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零售商为何大力推广分期购物服务
美国零售商为何扎堆推分期购物:一场年轻人的消费革命
Affirm刚在纳斯达克敲钟, 澳大利亚Afterpay就忙着准备赴美上市,美国零售商们突然集体爱上了“先买后付”。这不是偶然 2021年假日购物季,GAP、梅西百货、内曼·马库斯这些老牌零售商,纷纷和金融科技公司抱团,把分期购物按钮挂在网站首页。年轻消费者用脚投票,Afterpay在美国的活跃用户冲到560万,11月单月交易额破10亿美元。零售商们突然发现,这玩意儿不仅能卖货,还能抓住那些对信用卡提不起兴趣的Z世代。
年轻人对信用卡的“不信任危机”
信用卡利息和滞纳金那些隐形费用,早就让年轻人烦透了。Afterpay做过一个调查, 42%的Z世代和69%的千禧一代,如果零售平台提供分期服务,会更愿意下单。这不是他们买不起,是不想被银行“割韭菜”。信用卡循环债务像个无底洞,年轻人宁愿相信“4期免息”的新花样,也不愿碰那个年化利率18%的坑。2019年沃尔玛和Affirm合作推“分期免息付款”时 可能没意识到,这正好戳中了年轻人的痛点——既要享受即时满足,又不想背上债务负担。

年轻一代的支付偏好彻底变了。第一代网购消费者现在36岁,他们对分期购物的兴趣比年长者高得多。Klarna美国区负责人戴维·赛克斯说 他们的用户“绝大多数都是千禧一代”,而且很多人只有借记卡,几乎没有信用卡。传统信贷服务在年轻人眼里已经成了“过时”的代名词。零售商不跟上,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这群未来的消费主力流向别家。
分期购物的“心理魔法”
分期购物最厉害的地方,是让消费者觉得“我没花钱”。Ascent的调查显示, 1/3的美国人用过分期服务,主要原因就仨:避免信用卡利息、克制消费冲动、不超预算。买个1000美元的包,分4期付,每期250元,大脑自动过滤掉总价,只记住“每月才花250”。这种“心理账户”的 trick,比任何促销都管用。
Cardify的数据更扎心:近半消费者用分期购物后支出比用信用卡时多了10%-40%。珠宝、轻奢商品成了重灾区,2/3的人承认,分期让他们更敢买平时舍不得下手的东西。乐信旗下分期乐商城2021年12月上线名表频道,月供百元就能买瑞士名表,后来啊年轻白领用户疯抢。这不是他们突然富裕了是分期把“奢侈品”拉下了神坛,变成了“可负担的小确幸”。
零售商的“年轻客群争夺战”
梅西百货CEO杰夫·根内特2021年11月说得很直白:和Klarna合作,就是为了吸引年轻人。内曼·马库斯首席数字官凯蒂·穆伦也承认,和Affirm合作后销售额和平均订单量都涨了。零售商们突然发现,分期购物不只是支付工具,是获客利器。GAP首席数字官约翰·斯特拉更直接:分期帮他们接触到“以前不会买GAP的年轻顾客”。
假日购物季的竞争有多激烈?2021年10月起,GAP、GameStop、梅西百货这些玩家,纷纷把分期服务从线上 到线下。实体店扫码就能分4期付,对年轻人比刷信用卡方便多了。Klarna的赛克斯说分期让零售业进入“转折点”——以前靠打折吸引顾客,现在靠支付方式留住顾客。转化率数据更直观:Afterpay的用户, 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30%,这对靠回头客吃饭的零售商简直是救命稻草。
金融科技公司的“流量密码”
零售商们疯推分期,背后是金融科技公司的推波助澜。Afterpay2019年进入美国市场,两年半就成了全球最大市场,用户1300万,平均年龄33岁。Klarna更狠,2021年美国客户数量翻倍到1100万,月活200万。PayPal2021年年底推出“Pay in 4”, 直接对标这些新玩家,4期免息,每两周还一次不收手续费。大通银行也不甘示弱, 推了“My Chase Plan”,100美元以上商品可分期,收小额手续费,分期越长每月手续费越高。
