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litit分期购物App能否接入线下Apple
线下零售的“分期突围”:Splitit与Apple Pay的碰撞
疫情后线下零售的复苏速度,让很多人意外。eMarketer的数据显示, 2020年美国实体店零售额虽然同比下降3%,但2021年预计反弹至4.7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6。这个数字背后是消费者对“触摸式购物”的执念,也是零售商们绞尽脑汁想留住顾客的战场。支付方式,成了这场战役的关键武器。这时候, Splitit这家来自澳大利亚的分期购物平台,把目光投向了线下Apple Pay——它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吗?
从线上到线下:Splitit的“轻资产”分期逻辑
Splitit的玩法,和传统BNPL不太一样。它不让你申请新的信用额度,而是直接扒拉你信用卡里现有的额度。比如你一张卡有5000块额度,买3000块的沙发,直接分成6期,每月从这张卡扣500。Brad Paterson,Splitit的CEO,觉得这样能让实体店BNPL接受率达到90%。为啥?主要原因是消费者不用额外填资料,不用担心信用被查,掏出手机扫个码就行。这种“轻资产”逻辑, 在线上跑通了——它帮速卖通在德国、西班牙、法国这些地方搞了分期,用户不用下载新App,结账时直接勾选“Splitit付款”。现在它想把这个套路搬到线下用Apple Pay和Google Pay当入口。

实体店的“支付焦虑”:BNPL为何难落地?
但线下不是线上。Rightpoint的首席商务官Phillip Jackson在6月的时候就说 BNPL在线下推广度太低,成了大规模应用的障碍。想象一下:你在商场看中一件3000块的皮衣, 导员说“可以分期”,然后让你下载一个App,填身份证、绑银行卡……这时候你可能早就放弃了。消费者在线上购物时耐心足,在线下却等不了三分钟。Splitit想用二维码解决这个问题——商家在POS机上生成二维码, 消费者用Apple Pay或Google Pay扫一下直接在钱包里选分期期数。这个流程听起来顺畅,但零售商买不买账?
二维码还是数字钱包?Splitit的线下接入路径
从7月7日开始, La-Z-Boy、Febarge、Afterschock PC这些实体零售商已经接入了Splitit的分期服务。消费者怎么操作?很简单:结账时 商家给你一个二维码,用iPhone的Apple Pay扫一扫,或者安卓手机的Google Pay扫一扫,屏幕上跳出分期选项,选6期、12期还是24期,确认就行。整个过程不超过10秒。Splitit的野心不止于此, 它想通过Apple Pay和Google Pay的数字钱包,把分期服务“嵌入”到消费者的日常支付习惯里——就像你用Apple Pay买咖啡一样自然。但问题来了:Apple Pay的生态那么封闭,Splitit能挤进去吗?
中高价值商品的“分期刚需”:Splitit的精准定位
Splitit盯上了家具、 珠宝、时装、电子产品这些中高价值商品。为啥?主要原因是这些东西单价高,消费者一次性付款肉疼,分期能降低决策门槛。比如一套8000块的沙发, 分12期每月只要666块,比花呗白条还省心——不用额外申请,直接用信用卡额度。Paterson说任何零售商都可以提供这个BNPL渠道,但前提是商品够“贵”。贵到什么程度?大概是你需要犹豫一下“要不要买”的东西。Splitit的策略很聪明:不跟拼多多抢低价市场,专攻那些“买得起但想分期”的消费者。这种精准定位,让它和Klarna、Afterpay这些“全品类”BNPL拉开了差距。
70%的转化率密码:支付选项如何刺激消费?
