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多数大卖为何增收不增利,集体交卷现象背后原因何在
一季度大卖财报交卷:增收不增利成普遍现象
4月底,42家A股上市企业陆续交出2022年一季度成绩单。翻看这些财报,跨境电商行业的数据格外扎眼——多数大卖营收正增长,净利润却集体“跳水”。杰美特营收1.84亿元同比增16.78%, 净利却亏908万元,同比下滑165.71%;显盈科技营收1.32亿元同比增20.07%,净利1087万元同比下滑13.88%;就连假发品类头部卖家瑞贝卡,营收3.22亿元微增4.55%,净利也缩水28.33%至1278万元。一边是销售额“涨声一片”, 另一边是利润“跌跌不休”,这场增收不增利的“魔幻剧本”,正在跨境电商行业上演。
亚马逊带头“降温”, 跨境卖家跟着“感冒”
2022年一季度,亚马逊交出了一份令人意外的成绩单:净亏损38亿美元,创下2001年以来最低增速。这个曾坐享疫情红利的电商巨头,突然“失速”了。有意思的是亚马逊的“感冒”很快传染给了它的“供应商们”。作为亚马逊核心物流服务商, UPS一季度日均业务量同比下降3%,相当于每天61.1万件包裹消失;UPS首席施行官罗尔·汤姆直言“没想到降幅这么大”,而“每天50万件”的缺口,直接反映了平台端订单的萎缩。

更让卖家心慌的是这种下滑不是孤例。跨境通2022年一季度营收14.66亿元同比下滑51.01%, 净利亏1016万元;有棵树母公司天泽信息营收2.3亿元同比下滑71.13%,净利亏2700万元;华鼎股份营收15.69亿元同比下滑33.79%,净利亏7623万元。这些曾靠亚马逊“吃饱”的大卖,突然发现“粮仓”漏了想靠平台冲业绩?难。
消费者捂紧钱包:通胀下的“购物克制”
为什么订单少了?答案藏在欧美消费者的钱包里。2022年4月,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CPI同比涨幅达8.5%,创下40年新高。住房、购物、出行成本全面上涨,疫情中失业的人还没缓过劲儿,物价又涨一波,购物欲望能不降吗?
JungleCout在2022年4月发布的调查更直观:1000名美国消费者中, 38%在一季度减少了总体支出,70%主要原因是通胀减少了冲动购物。近半数消费者表示“只买打折促销的”,连假发这种“非必需品”都开始挑便宜的买。瑞贝卡的假发在欧美一直算“时尚刚需”, 但一季度净利下滑,消费者从“为颜值买单”变成“为价格妥协”,这才是根本原因。
全球电商数据更印证了这一点:2022年一季度全球电商收入同比下降3%, 订单量下降12%,欧洲市场更惨,收入降13%,订单量降17%。当消费者开始“抠抠搜搜”,再好的产品也难卖高价,卖家只能靠“走量”保营收,利润自然被挤压。
物流成本“咬”利润, UPS的警示信号
消费者“捂钱包”是一方面物流成本“啃”利润是更直接的痛。UPS首席财务官布莱恩·纽曼在财报会议上透露, 住宅快递业务下滑,商业快递增长跟不上,导致美国日均业务量下降3%。对卖家物流费用涨了多少?有深圳3C大卖算了笔账:2021年从中国到美国的物流成本每公斤30元, 2022年一季度涨到45元,涨幅50%。一个20公斤的包裹,物流成本多花300元,卖100个包裹就多花3万元,利润直接被“吃掉”一大块。
更麻烦的是物流慢了还影响用户体验。2022年一季度,亚马逊FBA仓库爆仓,平均配送时效从3天延长到7天差评率上升15%。为了保账号,卖家只能自掏腰包用空运,空运成本是海运的5倍,这笔钱谁出?只能自己扛。显盈科技2022年一季度营收涨了20%,净利却下滑,物流成本“功不可没”。
平台政策“悬顶”, 大卖业绩“坐滑梯”
除了大环境和物流,平台政策的变化像“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落下。2021年亚马逊封号潮余波未平,2022年一季度又收紧了广告投放政策。深圳某家居大卖负责人透露, 以前ACOS控制在30%就能跑量,现在降到25%流量都没了广告费涨了30%,订单却没增加。
