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购物季开始前,美国用户已安装的电商购物App是哪些

移动购物已成美国消费主战场, 但用户的选择远比想象中复杂

翻开美国人的手机,购物应用的图标排列可能藏着整个零售市场的缩影。有人习惯点开亚马逊的蓝标,有人沉迷于SHEIN每日上新,还有人会在二手平台淘闲置。这些看似随意的安装,背后是消费习惯的变迁,也是零售商们暗自较劲的战场。购物季还没正式开始,移动端的硝烟已经弥漫开来。

SHEIN的逆袭:从“中国制造”到美国手机里的“隐形冠军”

你敢信吗?一个要等半个月才能收到衣服的App,成了美国手机下载量最高的购物工具。SHEIN用“快时尚+极致低价”的组合拳,硬是在亚马逊的地盘上撕开了一道口子。2020年11月的数据显示, 它已经超越亚马逊,成为美国iOS和Android平台下载量第一的购物应用。这事儿要放中国,相当于太平鸟、UR这些品牌App的下载量干掉了淘宝——听着是不是有点魔幻?

购物季开始前 美国用户就已安装的电商购物App
购物季开始前 美国用户就已安装的电商购物App

为什么美国用户愿意等?答案藏在两个词里:便宜和时尚。SHEIN的衣服均价不到20美元,款式却紧跟欧美潮流。供应链上, 中国工厂的柔性生产能力让它能小批量快速上新,单款生产量从1000件降到100件,库存压力小了上新速度反而更快。这种“小单快反”的模式,让亚马逊的传统供应链相形见绌。2022年SHEIN营收227亿美元,靠的就是这套打法。不过问题来了:当Temu在2022年9月杀入美国市场, 用“极致低价+社交裂变”复制SHEIN的路径后它还能守住“隐形冠军”的位置吗?

老牌玩家的新玩法:沃尔玛和亚马逊如何争夺手机屏幕

如果说SHEIN是黑马,那沃尔玛和亚马逊就是不得不提的“守擂者”。2020年购物季前两周的数据显示,沃尔玛突然冲上美国电商应用下载榜榜首,把亚马逊挤到了第二位。这背后是沃尔玛的“线下+线上”组合拳:3万家实体店成了前置仓, 手机下单2小时就能送到家,对习惯了“即时满足”的美国用户这诱惑力不小。

亚马逊当然没坐以待毙。它悄悄在App里加了“二手商城”和“闪购”频道,还推出了“会员专享折扣”。2020年10月的数据显示, 亚马逊在美国的日活跃用户占比12.48%,虽然比不上5Miles和OfferUp,但用户的单次消费金额却是它们的3倍。一个有意思的对比:5Miles的用户有14.84%每天打开App, 亚马逊只有12.48%,但亚马逊的用户平均每次会花40分钟浏览,而5Miles用户只有15分钟。这说明什么?老牌电商靠的是“深度转化”,新兴平台靠的是“高频触达”,两者根本不在一个维度竞争。

二手经济崛起:OfferUp和5Miles让“闲置”变成“刚需”

美国人的手机里 除了买新衣服的App,还有一类工具正在悄悄壮大——二手交易平台。OfferUp和5Miles就是典型代表。2020年的数据显示, OfferUp的日活跃用户占比14.02%,5Miles也有14.84%,双双超过了亚马逊。这背后是Z世代的消费观念转变:他们宁愿花29美元买一件二手潮牌T恤,也不愿花79美元买新的。毕竟省钱才是硬道理。

这两个平台的玩法很不一样。OfferUp主打“本地交易”, 用户可以在3公里内找到卖家,当面验货付款,物流成本几乎为零;5Miles则更像“线上跳蚤市场”,支持全国邮寄,还推出了“验货担保”服务。2021年,OfferUp的GMV突破了50亿美元,5Miles的用户量也突破了1000万。有意思的是 这些平台上的商品价格往往只有新品的1/3到1/2,对预算有限的学生和年轻人简直是“福音”。不过问题也来了:二手交易的质量参差不齐,平台如何平衡“信任”和“效率”?