PayPal和BigCommerce的报告里有个扎心的数据:70%的消费者愿意在有他们喜欢的支付渠道的商家里多花钱。这就像你吃火锅,发现店里能刷支付宝,大概率会多点一份毛肚。Splitit就是想当零售商的“支付诱饵”。比如Afterschock PC卖游戏本, 价格从5000到15000不等,消费者看到“支持24期免息分期”,下单概率可能直接提升20%。但具体数据是多少?Splitit没说 不过澳大利亚Splitit和Checkout.com合作后速卖通的德国站分期转化率据说提升了15%。这个数字不算惊人,但对零售商蚊子肉也是肉。
竞品围剿:Afterpay的Google Pay试水,Splitit的差异化
BNPL市场早就卷疯了。美国的PayPal、 Affirm,澳大利亚的Afterpay,瑞典的Klarna,个个都想啃下线下这块肥肉。Afterpay去年就开始支持Google Pay的线下分期购物,比Splitit早了一步。Splitit的差异化在哪?两个字:“无感”。Afterpay需要你注册账号,绑定银行卡,而Splitit直接用你信用卡里的额度,不用额外操作。比如你用Visa卡买手机, Splitit会自动从Visa额度里分期扣款,根本不需要你记另一个App的密码。这种“无缝衔接”的体验,可能是它在Afterpay和Klarna夹缝中生存的关键。
中东扩张:Splitit的“全球分期”野心
6月, Splitit和中东BNPL支付商Tabby合作,正式杀进中东市场。这个动作有点意思——中东的信用卡渗透率不高,但年轻人喜欢分期消费。Splitit的“现有额度”模式,在沙特、阿联酋这些地方可能比“先消费后付款”更受欢迎。比如沙特用户有张信用卡额度1万里亚尔, 买5000里亚尔的首饰,直接分10期,每月还500,比让Tabpy先垫款再还款更符合当地人的消费习惯。Splitit的全球化野心不小,从欧洲到中东,再到美国,它想用“轻分期”模式占领更多市场。但线下Apple Pay只是第一步,它能搞定苹果的生态吗?
实体零售的“数字钱包”之争:Apple Pay的生态壁垒
Apple Pay的生态有多封闭?开发者想接入,得经过苹果的严格审核,还要抽成。Splitit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想通过Apple Pay做分期,相当于进了苹果的“后花园”。虽然苹果没明说拒绝BNPL, 但它的Apple Pay默认绑定自家信用卡,优先推广自己的“Apple Card分期”。Splitit的优势是“不抢地盘”——它不让你办新卡,只是用你现有的卡分期。这种“寄生式”合作,苹果会允许吗?另一个问题是 安卓用户用Google Pay,Google对第三方支付更开放,但Google Pay的市场份额在美国还是不如Apple Pay。Splitit想两头通吃,难度不小。
免息还是隐性成本?Splitit的“透明分期”争议
Splitit一直标榜“免息无隐性费用”,但真的这么简单?比如你用一张年费200美元的信用卡分期,虽然Splitit不收利息,但年费本身就是成本。还有汇率转换费——如果你用欧元卡在美国买美元商品, 银行会收1%到3%的转换费,Splitit可不管这些。Bankrate.com的分析师Ted Rossman说 BNPL的吸引力在于“每笔费用金额明确”,但Splitit的“现有额度”模式,可能会让消费者忽略信用卡本身的费用。比如你分期买电脑,每月还500块,看起来很便宜,但信用卡年费+汇率费,可能比花呗的利息还高。这种“隐性成本”,Splitit需要跟消费者说明白吗?
从德国到美国:Splitit的跨境支付“试错”经验
Splitit不是第一次搞跨境。几年前它和速卖通、 Checkout.com合作,在德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荷兰、英国和澳大利亚搞分期支付。德国消费者对分期接受度高,但美国不一样——美国人对信用卡额度很敏感,怕分期影响信用评分。比如你用80%的信用卡额度分期,信用评分可能直接降20分。Splitit的“现有额度”模式,会不会让美国消费者不敢用?再说一个, 美国的BNPL市场竞争太激烈,Affirm和Klarna已经在线下铺得很广,Splitit想用“二维码+数字钱包”突围,得拿出真本事。比如La-Z-Boy的沙发,用Splitit分期,能不能比Affirm的利率更低?
未来展望:线下分期购物的“新可能”
Splitit能不能接入线下Apple Pay?技术上没问题,但要看苹果的态度。如果苹果愿意开放生态,Splitit的“轻分期”模式可能会成为实体零售的新选择——尤其对那些中高价值商品来说。但挑战也不少:竞品围剿、消费者教育、隐性成本争议,每一步都得踩准。Paterson说Splitit的目标是让分期支付像刷信用卡一样自然。但要做到这点,它得先让零售商相信:二维码能带来更多订单,而不是增加麻烦。线下分期购物的战场,才刚刚开始,Splitit能分到多少蛋糕?谁也说不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