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跨境平台疑似倒闭?之前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跨境平台连环暴雷,Tophatter倒下背后藏着什么?
最近跨境电商圈炸开一个消息:美国闪拍平台Tophatter疑似倒闭。官网打不开, APP进不去,社交媒体停更半年,卖家群里炸了锅——有人早在6月就收到平台退出国内的通知,现在看来这不是撤退,是溃退。更让人揪心的是这已经不是今年第一个倒下的跨境平台了。德国乐天10月15日关站, 中东Awok突然宣布关闭,深圳某货代涉案10亿被30多家公司起诉……整个行业像被按了暂停键,又像被推上了洗牌牌桌,有人离场,有人还在硬扛。
从“增长神话”到“404错误”:Tophatter的坠落轨迹
2012年硅谷诞生的Tophatter,曾经是跨境电商的明星选手。它搞了个“90秒闪拍”的新花样,让买家像抢拍一样下单,卖家号称“今天开店明天出单”。这种模式火到什么程度?2020年平台活跃卖家冲到3000万, 连续四年增速超过100%,被外媒称为“美国最具潜力的新兴电商平台”。可谁能想到,这个曾经风头无两的平台,会在2022年夏天开始崩盘。

最早的风向标是6月2日。那天Tophatter突然发通知, 说要“退出中国市场”,理由是“美国消费市场变化”和“平台模式转型”。当时不少卖家还觉得“能理解”——毕竟美国经济不景气,广告成本高得吓人,收缩海外战线也正常。有深圳的3C卖家回忆:“招商经理私下说要把资源投回本土品牌,国内卖家‘性价比太高’。”可谁都没想到,这只是开始。
到了10月,事情彻底失控。Tophatter官网直接404, APP闪退,Facebook停更半年,Twitter上再说说一条动态是“10月11日起无限期关闭”。更扎心的是流量数据:Similarweb显示, 过去三个月Tophatter电脑端流量暴跌14.80%,移动端下滑更狠。杭州的服装卖家Lisa说:“2021年起销量就腰斩,我以为是自己的货不行,现在看来是平台不行了。”
跨境平台的“倒闭潮”:不是偶然是必然?
Tophatter倒下后 行业里流传着一句话:“今年不倒两个平台,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跨境。”这话听着扎心,但确实反映了现状。8月底, 中东老牌平台Awok突然发邮件关站,理由是“全球形势所迫”;更早之前,中东美妆平台Jollychic裁员重整,欧洲快时尚平台vova被曝拖欠货款。这些平台不是小作坊,有的融过几轮大钱,有的曾占据当地市场份额第一,怎么就突然说没就没?
挖开这些平台的“死亡档案”,能找到几个共同的致命伤。首当其冲是“流量依赖症”。很多平台靠烧钱买流量,靠低价拼市场,一旦融资跟不上,广告预算一砍,流量就像漏气的气球迅速瘪下去。比如Awok,去年刚宣布拿3000万美金进军沙特,后来啊融资款没到齐,今年就撑不住了。某货代公司高管透露:“去年给跨境平台投放广告, CPC能涨到5美金,今年直接腰斩,但订单量没跟上,平台自然撑不住。”
接下来是“合规雷区”。德国VAT、墨西哥增值税、印尼关税……今年各国税务合规越来越严,平台和卖家都像走钢丝。深圳货代涉案10亿的事,就是主要原因是在税务申报上动了手脚,被30多家卖家集体起诉。有合规讼师说:“现在跨境平台倒闭,一半以上栽在税务上,不是平台自己没交税,就是带累的卖家出了问题。”
卖家“踩坑实录”:这些教训血淋淋
在Tophatter倒下的消息下最活跃的是卖家的吐槽。有老卖家直言:“早说Tophatter是个坑,让卖家亏钱卖,还搞非自主购买,能在上面赚钱的都是牛人。”这话不是夸张。杭州的家居卖家小王回忆:“平台要求低价冲量,我一款爆款卖9.9美元,运费都比货贵,就为凑销量。后来啊订单全是刷单的,真实转化率不到1%。”
更惨的是“关站后维权无门”。南京的3C卖家张女士去年在德国乐天投了20万备货,后来啊10月突然关站,保证金至今没退。“客服说走律法流程,可跨国打官司成本太高,只能认栽。”类似的故事在跨境圈屡见不鲜——平台关了钱没了货砸手里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
这些教训背后是卖家对平台“过度依赖”的通病。很多人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甚至借钱备货、贷款推广,一旦平台出问题,直接面临资金链断裂。深圳某跨境服务商透露:“今年咨询‘平台风险规避’的卖家多了60%,很多人开始后悔‘all in 一个平台’。”
行业洗牌期:危中有机的生存法则
看着一个个平台倒下 有人觉得“跨境电商不行了”,但更聪明的人看到了机会。成都、 湖北、浙江嘉兴等地最近密集启动跨境电商B2B出口试点,政策红利来了;新兴平台如Temu、SHEIN正在崛起,用“低价+全托管”模式抢市场。行业分析师李明说:“每年倒掉的平台,都是给新玩家腾位置。就像2018年亚马逊封号潮,反而催生了独立站的风口。”
对卖家现在最需要的是“反脆弱能力”。所谓反脆弱,就是不能靠平台施舍流量,要自己造血。深圳的户外用品品牌老板老周, 今年把30%的销量从Tophatter转移到独立站,后来啊利润反而提升了20%。“独立站虽然流量少,但客户精准,复购率高,比在平台被‘割韭菜’强多了。”
多平台布局也是关键。但不是盲目扩张,而是“差异化运营”。比如做3C的卖家,亚马逊做品牌,速卖通冲低价,独立站做私域,每个平台定位不同,风险对冲。杭州的母婴卖家陈女士今年还开拓了TikTok小店, 通过短视频带货,“虽然流量不如亚马逊,但粉丝粘性高,转化率能到15%。”
未来已来:跨境卖家该往哪走?
面对行业变局,卖家最需要的是“跳出平台思维”。过去大家总想着“找个好平台躺着赚钱”,现在看来平台只是渠道,真正的核心是“产品+品牌+供应链”。有数据表明, 有独立站的跨境卖家,在平台倒闭后60%能在3个月内恢复销量,主要原因是没有独立站的卖家,这个比例不到20%。
合规经营更是绕不开的坎。今年墨西哥要求所有卖家缴纳VAT,印尼也开始征收增值税,不合规就意味着直接出局。深圳某财税公司负责人说:“我们帮客户做合规申报, 虽然成本增加15%,但避免了封号风险,长期看反而省钱。”
再说说别忘了“抱团取暖”。跨境电商不是单打独斗的游戏。成都的跨境电商产业园最近组织“卖家互助联盟”,共享物流资源、合规经验,甚至联合采购降低成本。“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联盟负责人说“今年能活下来的,都是会合作的。”
跨境平台的倒闭潮,不是终点,是行业成熟的起点。对卖家 与其担心下一个倒下的平台是谁,不如把自己打造成“不倒翁”——有好产品,有品牌力,有抗风险能力,这才是穿越周期的唯一答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