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初创品牌「Liquid
饮料界的“叛逆少年”:Liquid Death如何用“死亡”标签颠覆传统行业
当大多数饮料品牌还在用“天然”“健康”“清新”这些老掉牙的词汇包装自己时 洛杉矶一个叫Liquid Death的小品牌偏要反着来——罐身上印着骷髅头,标语是“杀死你的口渴”,连创始人手臂上都纹着粉丝设计的品牌logo。这个2018年才诞生的“愣头青”, 愣是在竞争惨烈的饮用水市场杀出一条血路:2021年收入飙到4500万美元,比2019年的300万翻了15倍,2022年C轮融资7500万美元后估值冲到5.25亿美元,2023年更是一口气做到2.63亿美元销售额。
有人骂它“哗众取宠”, 有人夸它“精准踩中年轻人痛点”,但没人能否认:Liquid Death用一套“反套路”打法,重新定义了饮料品牌的生存法则。

从“死亡”标签看品牌定位的另类博弈
传统饮料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想卖水就得装得“纯洁无瑕”。农夫山泉讲“大自然的搬运工”, 依云强调“15年天然矿泉水”,就连百岁山也要用“水中贵族”的标签往上凑。Liquid Death偏不 它把罐装水取名“死亡”,用骷髅头当视觉符号,连品牌故事都要编个“阿尔卑斯山杀人泉”的黑色幽默。创始人Mike Cessario说:“没人会记住第101个说‘我们水很干净’的品牌,但他们会记住那个让他们觉得‘这玩意儿有点酷’的怪胎。”
这种“死亡”标签不是瞎玩,而是精准卡位年轻男性市场的心理博弈。数据显示,18-34岁男性对传统饮料营销的免疫度高达72%,他们讨厌说教,偏爱“反叛”符号。Liquid Death把饮用水和重金属摇滚、滑板文化绑定,让喝矿泉水变成一种“态度表达”。2021年品牌做过一个调研:62%的消费者购买不是主要原因是解渴,而是主要原因是“想和朋友分享这个梗”。这种情感链接,是依云卖了一百年“贵族水”都没摸透的门道。
铝罐包装的“环保”:是噱头还是真创新?
当整个行业都在卷“环保瓶”时Liquid Death反其道而行之——用铝罐装水。塑料瓶阵营立刻跳出来指责:“铝罐碳足迹更高,这是环保倒退!”但Liquid Death用数据打脸:铝罐回收率高达70%,而塑料瓶实际回收率不足20%。更狠的是他们推出“Death to Plastic”计划,每卖一罐水就捐1美分清理海洋塑料。2022年品牌公布数据:通过铝罐+回收计划,他们比同行减少塑料垃圾污染37%。
包装差异化的背后是消费场景的重新思考。传统矿泉水主打“便携”“家庭装”, Liquid Death瞄准的是“社交场景”:年轻人聚会、音乐节、电竞比赛——铝罐比塑料瓶更有“仪式感”,握在手里拍照也更出片。2023年Coachella音乐节上, Liquid Death的铝罐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硬通货”,相关话题曝光量破2亿次。事实证明, 当包装从“容器”变成“社交货币”,溢价能力直接翻倍:一罐500ml的Liquid Death卖3美元,比同类矿泉水贵50%,但消费者依然买单。
营销预算少得可怜,凭什么让用户“自发传播”?
