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外贸订单为何既造不出来又运不出去呢

汽配老板的“齐套”噩梦:一个零件缺失, 整条生产线瘫痪

安徽合肥的汽配工厂里林耀鑫盯着空了一半的物料清单发愁。这家省级重点出口企业,常年给丰田、沃尔沃供货,眼下却卡在一个价值3毛钱的密封圈上。“德国供应商说港口罢工, 船期推迟到下个月,可客户的订单下个月就要交货,少一个原件,整个变速箱总成就齐套不了。”他抓了把花白的头发,苦笑着摇头,“以前从没想过我们会主要原因是一个小零件停产。”

这种“造不出来”的困境,在制造业圈子里早已不是新鲜事。2023年开春以来 长三角的工厂里类似的场景反复上演:电子厂等芯片、家具厂等板材、服装厂等拉链……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像被拧紧的螺丝,稍有不整,整条线就停摆。林耀鑫的工厂里 原材料库存周转天数从平时的45天骤增至68天“仓库堆满了半成品,却出不来一个成品,资金全压在里面比贷款还烫手。”

外贸订单“劫”:造不出来又运不出去
外贸订单“劫”:造不出来又运不出去

从德国技术到“无件可购”:高端制造的隐痛

更让林耀鑫焦虑的是 这种“卡脖子”的不仅是供应链,还有技术。“我们给沃尔沃做的高压燃油泵, 核心工艺是十年前从德国人手里买的,现在想升级,发现连配套的精密磨床都得进口。”他拿起一个活塞样品, “别看这东西不大,公差要控制在0.001毫米,国内能做的厂商不超过三家,疫情期间他们一停工,我们只能干瞪眼。”

这种对外部技术和原材料的依赖,在高端制造行业并非个例。华创证券2023年一季度的调研显示,国内38%的装备制造企业,关键零部件进口比例超过50%。汽车行业更是重灾区,发动机管理系统、自动变速箱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至今不足30%。林耀鑫算过一笔账:“如果这些核心部件全部国产, 我们的生产成本能降20%,交货周期缩短一半,但现在不行,技术还在别人手里。”

海运价格翻倍, 柜子比春运火车票还难抢

如果说“造不出来”是供应链上游的“内忧”,那“运不出去”就是下游的“外患”。深圳宝安区的3C工厂里张伟盯着手机里的海运报价直皱眉。他的工厂主要生产充电器, 往年这个时节发往美国的40尺柜,运费大概8000美元,2023年直接冲到了1.8万美元,“还抢不到,得提前两周订舱,不然就得等下一班。”

更麻烦的是时间。“以前从深圳到洛杉矶,30天准到,现在船期一延再延,最长见过68天的。”张伟翻着客户的投诉邮件,“有个客户主要原因是货迟到了45天直接扣了30%的货款,比海运费还亏。”他的仓库里堆着2000多箱充电器, 贴着“急”的字样,却发不出去,“每天仓储成本就要8000元,再这样下去,工厂就得倒贴钱卖货。”

上海封城连锁反应:长江沿岸产业供应链“断链”

这场物流危机的震中,是2023年春天的上海。福州DHL物流的魏雪记得,4月中旬开始,客户的

这种“断链”效应顺着供应链向上游传导。安徽的一家汽车玻璃厂负责人告诉魏雪, 他们的玻璃运到上海港需要3天后来啊在上海堆了15天才上船,“客户说再不到货就换供应商,我们只能找车绕道浙江走,运费多花2000元一柜,时间还多了一倍。”

57.5%企业利润下滑:订单危机背后的“三角债”困局

订单少了 运费涨了企业的利润被两头挤压。商务部2023年4月的调查显示, 57.5%的外贸企业出口利润率低于2022年同期,其中3C、家具、纺织等行业利润降幅超过30%。林耀鑫的工厂利润从12%跌到了5%, “客户要求降价,原材料涨价,物流费用又涨,我们夹在中间,只能硬扛。”

更致命的是现金流危机。“订单延迟交付,货款收不回来上游的原材料款却得按时付。”张伟的工厂已经拖欠了供应商200多万, “供应商也急,天天来催,后来只能先付一部分,剩下的拖着,后来啊人家不给发货,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三角债”在制造业中蔓延, 华创证券的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延长至78天比2022年增加了15天。

展会取消与线上探索:外贸拓客的“失灵”与“新机”

传统的外贸拓客方式也在“失灵”。2023年春季广交会改线上后 林耀鑫的团队花了3个月搭建VR展厅,后来啊询盘量比线下下降了60%,“老客户还知道找我们,新客户根本进不来线上体验太差了。”而国际展会的取消, 更让新客户开发雪上加霜,“德国的汉诺威工业展是行业风向标,往年我们能在现场拿到30%的订单,2023年只能靠邮件跟进,效果差远了。”

