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TikTok for
最近TikTok for Business那份《What's Next 2023 TikTok全球流行趋势报告》在跨境圈刷屏了 钛动科技的分析师群里吵翻了天——有人觉得这是品牌出海的“航海图”,也有人私下嘀咕“这报告看着热闹,落地全是坑”。确实 当月活用户突破10亿的TikTok把2023年的趋势拆解成三大主题、九个长青趋势时大多数品牌反而更迷茫了:到底该信“社群新生态”还是追“真实原生内容”?那些“潮流信号”到底是真风口还是伪需求?
趋势报告里的“皇帝新装”:三大主题背后的用户真实诉求
TikTok把2023年的趋势成“社群文化的多维重构”“真实原生的价值回归”“多元理念的共生表达”, 听着特别高级,但拆开看你会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儿:用户刷TikTok到底图啥?2021年就有67%的人说“TikTok让我想买东西”, #TikTokMadeMeBuyIt话题74亿播放量摆在那儿,说明用户早就不满足当“观众”了他们要的是“参与感”和“被看见”。

“社群新生态”:别把用户当流量, 当“自己人”
报告里反复强调“社群文化”,但很多品牌理解偏了——以为建个群、搞个话题标签就叫玩社群了。2022年Q4有个典型案例, 某快时尚品牌在英国市场推“#MyTikTokStyle”挑战,投了百万英镑买流量,后来啊UGC内容量不到同类型活动的1/3。问题出在哪儿?品牌定的话题太官方,“MyTikTokStyle”听起来像广告,用户哪有分享欲?反倒是同期一个本土小众美妆品牌, 发起“#ProductFailStory”吐槽大会,让用户分享自己踩雷的美妆经历,反而带火了一款修复霜,主要原因是用户觉得“这个品牌懂我的尴尬”。社群的本质是“对话”,不是“灌输”,你用KPI思维做社群,用户就用脚投票。
“真实原生”:用户早看腻“精致滤镜”
“真实原生”这词儿被用烂了 但TikTok用户要的“真实”不是“拍得糙”,而是“不装”。2022年9月, 一个卖户外装备的澳洲品牌,放弃专业摄影团队,用GoPro拍用户在暴雨中搭帐篷的视频,画面抖、声音杂,却意外获得500万+播放。主要原因是用户能看到帐篷的真实防水性,比任何测评都有说服力。反观同期某大牌运动鞋,请了顶级明星拍广告,画面精美到像电影,评论区却全是“这鞋能实战吗?”“能沾灰吗?”——用户要的是“可信度”,不是“观赏性”。真实原生的核心是“去掉表演痕迹”,让产品自己说话。
“多元理念”:别玩“政治正确”, 玩“情感共鸣”
报告提到“多元价值理念”,很多品牌开始硬塞“环保”“女权”标签,后来啊翻车。2023年1月, 某快消品牌推“女性力量”主题视频,请来不同职业女性讲述故事,但产品本身和女性 empowerment 毫不相关,被骂“消费女权”。真正的多元理念是“把价值观融入产品细节”, 比如一个卖母婴用品的品牌,在视频里不刻意强调“女性独立”,而是拍爸爸独自带娃用他们产品的场景——这不是性别对立,是“育儿平等”,反而让很多新手爸爸产生共鸣。多元不是“贴标签”,是“看见不同人群的真实需求”。
“去跨境化”的伪命题:本地化运营的三个致命误区
亿邦动力说出海品牌要“去跨境化”, 全球化思维、本地化运营,这话对一半错一半。太多品牌把“本地化”理解成“翻译文案+换国旗”,后来啊越努力越翻车。2022年双11期间, 某家居品牌把国内“双十一狂欢节”的促销话术直译成英文投到TikTok,用户完全看不懂“盖楼”“满减”是什么ROI直接跌到0.3。本地化不是“语言转换”, 是“文化适配”,具体到TikTok运营,至少踩过这三个坑:
误区一:用国内逻辑套海外用户,把“种草”当“洗脑”
国内品牌做TikTok喜欢“重复洗脑”,同一句slogan念十遍,觉得用户总能记住。但在东南亚市场,TikTok用户更吃“故事感”。2022年8月, 一个卖手机壳的国内品牌,在国内用“超薄防摔,买它买它”效果很好,复制到越南市场却无人问津。后来团队发现, 越南用户喜欢“亲情故事”,于是拍了个女儿给妈妈买防摔手机壳的视频,妈妈骑车摔倒手机壳完好,视频爆了转化率提升28%。不同用户对“种草”的接受度完全不同, 欧美用户要“专业数据”,东南亚用户要“情感故事”,中东用户可能更在意“家庭场景”,用一套逻辑走全球,就是自嗨。
误区二:盲目追KOL, 不看“社群契合度”
很多品牌觉得请百万粉KOL就能引爆,但2023年2月有个案例特别典型:一个卖宠物零食的品牌,请了个300万粉的科技博主推广,视频播放量不低,但转化率只有0.5%,主要原因是粉丝都是科技爱好者,根本不养宠物。后来转向垂直领域的“宠物医生KOL”,虽然粉丝只有20万,但转化率飙到3.2%。TikTok的KOL营销核心是“信任传递”, 不是“流量堆砌”,用户信KOL的前提是“KOL懂我”,而“懂我”的前提是“KOL和我在一个社群里”。
误区三:数据迷信“爆款模板”, 忽略用户行为差异
跨境圈最爱干的事就是“抄爆款”,看到一个视频火了就模仿脚本、BGM、拍摄角度。但TikTok的推荐算法早就变了 2023年1月,TikTok官方透露,用户行为数据的权重已经超过内容本身。同样的“开箱视频”, 在德国市场用户停留时长平均8秒,在日本市场却能撑到15秒,主要原因是德国用户更关注“产品细节”,日本用户喜欢“包装仪式感”。抄爆款就像抄作业,老师改了评分标准,你还按老答案写,怎么可能及格?
