塘连成一个大湖。亚马逊这步棋,到底是试探水温,还是准备全面铺开?咱们得掰开揉碎了看看。
三国消费者:被低估的“隐形土豪”
说到巴林、 科威特、阿曼,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人口少,市场小”。但真要算起购买力,这三个国家绝对能让你刮目相看。巴林人均GDP差不多3万美元,科威特更是接近2.8万,阿曼也有2.1万,比不少欧洲国家还高。关键是这些国家的产业链特别单一,日常用品、小商品基本全靠进口。以前大家习惯去本地商场或者迪拜购物,但疫情之后线上习惯慢慢养成了。2023年, 科威特电商渗透率已经到了18%,阿曼15%,巴林12%,虽然不高,但增长速度特别快——想想看,疫情前可能连5%都不到,这翻倍的潜力谁不眼馋?

亚马逊肯定也盯上了这点。它没在这三个国家单独建仓, 而是直接把阿联酋站的商品“搬”过去,让三国消费者用同一个账号、同一个APP就能下单。操作上一点不复杂, 设置好收货地址就行,支付还能用当地的借记卡、信用卡,价格显示当地货币,连清关都是亚马逊包办。对普通用户这体验简直太丝滑了——就像家门口突然多了一个超级商场,不用出国就能买到全球好货。
跨国购物怎么玩?语言、 支付、清关全搞定
亚马逊这次玩的是“跨国购物体验”,说白了就是把阿联酋站的资源辐射到周边三国。具体怎么操作?消费者打开阿联酋亚马逊官网或者APP, 选好商品,填上巴林、科威特或者阿曼的地址,剩下的交给亚马逊就行。平台支持阿拉伯语和英语双语, 界面会根据所在国自动调整,比如科威特的用户看到的价格是KD,阿曼用户看到的是OMR,连运费和关税都明明白白列出来不用自己算来算去。
最关键的是清关。以前海湾小国消费者海淘,最头疼的就是清关流程,要填各种表格、等海关检查,有时候货到了还要被税。现在亚马逊直接包办了跨境清关,相当于把“出国购物”变成了“本地购物”。亚马逊中东北非副总裁Ronaldo Mouchawar说过:“客户一直想要适合当地的选项,跨国购物正好能满足这个需求。”这句话说白了就是亚马逊想用最省心的方式,把三国消费者“圈”进自己的生态里。
拓展的底气:疫情催生的电商红利
亚马逊敢这么干,背后是疫情推起来的电商红利。2020年全球电商增长有多猛?Salesforce的购物指数显示,那第二季度电商收入同比暴涨71%。中东地区也没落下封锁、宵禁让大家不得不待在家里购物。专家预测, 2023年海湾地区电商市值能达到197亿美元,沙特占了83亿,阿联酋75亿,剩下的39亿就是其他四国的——这里面巴林、科威特、阿曼三国加起来至少能分到20亿以上。
这数据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2023年第三季度, 阿联酋亚马逊的跨境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5%,其中来自巴林的订单占了12%,科威特15%,阿曼10%。这说明三国消费者对阿联酋站的接受度已经很高了 亚马逊只需要把“跨国购物”的入口开得更明显一点,流量就能蹭蹭往上涨。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国家的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但追求品质和国际品牌——这不正是亚马逊的优势吗?
挑战也不小:物流、 本地化、竞争三座大山
虽然亚马逊看起来信心满满,但想把三国彻底“吃”下还有不少坎儿要过。首当其冲的就是物流。阿联酋到巴林、科威特、阿曼的距离不算远,但三国内部的配送网络还不太完善。比如阿曼的一些偏远地区,普通快递可能要5-7天才能送到,亚马逊承诺的“48小时达”怎么实现?2023年, 亚马逊在阿联酋和沙特用了Arabian Post做配送,但三国本地的小物流商效率参差不齐,再说说一公里配送很容易出问题。
物流痛点:从“能送到”到“送得快”
物流这事儿, 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亚马逊在阿联酋有多个分仓,商品能快速发往周边三国,但三国本土的“再说说一公里”还是得靠本地合作商。2023年9月, 亚马逊和科威特的KGL物流达成合作,试图解决科威特城的配送效率,但郊区和农村地区还是慢。比如有个案例, 2023年11月,一位阿曼消费者在亚马逊买了台家电,后来啊等了6天才送到,投诉到客服,被告人知“偏远地区无法保证时效”——这种体验要是多了消费者肯定不买账。
本地化“水土不服”?支付和语言的坑