平台“抽成”也越来越狠。2022年一季度,亚马逊FBA仓储费上涨15%,佣金提高2个百分点。跨境通2021年营收下滑51%,一部分就是主要原因是平台政策变化,第三方平台营收降了65.61%。更扎心的是平台“偏爱”中小卖家,大卖稍微有点违规,就面临“限流”风险。华鼎股份2022年一季度亏7623万, 部分原因就是亚马逊对“大卖账号”的严格审查,导致爆款链接流量腰斩。
不同卖家的“苦水”:平台、 独立站、垂直品类各有难处
增收不增利,不同卖家遇到的坑还不一样。做平台的大卖,最怕“平台依赖症”。跨境通2014年靠跨境电商上市, 2022年一季度营收14.66亿,比2021年少了15亿,就是主要原因是亚马逊、eBay等平台订单暴跌。有棵树更惨, 2021年跨境电商业务营收26.8亿,同比降73.41%,独立站和第三方平台“双暴降”,活脱脱被平台“割韭菜”。
做独立站的“优等生”,也没好到哪里去。吉宏股份一直被看作“独立站标杆”, 2022年一季度营收12.03亿元微增2.08%,净利却4287万同比下滑53.56%。问题出在哪?独立站靠谷歌、 Facebook引流,2022年一季度广告成本涨了40%,转化率却从3%降到2.1%,获客成本翻倍,利润自然薄了。
垂直品类卖家,比如假发、3C配件,看似“小而美”,其实更脆弱。杰美特做3C配件,2022年一季度营收涨了16.78%,但净利亏908万。为什么?原材料成本涨了25%, 芯片短缺导致生产周期延长,库存积压占用资金,资金周转率从5次降到3次利息支出都够亏一阵了。
盲目扩张的“坑”:库存积压与资金链压力
话说回来大卖自己也有问题。2021年行业太“嗨”,很多卖家觉得“跨境电商永远风口”,拼命备货、扩品类、开新站点。后来啊2022年一季度消费降温,库存积压到爆仓。深圳某服装大卖2021年底备了500万件T恤, 2022年一季度只卖了120万件,剩下380万件占着仓库,每月仓储费就要80万,卖不出去只能打折处理,利润直接“归零”。
更致命的是资金链。显盈科技2022年一季度营收1.32亿, 应收账款却有8000万没收回,客户拖欠货款,现金流紧张,只能借贷款周转,利息支出多了200万,净利自然下滑。有棵树2021年跨境电商业务营收降73%, 就是主要原因是2020年盲目扩张,2021年现金流断裂,被迫收缩业务。
破局之路:从“卖货”到“经营”的转身
增收不增利的困局,怎么破?其实不少卖家已经开始“自救”。浙江某3C大卖2022年一季度调整策略, 不再死磕亚马逊,转做TikTok小店,通过短视频带货,复购率提升35%,物流成本降了20%,净利终于扭亏为盈。这说明,单一平台依赖症得治,多渠道布局才是出路。
产品差异化也重要。瑞贝卡假发以前卖基础款, 均价50美元,现在推出定制款、设计款,均价涨到120美元,利润率从15%升到35%。消费者愿意为“独特”买单,低价竞争的泥潭,得靠产品力爬出来。
供应链本土化是另一条路。深圳某家具大卖2022年在美国洛杉矶建了海外仓, 从中国直发改成本地发货,物流时间从15天缩到3天运费从每公斤25美元降到8美元,退货率从12%降到5%,利润率提升10个点。钱花在刀刃上,比盲目扩品类靠谱。
未来可期?短期阵痛后的行业洗牌
2022年一季度的大卖财报, 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跨境电商行业的“虚火”。高通胀、物流涨、平台压,加上卖家自己“瞎扩张”,增收不增利成了“必答题”。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未必是坏事。当潮水退去,那些只会“低价内卷”的卖家会被淘汰,真正懂运营、会产品、控成本的卖家,反而能抓住机会。
2022年5月, 有棵树宣布“收缩平台业务,聚焦独立站和新兴市场”,跨境通开始布局东南亚和拉美,杰美特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智能配件产品。这些信号表明,行业正在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短期阵痛难免,但长期来看,跨境电商的“好日子”,或许才刚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