返利应用的另类战争:Ibotta用“省钱逻辑”锁住用户

除了直接购物的App,还有一类工具正在悄悄渗透美国人的手机——返利应用。Ibotta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用户不管是线上购物还是线下逛超市,只要通过Ibotta跳转,就能拿到返现。2020年,Ibotta的用户量突破了3000万,平均每个用户每年能省下200美元。这可不是小数目,对精打细算的美国家庭相当于每月少交一次水电费。

Ibotta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把“购物”和“省钱”绑定在了一起。用户在买牛奶之前,会先打开Ibotta看看有没有返利券;买完东西后还会主动上传小票领取奖励。这种“先领券再购物”的习惯,让用户对App产生了强依赖。数据显示,Ibotta的用户月均打开次数达到12次远高于普通购物应用的3次。不过 返利模式的盈利也是个难题——它需要从品牌商那里拿到佣金,一旦品牌商缩减预算,整个模式就可能崩塌。2021年,Ibotta就主要原因是和某超市的合作到期,导致用户活跃度下降了15%。

广告正在重塑购物App的下载密码,全屏和激励视频成黑马

为什么有些App能突然爆火?广告策略可能是关键。MoPub的数据显示, 2020年10月,美国零售应用的广告支出同比增长了32%,其中全屏广告和激励视频广告的点击率增长最快。激励视频广告的点击率同比暴涨7.2%,这是什么概念?用户看完一个15秒的广告,就能领到一张5美元优惠券,换谁都会点。

这种“广告+奖励”的模式,特别适合新App拉新。Temu在2022年上线时就用激励视频广告疯狂投放:用户邀请好友下载,双方都能得20美元无门槛券。后来啊,Temu上线3个月就登顶美国购物应用下载榜。老牌玩家也没闲着。沃尔玛在2020年购物季推出了“看广告得免运费”活动, 用户只要看一个30秒的全屏广告,就能享受免费送货服务。这种玩法不仅降低了获客成本,还提高了用户粘性。不过问题来了:当用户对广告产生审美疲劳后这种模式还管用吗?

购物季的数据迷思:下载量高≠转化率高, 用户停留时间才是关键

很多零售商盯着下载量,觉得App装得越多越好。但App Annie的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下载量第一的App,转化率可能连前十都排不上。2020年购物季期间, 美国消费者在Android平台上使用电商应用的时间超过1.1亿小时但其中30%的时间都花在了浏览商品页,真正下单的只有5%。

这说明什么?用户愿意下载App,不代表愿意花钱。SHEIN的下载量虽然高,但用户的转化率只有8%,而亚马逊的转化率能达到15%。差距在哪里?亚马逊的“一键下单”和“会员免运费”减少了决策成本, SHEIN却主要原因是物流时间长,流失了很多冲动型消费者。另一个数据是:5Miles的用户虽然日活高,但转化率只有3%,主要原因是二手交易需要反复沟通,流程太复杂。所以与其花大价钱买下载量,不如优化用户体验,把“浏览”变成“购买”。

中国App的全球化启示:低价不是唯一答案, 供应链效率才是护城河

从SHEIN到Temu,中国App在美国市场打出了“低价”这张牌,但低价能走多远?2023年, SHEIN主要原因是物流时效问题,用户满意度下降了10%,Temu也主要原因是“货不对板”被多次投诉。这说明,单纯依赖低价,迟早会被更低价的对手取代。真正能形成壁垒的,是供应链效率。

SHEIN的“小单快反”模式, 让它能把上新周期从30天压缩到7天;Temu则通过C2M模式,去掉中间商,把价格压到极致。但更重要的是 它们都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物流体系——SHEIN在海外仓备货,Temu和极兔速递合作,把物流时间从15天缩短到7天。这种“供应链+物流”的组合拳,才是它们能在美国立足的关键。反观亚马逊,虽然物流强大,但供应链响应速度慢,面对新兴平台的冲击,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