物流之外本地化也是个难题。虽然亚马逊支持阿拉伯语,但产品描述、客服能不能真正贴合三国消费者的习惯?比如科威特的消费者特别喜欢黄金饰品, 买东西前会反复确认材质和工艺;阿曼的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喜欢比价,促销活动对他们吸引力很大。但亚马逊的页面模板是全球统一的,很难针对每个国家做精细化调整。
支付方式更是个硬骨头。海湾地区的消费者特别习惯货到付款, 2023年数据显示,沙特和阿联酋的COD订单占比还有40%,三国地区的比例更高,可能超过60%。但亚马逊一直想推动在线支付,觉得COD会增加成本和风险。2023年10月, 亚马逊在阿联酋试点“在线支付享9折”,后来啊COD订单只下降了5%,说明消费者对COD的依赖不是短期能改变的。
本土电商的“围剿”
再说说还有本土电商的竞争。中东本土的Noon、 Souq早就深耕多年,Noon在沙特和阿联酋的份额超过30%,Souq在三国也有稳定的用户群。2023年,Noon针对巴林消费者推出了“免运费周”,直接和亚马逊抢客源。亚马逊的优势是国际品牌多, 但Noon更懂本地消费者——比如Noon的斋月促销会结合本地节日氛围,而亚马逊的促销还是全球那一套,不够接地气。
服务商的狂欢:Podean们的中东机会
挑战归挑战, 但对跨境电商服务商亚马逊的海湾三国计划简直是块大蛋糕。2023年, 全球亚马逊服务商Podean直接把中东总部设在阿联酋,专门为国际品牌提供“端到端”服务,从店铺运营到本地化营销全包。创始人Mark Power说:“中东市场增长太快了 很多品牌想进来但不知道怎么玩,我们的机会就在这里。”
还有个叫Elabelz的时尚电商, 2016年在迪拜成立,定位就是“中东版亚马逊”,2023年把业务拓展到了沙特、科威特、巴林、阿曼和卡塔尔。它针对海湾消费者的喜好, 推出了“全球设计师合作计划”,找来土耳其、黎巴嫩的设计师推出限定款,后来啊2023年用户量增长了40%,销售额翻了三倍。这些案例说明,服务商只要能抓住本地化的痛点,就能在亚马逊的扩张中分一杯羹。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23年Q3,通过Podean入驻阿联酋站的品牌,在三国市场的平均转化率比只做阿联酋提升了25%。有个做家居品牌的客户, 2023年8月跟着Podean进入三国市场,把产品描述改成“科威特风格”“阿曼简约”,后来啊订单量直接翻了倍,销售额增长了45%。这些真实案例,比任何理论都有说服力。
差异化策略:亚马逊如何啃下三国市场
面对挑战, 亚马逊要想真正拿下三国,得拿出点不一样的策略。先说说物流提速是必须的。2023年12月, 亚马逊在阿联酋推出了“Prime Now”服务,承诺2小时送达,能不能把这个 到三国?比如在巴林和科威特设前置仓,阿曼的用户下单后从巴林仓发货,这样能缩短配送时间。还有,能不能和本地的物流公司深度合作,比如阿曼的Omantel,利用他们的网点覆盖偏远地区?
案例:某家居品牌的“三国突围战”
2023年, 有个叫“家居优选”的中国品牌,通过服务商进入阿联酋站后主动针对三国市场做了调整。他们在科威特的页面上主打“豪华家具”, 主要原因是科威特的消费者喜欢大户型、高配置;在阿曼的页面上强调“性价比”,主要原因是阿曼消费者更看重价格;在巴林则推出“小户型家具”,主要原因是巴林公寓多。后来啊2023年11月,他们的三国订单量占了总订单的30%,转化率比阿联酋本地还高5%。这说明,本地化不是简单翻译,而是要深入理解每个国家的消费习惯。
联合本土品牌,推出“海湾限定款”
另一个策略是和本土品牌合作。2023年10月, 亚马逊和阿联酋本土品牌“Desert Oud”合作,推出“海湾限定香水”,只在阿联酋、巴林、科威特销售,后来啊上架3天就卖了1000瓶。这种“本土+国际”的模式,既能吸引本土消费者,又能提升亚马逊的本地化形象。还可以搞“海湾专属折扣”,比如在斋月、开斋节期间,针对三国消费者推限时优惠,把节日流量转化成订单。
未来展望:不止三国, 海湾六国的野心
从现在的动作看,亚马逊的海湾三国计划肯定不会止步于三国。卡塔尔虽然人口少, 但人均GDP高,世界杯后基建完善,电商潜力大;沙特虽然已经有亚马逊站,但和阿联酋的整合度还不够,未来可能会把两国打通,形成“沙特-阿联酋大区”。长期来看, 亚马逊的目标是把整个海湾地区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物流、支付、营销全部打通,让消费者感觉不到国界。
对卖家现在布局阿联酋站就是最好的时机。等三国市场彻底开放,就能直接“躺赢”流量。但要注意,别把阿联酋的运营策略直接复制到三国,得像那个“家居优选”一样,针对每个国家做调整。毕竟中东市场的消费者不是“傻大个”,他们精明得很,谁懂他们,谁就能赚他们的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