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母婴市场风起云涌,哪个品牌将在这里崛起成为下一个超级品牌呢
母婴市场:万亿赛道上的冰与火之歌
育儿这件事,好像突然就变了样。十年前给孩子买奶粉尿布,盯着的是超市货架上的老牌子;现在呢?上的测评、抖音直播的试用、妈妈群里的小众推荐,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曾经叱咤风云的母婴巨头,有的悄悄退场,有的还在挣扎;而一批新品牌,却悄无声息地站上了舞台中央。你说奇怪不奇怪?明明是同一个市场,怎么就有人踩坑有人飞升呢?
市场变天:老牌巨头的黄昏与新锐品牌的黎明
2022年9月10日蜜芽APP停服的消息炸了锅。这个曾经号称“母婴界唯品会”的平台,给出的理由是“用户的购物习惯已经改变”。说白了就是没跟上趟儿。早在2021年, 贝贝网创始人失联、红孩子被苏宁收购,这些信号早就暗示了:母婴市场的游戏规则,早就不是十年前的样子了。

艾媒咨询的数据戳破了热闹背后的现实:2021年中国母婴市场规模4.9万亿, 同比增长19.5%,预计2024年能冲到7.6万亿。数字看着亮眼,但谁能分到这块蛋糕,可不好说。出生率一年比一年低,三胎政策放开后也没见多少起色,人口红利这碗饭,眼看就要不够吃了。更麻烦的是 母婴行业的互联网化程度比其他慢半拍,线下门店成本高、线上获客越来越贵,两头夹击的品牌,日子能好过?
但矛盾的是市场又在悄悄扩张。CBNData的数据显示,母婴全渠道增速超11%,线上更是高达24%。这说明什么?不是人少了是花钱的方式变了。以前买母婴用品是“刚需驱动”,现在呢?是“体验驱动”。90后妈妈们愿意为颜值买单, 为设计付费,为一站式解决方案掏钱——她们要的不是“能用”,是“好用、好看、省心”。
人群画像:90后妈妈正在 母婴消费逻辑
说到消费变化,绕不开90后妈妈。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 中国孕妈和0-3岁孩子妈妈中,52.9%是90后23%是95后这波人正成为母婴市场的绝对主力。她们跟上一代妈妈有啥不一样?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简直是两种生物。
工资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她们的“育儿观”。这届妈妈普遍学历高, 爱研究,育儿知识不是从长辈那儿听来的,是在刷干货、在妈妈群问经验、在抖音看科普攒出来的。她们信科学、重平安,尿裤要无荧光剂的,奶粉要A2的,玩具要欧罗巴联盟标准的——标准高得让人咋舌。但你以为她们只抠细节?不她们也追潮流,婴儿车要能当时尚单品推的,童装要ins风款的,连奶瓶都要设计感十足的。用句大白话:既要平安过硬,又要颜值在线,还得有点“社交属性”。
更关键的是她们的社交需求。这届妈妈不爱闷头买,喜欢在社群里分享“育儿经”,谁家尿裤不起红疹、谁辅食机研磨细腻,都能聊半天。抖音上母婴博主测评一条视频,带货量能顶线下门店一个月。这种“人以群分”的玩法,让品牌得先混进妈妈圈,才能走进购物车——传统“广撒网”的营销,早就不灵了。
破局样本:Babycare凭什么四年杀入天猫亿元俱乐部
说到新锐品牌,Babycare绝对绕不开。2014年成立,6年GMV破50亿,2021年双十一销售额9亿,连续4年拿下母婴类目Top1。要知道,同期多少老牌母婴店还在为生存发愁?它到底做对了什么?
