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分期购物平台Tamara完成6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了吗
600万美元种子轮:沙特创投圈的“神话”还是“泡沫”?
沙特分期购物平台Tamara完成6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的消息,最近在跨境圈传得沸沸扬扬。有人拍案叫好:“这可是沙特史上最大种子轮,中东金融科技要变天了!”也有人撇撇嘴:“种子轮拿600万,估值是不是吹得太高了?”话说回来 这事得掰开揉碎了看——600万在硅谷可能不算啥,但在沙特这个“支付习惯还停留在COD”的市场,算不算一笔“豪赌”?
创始人Abdulmajeed Alsukhan:连续创业者的“第二春”还是“老把戏”?
聊Tamara,绕不开它的灵魂人物Abdulmajeed Alsukhan。这位38岁的沙特大叔, 可不是普通创业者——他早先跟人合伙搞了个“沙特版外卖”Nana,2020年疫情一爆发,订单直接翻着跟头涨,硬是在沙特外卖圈杀出一条血路。有人夸他“嗅觉灵敏”,也有人嘀咕:“不就是踩中了疫情红利嘛,换个来也能成。”

现在Alsukhan带着Tamara杀分期购物领域,信心满满地说要“重塑沙特购买力”。但问题来了:搞外卖和搞金融科技,完全是两码事。外卖拼的是地推和物流,金融科技拼的是风控和牌照。Alsukhan有零售经验,但懂不懂BNPL的风控模型?懂不懂沙特央行的监管红线?没人说得清。不过话说回来 他至少知道沙特消费者想要什么——COD流行这么多年,不就是图个“先验货再付钱”的踏实感吗?
从“先买后付”到“全链路金融”:Tamara的野心藏不住了
很多人以为Tamara就是个“分期平台”,大错特错。人家官网上写得明明白白:要做“中东版蚂蚁”,不止分期,还要搞支付、银行、甚至理财。这次600万美元种子轮, 据说一大半要砸向“新产品研发”——比如跟沙特本地银行合作的联名信用卡,或者直接给商家提供供应链融资。
这操作,看着挺“性感”,但风险也不小。分期购物是轻资产, 靠手续费赚钱;一旦涉足支付和银行,就得重资产运营,牌照、系统、合规,哪一样不是烧钱?沙特市场就这么大,Tamara能一边啃下分期、支付、银行三块硬骨头吗?2021年刚推出6个月, 就跟中东时尚电商Namshi、沙特版Shopify Salla达成合作,速度是快,但“摊子铺得太大,容易扯着蛋”。
沙特零售业的“鲶鱼”:Tamara到底动了谁的蛋糕?
沙特零售业啥情况?COD占80%以上,消费者宁愿多花运费等快递,也不愿在线付款——怕被骗,怕货不对板。Tamara来了直接说:“不用在线付,也不用等COD,先拿货,30天后再给钱,0利息。”这话说得沙特消费者直拍大腿:“早有这么个玩意儿,我还等啥COD?”
效果立竿见影。接入Tamara的商户, 比如时尚电商Namshi、鲜花平台Floward、玩具反斗城Toys R us,订单量平均涨了20%-30%,客单价直接拉高15%-25%。Namshi内部数据显示, 2021年Q2接入Tamara后30-35岁女性用户的复购率从35%飙到52%——这批人,正是沙特消费市场的主力军。
但商户们心里也打鼓:分期付款,万一用户不还钱,风险算谁的?Tamara拍胸脯:“我们替你扛风险。”靠啥扛?大数据。用户注册时Tamara会调取沙特信用局数据,再加上消费行为分析,给每个人定“信用额度”。比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只有500里亚尔限额;有房有车的高管,直接给2万里亚尔。这套模型准不准?2021年试运营期间,坏账率控制在1.2%——在金融科技圈,算得上“优秀”。
600万之后:中东金融科技赛道的“生死时速”
600万美元种子轮, 沙特史上最大,中东地区也排得上号。领投的Impact46直接放话:“2023年全球金融科技市场要冲330亿美元,沙特就是下一个金矿。”这话听着振奋人心,但现实骨感得很——中东金融科技赛道,早就挤成一锅粥了。
阿联酋的Tabby、沙特本土的Plum,个个都盯着BNPL这块肥肉。Tabby背靠亚马逊, 用户量比Tamara多30%;Plum跟沙特本土零售巨头Jarir深度绑定,线下场景拿捏得死死的。Tamara的优势是“快”:2020年成立, 2021年就拿SAMA颁发的“首个分期购物沙箱许可证”,合规性碾压对手。但快也有快的代价——团队扩张太快, 2021年从20人飙到80人,管理成本直线上升,600万美元烧得跟流水似的。
更麻烦的是监管。沙特央行虽然给了沙箱许可证,但“沙箱”就是“试验田”,到期了能不能转正,两说。2022年SAMA放出风声, 要收紧BNPL监管,要求平台必须“实缴资本不低于5000万美元”,还要“建立风险准备金”。这门槛,直接把不少小平台挡在门外但对Tamara是福是祸?转正了合规成本暴增,不转正业务就得停摆——进退两难啊。
从沙特到“中东版蚂蚁”:Tamara的上市梦能圆吗?
Tamara的野心不止于沙特。德国、阿联酋、越南,办事处一个接一个开,目标直指“中东金融科技第一股”。创始人放话:“2023年盈利,2025年沙特上市,2027年去英国二次上市。”这节奏,比火箭还快。
但资本市场买不买账?2023年中东科技股普遍遇冷,沙特TASI指数科技板块跌幅超15%。有投资人私下吐槽:“Tamara估值已经15亿美元了比Namshi整个公司还贵,这泡沫吹得太大了。”不过也有例外——2023年Q3, Tamara宣布跟宜家、SHEIN合作,订单量又涨了40%,这让投资人又看到了“盈利曙光”。
但话说回来中东资本市场跟欧美不一样,更看重“政府关系”和“本土资源”。Tamara有SAMA的绿灯,有沙特本土资本撑腰,但想上市,还得拿出实实在在的盈利数据。2023年能不能盈利?财报显示,上半年营收1200万美元,但亏损依然高达800万美元——这距离盈利,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写在再说说:分期新物种的“中东突围战”, 没那么简单
Tamara的故事,像极了中东版的“拼多多”——用“先买后付”打破COD铁幕,用“快速扩张”抢占市场高地。但拼多多能成,靠的是“下沉市场+低价策略”;Tamara能成,靠的却是“金融科技+监管红利”。这条路,走得通吗?600万美元种子轮是个开始,但绝不是结束。
沙特消费者需要“分期购物”, 但不需要“泡沫”;中东市场需要“金融创新”,但不需要“野蛮生长”。Tamara的野心值得尊重, 但现实的挑战也不容小觑——风控能力、盈利路径、监管合规,哪一块掉链子,都可能让这个“分期新物种”中途夭折。中东金融科技的战场,才刚拉开序幕,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