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英国站MCF费用11月12日起上涨

亚马逊英国站一则关于MCF费用上涨的公告,像块石头砸进卖家群里激起千层浪。2022年11月12日这个原本普通的日子,主要原因是多渠道配送费用的调整,成了不少卖家心里的一道坎。公告里说费用要涨, 理由是运输成本上升,要保证服务质量;可卖家们盯着屏幕,看到的却是利润空间被又一次压缩,旺季还没到,先被“割了一波韭菜”。

费用调整细节:数字里的“涨价游戏”

亚马逊把这次英国站MCF费用调整说得挺直白:不同尺寸的单件订单履行费用都要涨,包括燃料和通货膨胀附加费。具体到数字, 平均涨幅超过4.3%,这个数字听起来不算吓人,但放在卖家的利润表里每一分钱的上涨都可能压垮骆驼。比如一个标准尺寸的MCF订单, 之前费用是3.15英镑,11月12日后变成3.31英镑,涨了0.16英镑。别小看这0.16英镑,对于客单价不高、走量的卖家一个月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 亚马逊这次把FBA里常见的“燃油附加费”“通胀附加费”全套搬到了MCF上,这波操作,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成本压力终究是转嫁到了卖家身上。

亚马逊最新公告11月12日起将上涨英国站MCF费用!
亚马逊最新公告11月12日起将上涨英国站MCF费用!

多件商品优惠:看似“福利”实则“套路”?

公告里提到一个“补偿”:推出多件商品优惠,运输费用平均能节省25.2%。卖家们一开始眼睛一亮,以为能捞根稻草,可仔细一算账,发现没那么简单。调整前单件配送费3.15英镑, 调整后单件3.31英镑,但2件订单每件能降到2.81英镑,3件以上每件2.2英镑。这看起来像阶梯降价,可前提是“多件订单”。现实是 英国站MCF订单里单件订单占比超过60%,中小卖家更是以单件散客为主,能凑成多件订单的少之又少。

有卖家算过一笔账:如果一个月有1000个MCF订单, 其中800单是单件,涨价后这部分要多花128英镑;200单是3件以上,每件省0.95英镑,总共省190英镑。这么一算,看似平均省了25.2%,实际到手可能还倒贴。亚马逊这波“优惠”,怕是给能玩转多件订单的大卖家准备的,中小卖家只能眼巴巴看着,连汤都喝不上。

卖家真实反应:从“叫苦”到“躺平”的心态变迁

涨价消息刚出来卖家群里炸开了锅。有人直接开骂:“亚马逊每次搞事都卡在旺季前后 这次11月12日正好卡在黑五网一前面这不是逼我们涨价就是逼我们亏钱?”做家居用品的中小卖家李明在群里吐槽:“我那个卖29.99英镑的收纳盒, MCF费用涨了4.3%,利润直接从15%掉到10%,再涨下去,我就是在给亚马逊打工。”还有卖家更悲观:“折腾吧,整完今年没得赚,明年要么涨价要么关店,没第三条路。”

这些反应不是空穴来风。2022年亚马逊的动作一波接一波:年初燃油附加费, 年中通胀附加费,旺季还没到又来个MCF涨价,算下来今年物流成本涨了至少20%。有行业数据显示, 英国站中小卖家平均利润率只有8%-12%,物流成本占比超过30%,每次涨价都像在刀尖上跳舞。更让卖家憋屈的是亚马逊说费用上涨是为了“保证交付速度和可靠性”,可实际体验却没跟上。做3C产品的卖家王芳反馈:“MCF时效本来就比FBA慢, 有时候一周才到,涨价后时效还是老样子,凭啥要多付钱?”

“为欧美通胀买单”?卖家的无奈与愤怒

“所有大环境增加的成本,再说说都要卖家来买单。”这句话成了2022年亚马逊卖家的共识。从原材料涨价、海运费飙升到欧美通胀加剧,每一个环节的成本压力,到头来都通过平台转嫁到卖家头上。有卖家算过一笔账:2021年到2022年, 英国站MCF费用累计上涨超过15%,而同期卖家平均售价只涨了8%,中间的7%全被成本吃掉了。更讽刺的是 亚马逊自己赚得盆满钵满,2022年Q3财报显示,其电商业务利润同比增长35%,可卖家却在为“保证服务质量”买单。这种“只让马儿跑, 不让马儿吃草”的操作,让不少卖家从一开始的愤怒变成了现在的麻木,有人甚至调侃:“现在涨价我都习惯了反正每年都要来一次就看这次割多少。”

行业深层影响:中小卖家的“生死线”与大卖家的“趁火打劫”