从“潮流信号”到“真金白银”:内容转化的实战拆解
报告里提到20多个“潮流信号”, 比如“复古回潮”“极简实用主义”“治愈系内容”,但怎么把这些信号变成订单?2022年Q4, 钛动科技服务的一个家居品牌,把“治愈系内容”和“极简实用主义”结合,做了个系列视频:在拥挤的城市公寓里用他们的小收纳盒整理桌面从乱到齐的过程配上舒缓音乐。视频没请KOL,没用特效,就是真实记录,后来啊在北美市场获得800万播放,带动产品销量增长45%。这个案例里藏着三个关键动作:
第一步:把“潮流信号”翻译成“用户痛点”
“治愈系”不是拍点花草音乐,而是解决用户的“情绪焦虑”。现代都市人普遍有“空间压迫感”,他们的痛点不是“东西没地方放”,而是“乱糟糟的环境让我心烦”。品牌把“极简收纳”和“治愈情绪”绑定,用户看到的就不是“一个盒子”,而是“一种生活解药”。转化从来不是卖产品,是卖“痛点解决方案”。
第二步:用“原生感”建立“信任状”
这个视频特意选了普通人的公寓, 不是精心布置的样板间,桌上有咖啡渍、有未拆的快递,真实到“像我自己的家”。用户看到这种场景,会下意识觉得“这个产品在我家也能用”。很多品牌视频拍得太完美,用户反而怀疑“这是摆拍吧?”。真实感是信任的起点,信任是转化的基础。
第三步:在评论区“二次种草”, 形成转化闭环
视频火了之后品牌没有停,而是在评论区主动引导:“大家还想看哪个角落的整理过程?”“评论区抽3位粉丝送同款收纳盒”。这种互动让用户从“观众”变成“参与者”,参与感强的用户购买意愿会提升3倍。而且评论区里的用户真实反馈,比如“我放在厨房调料架很整齐”,比品牌自夸更有说服力。
2023年TikTok运营的“反常识”策略:别卷内容, 卷“用户记忆点”
现在做TikTok运营,大家都在卷“内容创意”,今天拍反转剧情,明天玩特效挑战,但用户刷TikTok是“碎片化娱乐”,根本记不住你花了多少心思。2023年真正的机会在“用户记忆点”——不是让用户记住你的视频,是让用户记住“你的品牌能解决他的什么问题”。这里有两个反常识的操作:
用“场景标签”替代“品牌标签”
大部分品牌在视频都会加“#品牌名+产品名”,但用户刷到时可能还没产生需求。不如换成“#小户型收纳神器”“#租房党必备”,当用户真有收纳需求时会主动搜索这些场景标签。2023年3月, 一个卖折叠家具的英国品牌,把#SmallSpaceSolutions作为核心标签,半年内搜索量增长120%,品牌自然流量提升65%。用户不是先记住品牌,是先记住“遇到这个问题该找谁”。
把“评论区”变成“产品说明书”
用户对视频里的产品细节有疑问时大概率会翻评论区。与其让用户去官网查参数,不如在评论区置顶“常见问题解答”,比如“这个收纳盒防水吗?”“承重多少?”。2022年Q4, 一个卖厨房用品的品牌,在评论区详细回复了200多个用户问题,转化率比同类视频高23%。主要原因是用户在评论区找到答案后决策链路缩短了直接“看到疑问→看到答案→点击购买”。
TikTok的趋势报告每年都在变,但用户“被理解”“被信任”“被看见”的需求从来没变过。2023年做跨境,与其追着趋势跑,不如蹲下来看看用户真实在刷什么、吐槽什么、需要什么。那些能在TikTok上活下来的品牌,不是最会蹭热点的,是最懂怎么把“用户需求”变成“品牌记忆点”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