设计驱动:把“母婴用品”做成“育儿美学”
第一次看到Babycare的人,都会被它的颜色惊艳到。别的品牌要么粉粉嫩嫩,要么蓝白经典,它偏不走寻常路——雾霾蓝、牛油果绿、脏橘粉,高级又柔和。创始人李阔是设计师出身, 团队里40多个外籍设计师,2021年研发投入比上一年涨55%,设计人员超200人。说白了Babycare卖的不是尿裤奶瓶,是“育儿场景美学”。
好看只是表象,核心是“用户思维”。Babycare首席品牌官Iris说过:“大部分公司以市场容量判断做不做产品,我们以用户需求判断。”比如他们发现传统婴儿车又笨又丑, 推着像搬砖,就研发出可折叠、重量轻、能当时尚单车的推车;看到妈妈们换尿布总弯腰累得慌,就设计了高度合适的尿布台,连收纳格都按妈妈身高来。这些细节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对上千个妈妈访谈、跟踪观察育儿场景后的“对症下药”。
供应链改过:用全球化能力打通“再说说一公里”
母婴行业有个老大难问题:品类太散,供应链割裂。奶粉要找奶源,尿裤要找代工厂,玩具要找认证厂商,各做各的,很难协同。Babycare的狠招是:把全球供应链整合成“一条龙”。
他们在日本找母婴纸巾供应商, 德国挑玩具平安标准工厂,美国合作设计师资源,甚至自建了尿裤生产线。2021年B轮融了7亿,估值30亿美元,不少钱都砸在了供应链上。这么做的好处是:既能保证品控, 又能快速响应需求——妈妈们要的“高颜值+平安+性价比”,Babycare能一站式搞定,不用东拼西凑。
品类扩张:“人以群分”替代“物以类聚”
大多数母婴品牌做品类扩张, 是“一个品类覆盖更多人”:比如做奶粉的,再推米粉;做尿裤的,加湿巾。Babycare反其道而行,搞“一类人全覆盖”。他们发现90后妈妈要“一站式育儿解决方案”, 就围绕“-1到6岁育儿周期”,把孕产、尿裤、喂哺、玩具、出行、家居等33个二级类目、600多个三级类目全做齐了。妈妈们从怀孕到孩子上幼儿园,不用切换品牌,Babycare全包了。
这种“人以群分”的逻辑,让用户粘性直接拉满。有数据说 Babycare的复购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30%——毕竟谁愿意为了买不同东西,切换好几个APP呢?
未来战场:谁能在万亿市场中杀出重围
母婴市场这么大,肯定不止Babycare一个机会。未来的超级品牌, 得在几个维度上破局:
私域运营:把“流量”变成“留量”
公域流量越来越贵,获客成本高得吓人,聪明的品牌都在往私域钻。比如有些母婴品牌建妈妈社群,定期请育儿专家直播,分享辅食教程、育儿干货,顺便推新品。用户粘性上去了转化率自然高——有品牌靠私域运营,复购率提升了40%。这招的关键是“真诚”,别一上来就推销,先帮用户解决问题,她们才会信你。
全球化布局:国内卷不动, 就出海
国内母婴市场增速放缓,但东南亚、中东的生育率可不低。有些国内品牌把母婴用品卖到东南亚,当地妈妈们对“高性价比+平安认证”的产品需求很大。比如某童装品牌,在印尼开了线下店,结合当地审美设计童装,一年营收翻了两番。全球化不是简单地把国内产品卖出去,得懂当地文化、适应当地需求,这才有戏。
细分赛道:小切口也能挖出大金矿
母婴市场太大, 与其什么都做,不如死磕一个细分领域。比如专注“过敏宝宝”的奶粉品牌, 主打“低敏、无添加”,精准抓住有过敏体质宝宝的家庭;或者做“益智早教玩具”,结合蒙氏教育理念,让边玩边学。有数据显示,细分赛道品牌的用户忠诚度比大众品牌高25%,主要原因是它们解决了“特定痛点”。
母婴市场这场仗,早就不是比谁钱多、谁广告响了。得懂用户、 会产品、能供应链,还得有耐心——就像巴菲特说的,人们不愿意慢慢变富,但做品牌,恰恰需要这份“慢慢来”的踏实。万亿赛道上,有人倒下就有人站起来。谁能真正站在妈妈们这边,谁就能成为下一个超级品牌。至于再说说是谁?咱们走着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