可口可乐一年砸30亿美元营销,Liquid Death2021年营销支出才800万美元。钱少怎么办?创始人Mike Cessario的答案是:“不做广告,做‘事件’。”他们没在央视投过片, 没请过顶流代言,却在YouTube上搞了个“谋杀你的口渴”恶搞动画——用骷髅头杀手追杀“渴死鬼”的剧情,3个月播放量破500万。更绝的是 他们在Instagram发起#DeathToThirst挑战,让用户用Liquid Death罐子拍创意视频,品牌只管转发点赞,后来啊用户自发产出内容12万条,传播成本不到传统广告的1/10。
这种“低成本高传播”的核心是“让用户参与创作”。2022年品牌推出“罐身定制”服务:用户上传自己的纹身图案,选中就能印在限量版罐子上。一个叫Alex的滑板手把自己的骷髅纹身投稿,没想到成了年度爆款,带动当月销量暴涨200%。Mike Cessario说:“营销不是品牌对用户说话,是让用户帮品牌说话。当你把消费者变成‘创作者’,他们比任何广告都卖力。”
从亚马逊批发到全美2.9万家门店:渠道扩张的“笨办法”
很多跨境品牌喜欢玩“DTC”, Liquid Death却反着来——先做批发,再做DTC。2019年他们主动找亚马逊谈合作,不是做第三方卖家,而是直接供货给亚马逊,让亚马逊用更低的价格卖。当时团队被投资人骂傻:“亚马逊会抢你的品牌!”后来啊呢?2020年亚马逊渠道销量占比35%, 帮Liquid Death快速打开知名度,现在反过来成了品牌最大的“流量入口”。
线下渠道更是“死磕”出来的。创始人带着团队一家家跑便利店, 从7-11到全食超市,硬是把铺货量从2019年的2000家做到2023年的2.9万家。有个细节很说明问题:他们发现7-11的冰柜底层卖不动, 就自掏腰包把底层货架换成LED灯,让罐子在冰柜里发光——这个小动作让单店销量提升了40%。这种“不耍聪明”的笨办法,反而让Liquid Death在传统渠道站稳了脚跟。
争议从未停止:当“恶搞”遇上“健康”,品牌边界在哪?
Liquid Death的“死亡”营销从来不是没有代价。2021年有家长投诉:“孩子以为这是饮料,不知道是水,骷髅头图案太吓人。”品牌立刻回应:在罐身角落加印“天然矿泉水”小字,并推出“儿童版”包装——去掉骷髅头,换成笑脸。2022年环保组织质疑:“铝罐运输比塑料瓶更耗能。”他们马上公布碳足迹报告,承诺2025年实现全供应链碳中和。
争议背后是品牌如何平衡“个性”与“合规”。Mike Cessario说:“你想当‘叛逆者’,就得先守规矩。”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智慧, 让Liquid Death在2023年被评为“美国最受争议饮料品牌”,但销量却增长了65%。事实证明,年轻人喜欢的不是“真叛逆”,是“有底线的酷”——既要有态度,也要负责任。
甜味饮料上线:从“杀死口渴”到“杀死健康焦虑”?
2023年, Liquid Death推出甜味饮料线,名字延续了“死亡”风格:“Berry It Alive”、“Severed Lime”。有人骂:“你们不是做健康水吗?怎么开始卖糖水了?”品牌回应:每罐含糖量3克,热量20卡,比普通可乐低80%。Mike Cessario说:“年轻人不是不爱甜,是怕胖。我们要‘杀死’的是他们的健康焦虑。”
新品上市数据印证了这个逻辑:甜味饮料首月销量突破100万罐,其中65%的买家是之前没买过Liquid Death的新用户。更意外的是 这些新用户里有32%的人后来又回购了无糖矿泉水——品牌用甜味饮料“拉新”,用矿泉水“留存”,打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给跨境品牌的启示:别学Liquid Death的“叛逆”, 要学它的“精准”
Liquid Death的成功不是“复制”来的,是“定制”的。跨境电商想学它,不能简单照搬骷髅头和摇滚风,得学它的“用户画像精准”——你的目标用户是谁?他们讨厌什么?喜欢什么?欧洲市场可能吃“环保”这套,东南亚市场可能更认“性价比”,关键是别用一套打法打天下。
再说一个,别迷信“DTC神话”。Liquid Death用亚马逊批发起量,说明传统渠道不是“过时”,是“没用对方法”。跨境品牌要思考:你的产品适合什么渠道?是靠价格优势走批发,还是靠内容做DTC?答案只有一个:用户在哪里渠道就设在哪里。
再说说营销的本质是“沟通”,不是“喊话”。Liquid Death没说过“我们的水很好喝”,它说的是“喝我们的水,你就是个酷家伙”。这种“价值观输出”,比任何功能宣传都管用。跨境品牌要想突围,先想清楚:你想和用户聊什么?是聊产品参数,还是聊生活态度?答案,决定了你的天花板在哪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