但危机中也藏着转机。厦门的亚马逊卖家李耀发现, 2023年跨境电商的流量不降反升,“经济不好,消费者更爱在网上比价,我们的独立站订单量涨了40%。”他的团队用SaaS工具管理海外仓, “以前发美国要30天现在从FBA仓库直发,3天就到,客户体验好了复购率也上来了。”

东南亚真的能“全面替代”中国制造?数据背后的真相

当国内工厂陷入“造不出来又运不出去”的困境时东南亚的制造业似乎迎来了春天。华创证券的数据显示, 2023年3月,中国出口份额回落至2021年3月的水平,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补上”了其中的空白。一时间,“东南亚替代中国制造”的论调甚嚣尘上。

但林耀鑫并不这么认为。“给沃尔沃供货时客户来验厂,要求我们演示生产线的柔性切换能力,越南的工厂还做不到。”他拿出一份客户验厂报告, “我们的换线时间是15分钟,他们至少要2小时这种效率差距,不是靠外资就能一下子追上的。”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虽然东南亚在服装、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提升,但在机电、汽配等技术密集型领域,中国依然占据优势。2023年一季度,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占比58.4%,比东南亚高出23个百分点。这种“结构性替代”,而非“全面替代”,才是当前外贸格局的真实写照。

低端产业链被侵蚀,高端制造如何突围?

低端产业链的流失,确实给国内企业敲响了警钟。深圳一家家具厂的老板告诉李耀, 他们的订单2023年减少了20%,大部分转移到了越南,“那边的人工成本是我们的1/3,土地租金也便宜,客户为了省钱,自然跟着走。”但林耀鑫觉得,与其在低端市场死磕,不如往高端走。“我们的高压燃油泵,售价是越南同类产品的3倍,毛利率能达到40%,客户认的是技术,不是价格。”

突围的关键,在于自主研发。林耀鑫的工厂2023年投入了800万研发经费, 联合合肥工业大学搞了一个密封圈国产化项目,“德国供应商的报价是5块钱一个,我们自己做的,成本2块5,质量还不差。”他拿出样品,“现在我们已经用上了德国供应商知道后主动把价格降到了3块5,这就是技术谈判的底气。”

数字化不是“救命稻草”, 但能提升供应链“免疫力”

面对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拥抱数字化。魏雪接触的跨境卖家里 用SaaS工具管理物流的,订单准时率提升了25%,“以前靠Excel跟踪货柜,现在系统能实时更新船期,客户问起来10分钟就能回复,体验好多了。”张伟的工厂也引入了ERP系统, “原材料库存、生产进度、物流状态,手机上就能看,哪里卡住了能马上处理,效率比以前高了30%。”

但林耀鑫提醒,数字化不是万能的。“我们上了一套MES系统,花了200万,后来啊工人不会用,维护起来比人工还麻烦。”他觉得, 数字化得跟实际生产结合,“比如我们的生产线,每个环节都装了传感器,数据直接传到系统里能自动预警缺料,这才是有用的数字化。”

从“保订单”到“强内功”:政策扶持与企业自主的平衡

政策层面也在“保订单”。2023年以来 各地推出了“稳外贸”政策,比如宁波的“订单贷”,深圳的“物流补贴”,但林耀鑫觉得,政策只是“输血”,“真正能活下来的,还是得自己‘造血’。”他举了个例子, “政府帮我们联系了德国的磨床供应商,给了30%的补贴,但我们自己得先搞明白怎么用,怎么维护,这才是根本。”

企业自主的“造血”能力,关键在于供应链弹性。张伟的工厂在越南设了个小型组装厂, “国内生产核心部件,越南组装,这样就算上海港堵了也能从越南发货,客户不会断货。”林耀鑫则在做“多供应商”布局,“原来密封圈只买德国的,现在国内找了两家备用,虽然贵点,但保险。”

供应链弹性体系:一场“压力测试”后的重构

这场“外贸订单危机”,更像是对中国供应链的一次“压力测试”。魏雪觉得,危机暴露了供应链的脆弱性,但也给了企业重构的机会。“以前我们追求‘效率最大化’,‘零库存’,现在发现,‘平安’比‘效率’更重要。”她的物流公司2023年推出了“供应链弹性方案”, 帮客户做风险评估,“比如你的原材料70%来自一个国家,物流依赖一个港口,这就是风险点,得提前找备选。”

林耀鑫的工厂也在重构供应链。“以前我们跟供应商是‘压价’关系, 现在变成‘合作’关系,”他说“我们把生产计划提前告诉供应商,他们提前备料,我们付定金,这样双方都安心。”这种“协同”模式, 让他的原材料采购周期缩短了10天“虽然成本高了点,但交货有保障,客户更信任我们。”

外贸环境的改变,或许不是“危”,而是“机”。当低端产业链向东南亚转移, 当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成为常态,中国企业被迫向高端制造转型,被迫提升供应链弹性。这个过程注定痛苦,但就像林耀鑫说的,“熬过去,我们就能站在更高的位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