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港口拥堵如此严重,船公司为何不征收拥堵附加费来缓解
欧洲港口堵成“停车场”,船公司却在旁边“看戏”?真相让人意外
欧洲港口现在的状态, 大概就像早高峰的环路,一眼望不到头的船队趴在海面上,集装箱堆得比山还高。德国汉堡港的工人们6月份举着标语罢工, 码头机械停摆,货物堆在仓库里发霉;英国费利克斯托港8月份又闹罢工,铁路工人一停运,港口的集装箱根本运不出去;比利时安特卫普港的工会劳工也不甘示弱,卡车司机罢工直接让港口成了“孤岛”。更夸张的是 数据显示今年7月初全球有2%的运力困在北海,这些船要么进不了港,要么卸完货没人拉,活生生成了“海上钉子户”。
船公司不是“慈善家”,为啥不收拥堵费“治堵”?
按常理说 港口这么堵,船公司应该像高速公路收拥堵费一样,加收一笔“拥堵附加费”,既能缓解压力,又能多赚点钱。但奇怪的是 除了马士基有时候建议客户把货拉到附近的格但斯克港或泽布吕赫港“曲线救国”,大部分船公司都在按兵不动。HMM倒是发了个公告, 说向码头提了意见,反对收附加费,转头又提醒客户“赶紧在免费期提箱,不然码头收的钱还得你们自己掏”。这操作,简直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船公司到底在想什么?

码头先“动手”了船公司怕“引火烧身”
其实欧洲的码头早就坐不住了。汉堡港、不来梅港这些大码头,进口集装箱滞留太久,堆场利用率快爆表,机械根本不够用。于是码头自己开始“下狠招”:把滞留的集装箱拉到单独的堆存区,然后收“一次性滞留费”加“每日保管费”。比如鹿特丹港,滞留超过14天的集装箱,每天要收几十欧元,一个月下来比集装箱本身的运费还贵。
船公司为啥不敢跟着收拥堵费?主要原因是码头是“地头蛇”,船公司是“过江龙”。你要是敢加收拥堵费,码头直接给你使绊子——比如你的船优先靠泊?免谈。集装箱堆存给你设限?分分钟。赫伯罗特的CEO就说过欧洲港口的拥堵要6到8周才能缓解,言下之意就是“现在跟码头硬刚,亏死你”。HMM的公告里藏着一句潜台词:“码头收的钱, 再说说还不是得转嫁给客户,但我们不敢拦,只能提醒你们自求多福。”
罢工潮下的“敏感神经”,加价等于“火上浇油”
今年欧洲的罢工简直像“约好了一样”。6月德国港口工人罢工, 7月比利时工会劳工罢工,8月英国铁路工人和卡车司机罢工,连航空公司的人都出来抗议了。这些罢工说白了就是嫌工资低、活儿太累。你要是这时候加收拥堵费,工人们肯定不干了:“你们赚得盆满钵满,还让我们加班加点?门儿都没有!”
船公司怕的就是这个。罢工已经让港口效率低得像蜗牛爬,你再激化矛盾,搞不好工人直接来个“无限期罢工”,那船公司亏得更惨。赫伯罗特内部人士透露, 他们之前算过一笔账:要是收拥堵费,短期内能多赚10%的利润,但一旦引发更大规模的罢工,船舶滞期费、集装箱滞留费算下来可能亏得更多。这笔买卖,不划算。
附加费的“副作用”:收了钱,拥堵可能更严重
你以为收拥堵费就能缓解拥堵?太天真了。欧洲进口商现在是什么心态?本来就想晚点提箱, 省点仓储费,后来啊你船公司加收拥堵费,他们更不着急了——“反正都要交钱,晚点提也没关系”。后来啊呢?集装箱在码头堆得更久,堆场利用率更高,船舶等泊时间更长,反而陷入“越收越堵,越堵越收”的死循环。
马士基就吃过这个亏。2022年他们尝试在亚洲-欧洲航线上收拥堵费, 后来啊很多客户直接把货物滞留在欧洲港口,导致鹿特丹港的堆存压力暴增,再说说不得不取消部分附加费。2023年6月,他们学乖了不再提“拥堵费”,而是改口“建议客户优化提货计划”,其实就是怕重蹈覆辙。
船公司的“小心思”:维持运价稳定, 比治堵更重要
跨境电商和货代圈的人都知道,现在海运市场就像“过山车”。疫情期间运价一天一个价,现在虽然跌了点,但依然不稳定。船公司最怕什么?怕客户觉得“运价波动太大”,转而走空运或者铁路。要是你现在突然加收拥堵费,客户肯定觉得“你们又在乱收费”,转头就可能找其他渠道。
所以船公司宁愿“忍气吞声”,也不愿意为了短期利益破坏市场稳定。HMM的公告里反复强调“免费期提箱”,其实就是暗示客户“我们不想收钱,但码头要收,你们自己看着办”。这种“甩锅”操作,既不得罪客户,又不用承担骂名,船公司的算盘打得精着呢。
欧洲港口的“病根”,不是靠附加费能治好的
欧洲港口为啥这么堵?真的是主要原因是船太多吗?不全对。根本问题是“人不够”——码头工人不够,卡车司机不够,铁路工人不够。英国脱欧后 大量东欧劳工回流,港口用工缺口大;德国的港口工人罢工,就是主要原因是工资跟不上通胀;比利时的卡车司机抗议,也是主要原因是燃油成本太高,运价却不涨。
这些问题,靠船公司收拥堵费能解决吗?不能。英国政府倒是着急, 说要招1100个海关人员,搞“24小时边境行动中心”,但真落实下来得等到明年3月。现在呢?客户只能眼睁睁看着货物在港口“躺平”,船公司也只能干等着。
货代和卖家的“自救指南”:别等船公司“救你”
既然船公司不收拥堵费, 码头又在乱收费,外贸和货代企业只能自己想办法。一八供应链的建议是:提前跟客户沟通, 让他们知道“欧洲港口现在有多乱”,争取延长交货期;尽量选择鹿特丹、安特卫普这些大港,虽然堵,但至少配套齐全;实在不行,就学马士基的建议,把货分流到小港,比如德国的威廉港、比利时的泽布吕赫港,虽然绕点路,但可能省下大笔滞留费。
有个真实案例, 深圳某做家居出口的公司,8月份本来打算走汉堡港,后来听货代说罢工风险大,临时改走荷兰的鹿特丹港,虽然运费贵了5%,但主要原因是避免了罢工导致的30天延误,再说说总成本反而低了12%。这种“灵活变通”的能力,现在比什么都重要。
未来会好起来吗?别抱太大希望
赫伯罗特的CEO说6到8周能缓解, 但看看现在的罢工日程——英国9月份还有铁路工人罢工计划,西班牙的卡车司机也说要“长期抗争”。欧洲港口的拥堵,可能比想象中更持久。船公司短期内肯定不会收拥堵费,毕竟“惹不起码头,也惹不起工人”,只能让客户自己扛。
对跨境电商卖家现在最好的策略就是“早规划、早出货、多备选”。别指望船公司突然良心发现,也别幻想码头会突然高效。供应链的“寒冬”还没过去,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