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法国分期购物初创企业Alma完成5940万美元B轮融资了吗

融资尘埃落定?Alma的5940万美元B轮融资背后藏着什么

最近跨境圈传得最火的消息, 莫过于法国那个叫Alma的分期购物公司,据说刚拿了一笔接近6000万美元的融资。但等等,这笔钱到底是不是真的?融了之后他们打算干什么?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从巴黎冒出来的“分期新贵”,到底有几斤几两。

从巴黎街头走出的分期新势力

Alma的故事得从2017年说起。那时候, Louis Chatriot和Guillaume Desloges还在Stripe上班——对,就是那个全球最大的支付公司之一。两个人天天琢磨:法国人买个大件家电,或者给家里添套家具,为啥非得一次性掏光积蓄?信用卡分期利息高得吓人,银行审批慢得像蜗牛。于是他们一拍脑袋,离职创业,搞了Alma,专门做“先买后付”。

法国分期购物初创企业Alma完成5940万美元B轮融资
法国分期购物初创企业Alma完成5940万美元B轮融资

一开始Alma的玩法很简单:用户买东西,分4期付,没利息;商户呢?客户一下单,钱立马全到账,不用等客户慢慢还。这招在法国市场直接炸了——商户喜欢,主要原因是回款快;消费者也喜欢,主要原因是压力小。到2022年, Alma已经服务了法国超过1万家商户,从街边的面包店到线上的电子产品卖场,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这笔钱,到底要怎么花?

根据TechCrunch1月25日的报道, Alma确实完成了4900万欧元的B轮融资,领投的是Idinvest和Cathay Innovation,跟投的还有Bpifrance旗下的Seaya Ventures和Picus Capital。钱拿到了但烧钱的速度可比赚钱快多了。Alma自己说了这笔钱主要干三件事:招人、扩市场、搞产品。

招人方面 现在Alma员工大概50人,计划干到150人——技术、运营、商务团队全都要扩。特别是技术团队,得把分期系统做得更稳,不然用户付着付着系统崩了商户不得炸锅?扩市场就更直接了法国本土差不多了下一步就是欧洲其他国家,比如西班牙、意大利、德国。产品方面 现在最多分4期,以后要干到6期、10期甚至12期——毕竟买辆电动车分12个月,比4个月压力小多了。

法国人的钱包里到底缺什么?

为啥Alma能在法国站住脚?得先说说法国人的支付习惯。你敢信?在法国,超过70%的支付都是借记卡搞定,信用卡渗透率低得可怜。这就尴尬了——传统分期动不动就分12期,利息比借记卡手续费还高,谁愿意用?而且法国人买东西特别看重“确定性”,怕分期中途出问题,钱没了货也没了。

Alma正好卡在这点痛点上。它不搞利息,商户也不用承担风险——万一客户不还钱,Alma自己扛着。2022年, Alma给商户放了2100万欧元的信贷额度,有个做家具的小电商用了之后订单量直接涨了40%,主要原因是客户发现“买沙发不用一次性掏5000欧元,分4个月每月1250,还能先住着”。这算盘打得,精明。

比Klarna更懂法国人?Alma的差异化打法

提到分期购物,绕不开Klarna这个瑞典巨头。但Klarna在法国为啥没火起来?主要原因是它太“北欧”了——流程复杂,分期选项死板,关键是没解决法国商户最怕的“回款慢、风险高”。Alma不一样, 它像个本地“土著”:商户接入快,两天就能上线;分期灵活,买100欧元的面包可以分2期,买5000欧元的冰箱也能分4期;最关键的是商户的钱秒到账,不用等客户还钱。

2021年, Alma还搞了个“风险共担”升级版:如果客户分期逾期,Alma先垫钱,然后再找客户要。这一下子让那些小商户放了心——以前怕客户跑单,现在不怕了。有个巴黎的服装店主说:“以前做分期,总担心客户不还钱,货钱两空。现在用Alma,客户下单钱就到我账上了哪怕客户后面逾期,也跟没关系。”这话听着不假,毕竟谁跟钱过不去呢?

分期购物的真相:消费者真的“薅羊毛”吗?