MCF费用上涨对行业的影响,远不止利润缩水那么简单。英国站作为亚马逊第三大站点,MCF订单量占跨境订单的18%,其中中小卖家占比65%。这些卖家本就资金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4.3%的涨幅可能就是压垮他们的再说说一根稻草。有行业机构预测,这次涨价后英国站至少有10%的中小卖家会退出市场,剩下的要么涨价,要么压缩利润。

反观大卖家,他们却在这波涨价中看到了机会。他们有稳定的订单量,能凑成多件订单享受“优惠”,还能通过优化包装、合并订单进一步降低成本。比如某头部家居大卖家, 通过把MCF订单中的单件商品合并打包,每单节省0.5英镑,一个月下来就能省下2万英镑。更有人趁机在社交平台“招兵买马”,打出“帮您搞定MCF成本优化”的口号,收割焦虑的中小卖家。这种“马太效应”在亚马逊平台上越来越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费用上涨成了加速行业洗牌的催化剂。

无品牌包装与99%准时交货率:亚马逊的“画饼”还是“诚意”?

亚马逊在公告里还提到两个新功能:在英国站推出无品牌包装,以及准时交货率达99%以上。卖家们对此反应冷淡。“无品牌包装听着不错,可英国消费者就认品牌包装,你用无品牌包装,退货率可能更高,得不偿失。”做服装的卖家张丽说。至于99%准时交货率, 有卖家直接甩出数据:“今年上半年英国站MCF准时交货率才92%,现在突然提到99%,亚马逊是打算怎么实现?多建仓库还是多招人?成本再说说还不是我们出?”

这些新功能在卖家眼里更像是亚马逊的“公关话术”。无品牌包装能帮亚马逊节省包装成本, 99%准时交货率可能是用“延长配送时间”实现的——比如之前承诺3天到,现在改成5天准时率自然高了。卖家们早就看透了亚马逊这套“左手画饼,右手掏钱”的套路,毕竟在利益面前,任何承诺都显得苍白无力。

卖家的突围之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优化”

面对涨价, 抱怨没用,躺平更不行,越来越多的卖家开始寻找突围之路。有人转向自发货, 虽然时效慢,但成本低;有人优化产品,提高客单价,稀释物流成本占比;还有人玩转“多件订单”,通过捆绑销售、满减活动鼓励买家凑单。做家居用品的卖家李明就尝试了“产品组合”:把收纳盒、 收纳袋、收纳盒盖打包成“套装”,单套售价49.99英镑,MCF费用每单只要6.6英镑,比单买便宜30%。这个策略让他11月的MCF订单量增加了20%,虽然客单价低了但总利润反而提升了15%。

还有卖家开始“货比三家”,除了亚马逊MCF,还研究第三方物流。英国本土3PL公司如Hermes、 Evri的配送费用比MCF低2%-3%,虽然时效慢1-2天但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性价比更高。有卖家测试后发现, 用3PL配送的订单,退货率比MCF低5%,主要原因是消费者知道“便宜没好货”,降低了预期。

差异化策略:用“服务”对冲“成本”

聪明的卖家发现, 单纯拼价格没出路,拼服务才能留住客户。有人在产品详情页标注“支持MCF配送, 时效3-5天”,并附上物流追踪链接;有人提供“免费退换货”服务,虽然增加了成本,但提高了复购率;还有人做“售后客服”,24小时内回复问题,让消费者感受到“买得放心”。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能让卖家在涨价潮中站稳脚跟。比如做电子配件的卖家王芳, 主要原因是售后响应快,老客户复购率达到35%,即使物流成本上涨,总利润依然保持稳定。

未来趋势:亚马逊的“收费逻辑”与卖家的“生存法则”

从这次英国站MCF涨价可以看出, 亚马逊的“收费逻辑”越来越清晰:凡是能转嫁的成本,绝不自己承担;凡是能创造收入的点,绝不放过。未来因为欧美通胀持续、物流成本高企,亚马逊可能会继续上调MCF费用,甚至推出更多“附加服务”收费。卖家们必须认清这个现实不能再指望亚马逊“良心发现”,而是要建立自己的“生存法则”。

短期来看, 卖家需要优化订单结构,提高多件订单占比,降低单件成本;中期要拓展销售渠道,减少对亚马逊的依赖;长期要打造品牌,提高产品溢价能力,用品牌价值对冲物流成本。有行业专家预测, 2023年英国站MCF费用可能还会上涨5%-8%,但那些能做好品牌、玩转服务、多渠道布局的卖家,不仅能活下去,还能在这场“涨价游戏”中分一杯羹。

说到底,亚马逊和卖家的关系,就像一场“拉锯战”,你涨你的价,我走我的路。只是在这场战争中,谁能先找到破局点,谁就能笑到再说说。而对于普通卖家抱怨没用,唯有适应变化、主动出击,才能在亚马逊的“规则”里杀出一条血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