这些金融科技公司为啥这么拼?主要原因是它们从每笔交易里抽成。Afterpay向商家收取交易额的4%-6%, Klarna抽3%-6%,PayPal的“Pay in 4”抽2.9%。2021年美国电商市场规模万亿美元,分期购物的渗透率才5%,但增速超过50%。对金融科技公司 这是块比信用卡还肥的蛋糕——年轻人不用信用卡,但爱用分期,它们正好卡在中间赚差价。
从“边缘支付”到“主流选择”
分期购物早就不是小打小闹了。2019年沃尔玛和Affirm合作时还只是“分期免息付款”的试点,现在成了标配。GameStop这种传统游戏零售商,2021年假日季也上线了分期服务,实体店消费也能分4期付。内曼·马库斯卖奢侈品, 居然也敢推分期——以前买1万美元的包,刷信用卡是常态,现在分12期付,每月800多元,门槛低了不少。
线上更不用说了5%的零售商已经在实体店提供分期服务,线上比例更高。亚马逊虽然没公开推分期,但第三方卖家早用Afterpay和Klarna作为支付选项。2021年11月, Afterpay在美国的单月交易额突破10亿美元,相当于每天3.3亿,这已经是个不小的市场规模了。金融科技公司们觉得,分期购物会像移动支付一样,从“新潮”变成“必需”。
逾期费用:比信用卡更“狠”的陷阱?
分期购物真像宣传的那么“友好”?未必。如果消费者不能按时还款,逾期费用可能比信用卡还高。Capital One2021年就明确表示, 禁止客户用信用卡还分期购物债务,主要原因是这类交易“风险较高”。银行不是傻子,它们知道分期服务的用户还款能力可能没那么强,逾期率一旦上去,坏账比信用卡还难控制。
Cardify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消费者担心分期购物会带来“不必要的支出”。更麻烦的是只有22%的人搞懂了分期服务的所有条款。Afterpay的逾期费是每次7美元或25美元,Klarna最高收30美元。如果连续逾期,几笔费用加起来可能比信用卡的滞纳金还高。年轻人只看到“免息”,没看到“逾期费”的坑,再说说反而背上更多债务。
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争议越多,监管的刀子来得越快。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2021年底开始调查分期购物行业,重点就是“隐性费用”和“债务陷阱”。有些分期平台会自动扣款, 如果余额不足,不仅收逾期费,还可能影响信用评分——这点和信用卡一样,但年轻人根本不知道。
零售商们也开始担心。如果监管收紧,分期服务的吸引力会大打折扣。比如要求平台披露年化利率,很多分期服务的实际APR超过30%,比信用卡还高,年轻人知道了还会用吗?内曼·马库斯的穆伦说 他们和Affirm合作时会“严格审核条款”,但商家能做的有限,到头来还是得看平台和监管怎么博弈。
未来:分期购物会取代信用卡吗?
短期看不会,但信用卡的地位确实在动摇。年轻人对传统信贷的不信任,加上分期购物的便利性,让这个赛道越来越火。2022年,更多零售商会把分期服务作为“标配”,从线上到线下从小商品到大件。Afterpay和Klarna可能会继续扩张,PayPal这样的巨头也会加大投入。
但风险依然存在。如果逾期率飙升,监管重拳落下分期购物可能会经历一波洗牌。零售商们需要平衡“短期销量提升”和“长期用户信任”,不能为了卖货,把年轻人推向更深的债务陷阱。毕竟消费革命的核心是“体验”,不是“套路”。年轻人用分期购物, 不是主要原因是傻,是主要原因是他们想要更透明、更公平的支付方式——这一点,零售商和金融科技公司都别忘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