很多人说“先买后付”就是鼓励过度消费,这话只说对了一半。2021年1月, PYMNTS和Afterpay搞了个调查,找了2992个消费者,后来啊发现用分期购物的家伙,平均单笔消费比不用的高出35%。但有意思的是 68%的分期用户表示,正是主要原因是分期,他们才敢买那些“必要但有点贵”的东西——比如新电脑、床垫,给孩子报的培训班。这不是超前消费,这是把大开支拆解成小负担。

法国人尤其吃这一套。法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22年法国家庭平均每月“大额支出”占比达到23%,但其中只有15%是用信用卡付的,剩下的要么是储蓄,要么就是分期。Alma刚好卡在这个缺口里让那些“想买但不敢买”的人,敢下手了。

2100万欧元信贷,商户为何买账?

商户为啥愿意用Alma?说白了就两个词:现金流和客户。先说现金流,传统分期购物,商户得等客户还完钱才能拿到全款,比如分4期,得等3个月。但Alma不一样,客户一下单,钱立马到账,商户拿这钱去补货、发工资、交房租,周转速度直接拉满。巴黎有个做家居建材的电商, 2021年上了Alma,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降到28天主要原因是回款快了敢多备货了。

再说客户。用Alma的商户,客户平均客单价比不用的高25%。为啥?主要原因是分期降低了购买门槛,买2000欧元的沙发,以前可能嫌贵不买,现在分4期每月500,立马就下单。有个做家电的老板说:“自从上了Alma,那些以前买不起高端冰箱的客户,现在都来了。一台冰箱多赚500欧元,一年下来多了几十万欧元的营收。”这账,谁都会算。

欧洲扩张:下一个战场在哪?

法国市场快饱和了Alma的目光自然投向了欧洲。但欧洲这摊水,比法国深多了。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每个国家的支付习惯都不一样。比如西班牙, 信用卡比借记卡常用,但分期利率高得吓人;德国人喜欢储蓄,但对“先买后付”接受度越来越高;意大利呢?线下支付还是主流,线上分期才刚起步。

Alma的策略是“先易后难”:先攻西班牙和意大利, 这两个国家和法国文化相近,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都属于拉丁语系,沟通成本低。2022年底, Alma已经在西班牙试水了几个商户,反馈不错——西班牙消费者喜欢10期分期,商户喜欢秒到款。下一步就是德国,但德国监管严,得先把合规团队建起来不然进去就被罚得底裤都不剩。

分期购物赛道,还能挤进几个“Alma”?

Alma的日子,可能没想象中那么好过。现在全球分期购物赛道, 挤满了玩家:Klarna、Afterpay这些巨头已经占了大部分市场,Visa、PayPal这些支付公司也在往里扎。PayPal去年推了自己的“先买后付”,Visa更是直接投资了好几家分期公司。这些大厂有个通病——太慢。他们的流程要走三个月,Alma两周就能上线商户。速度,就是小公司的护城河。

但凶险也不小。2022年,全球BNPL公司,超过60%的都在亏钱。Alma现在靠收商户手续费过日子,但万一哪天巨头开始打价格战,手续费降到0.5%,他们还能活吗?更别说欧洲各国对分期购物的监管越来越严, 法国已经要求分期公司必须做用户信用评估,这成本可不少——总不能随便给人分期吧?万一客户还不起,再说说还是Alma扛着。

5940万美元之后 Alma的“生死时速”

拿到5940万美元,Alma的时间不多了。分期赛道的窗口期就那么几年,要么迅速做大,要么被巨头吞掉。Alma的计划很明确:2023年把年营业额干到10亿欧元,用户数突破100万,商户数翻倍。但10亿欧元营收,意味着得处理超过50亿欧元的交易量,这需要多少技术支持?多少运营团队?多少客服人员?烧钱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更麻烦的是盈利问题。2022年Alma的营收大概2亿欧元,但亏损估计在8000万欧元左右。2023年要扭亏为盈,除非商户手续费能涨上去,或者用户量爆发式增长。但商户手续费涨了商户可能就不用了;用户量要增长,就得去抢巨头的地盘,这难度不亚于虎口夺食。Alma的创始人Louis Chatriot说:“我们不是在烧钱,我们是在投资未来。”但未来到底在哪?谁也不知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