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文物流即将首发上会,难道它将成为跨境电商物流领域的第一只上市股票吗
1998年入局的物流老兵,为何成了“第一股”候选人?
成立于1998年的燕文物流, 既是跨境电商物流行业的老兵,也是国内跨境电商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这个行业有个特点——看似门槛不高, 实则水深得很,能活20年以上的企业,手里多少都攥着点别人拿不下的东西。燕文物流就是其中一个, 如今它站在了IPO的门槛上,2023年1月18日要上会了消息一出,整个跨境物流圈都盯着它:真要成了“第一股”,这事儿可就有的聊了。
说到“第一股”这个名头,在跨境电商物流行业里它像个空了很久的宝座。之前大家总觉得,这行业太散,小公司多如牛毛,谁也吃不下谁,上市?想都别想。可燕文偏不信邪,它要试试能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要是真成了 那意义可不止是“第一个吃螃蟹”这么简单——对那些早就布局这赛道的资本这是个风向标;对还在泥潭里挣扎的同行这是条新路子;对投资者这可是个实实在在的标的。

从28亿到62亿,燕文的业绩增长故事能讲多久?
翻看燕文的招股书,数据还挺唬人。2018年它营收28.69亿元, 到了2020年直接干到62.18亿元,两年时间翻了一倍多,复合增长率47.22%。2021年上半年也有31.9亿元,照这个势头下去,全年破70亿应该问题不大。净利润更猛, 2018年才1567万,2020年飙到1.49亿,复合增长率207.9%,2021年上半年6276万,看着就像个“高成长企业”的模板。
不过这故事听着顺耳,细想却有点不对味。跨境电商物流这行,说白了就是跟着电商的饭吃。这些年国内电商卷不动了纷纷往外跑,跨境物流跟着沾光,业绩能不好看吗?但问题是这种增长能持续多久?要是哪天跨境电商增速放缓,甚至掉头向下燕文的“故事”还能讲下去吗?这就像潮水来了猪都能飞起来但潮水退去,谁在裸泳,可就一清二楚了。
跨境专线物流崛起,燕文踩中了哪波红利?
燕文能起来不光是运气好,它踩中了跨境物流行业的一大波红利——跨境专线物流的崛起。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 2016年以前,跨境直发就两种主流模式:邮政和国际商业快递,加起来占了100%的份额。邮政当时一家独大,占了60%以上,国际商业快递占40%左右。可到了2020年, 情况变了跨境专线物流异军突起,占比从直接干到32%,邮政和国际商业快递的份额则被压缩到44%和24%。
这背后是跨境电商卖家的需求变了。以前大家图便宜,邮政小包便宜是便宜,但慢得要命,国际商业快递快,但贵得离谱。后来专线物流出来了价格比商业快递低,速度比邮政快,正好卡在中间,成了卖家的香饽饽。燕文物流就是专做这个的, 它抓住这波趋势,把专线业务做成了核心,营收占比一度超过90%,这波红利它算是吃透了。
毛利率3.48%的痛:燕文的“增收不增利”困局
业绩光鲜亮丽, 可一翻毛利率,立马蔫了。燕文的毛利率低得有点扎眼, 2018年才3.48%,2019年3.68%,2020年好不容易涨到5.47%,2021年上半年又跌回5.27%。这是什么概念?同期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毛利率, 2018年还有17.9%,虽然后来也在降,2020年降到10.2%,但比燕文还是高出一大截。
燕文解释说跨境物流运营成本高,所以毛利率低。这话没错, 跨境物流涉及揽收、仓储、运输、清关、派送,每个环节都要花钱,特别是头程运输和尾程派送,成本压不下来。但问题是别人家的毛利率为什么比它高?说白了还是定价权和成本控制的问题。燕文在价格战中拼得太狠, 为了抢市场,把价格压到成本线以下后来啊就是“增收不增利”,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每单亏0.36元,燕文的“赔本赚吆喝”能持续多久?
最夸张的是2021年上半年, 燕文的专线类产品,票均收入42.1元,票均成本42.46元,每做一单亏0.36元。这是什么操作?这不是做生意,这是“烧钱换市场”啊。跨境电商物流这行,价格战打得有多狠,圈内人都清楚。为了拼价格, 大家都在压成本,甚至不惜亏本抢订单,后来啊整个行业陷入“低价竞争-利润下降-服务缩水-更低价格”的死循环。
燕文这么搞,短期内或许能抢到市场份额,但长期来看,这根本不是个事儿。企业上市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发展,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当“慈善家”。要是上市了还这么亏下去,投资者能答应吗?股民能答应吗?到时候别说“第一股”的光环了恐怕连“亏损股”的帽子都摘不掉。
业务依赖“国际快递全程”,单一风险有多大?
再看看燕文的业务结构,问题也不少。它的核心业务是“国际快递全程业务”, 就是从揽收到派送全包了这项业务占比一度超过96%,2021年上半年还有83.03%。说白了燕文就是靠这一项业务吃饭,其他业务占比微乎其微。这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风险太大了。
这两年跨境电商有个大趋势,独立站起来了。以前卖家多依赖亚马逊、速卖通这些平台,现在不少卖家开始做独立站,想摆脱平台的控制。独立站卖家的物流需求跟平台卖家不一样,他们更看重定制化服务,比如海外仓、一件代发、退换货处理这些。燕文的主营业务还是传统的国际快递全程, 对独立站市场的布局明显滞后一旦传统业务受冲击,整个公司都会跟着晃。
成为第一股是起点还是终点?行业暗流涌动
燕文物流要是真成了“第一股”, 风光肯定是风光的,但这到底是起点还是终点,还真不好说。跨境电商物流这行,看着热闹,其实暗流涌动。市场集中度低,参与者众多,份额分散,谁都没法一家独大。燕文就算上市了后面追兵一大堆,递四方、云途物流这些同行,实力都不弱,谁都想抢“第一股”的位置。
资本市场的态度也是个变数。现在经济环境不好,投资人都谨慎得很,对“高成长、低毛利率”的企业,可不一定买账。燕文要是上市后业绩跟不上,或者毛利率还是上不去,股价一跌,那“第一股”的光环可就成了“烫手山芋”。
周文兴夫妇控股60%,9亿募资能解什么渴?
燕文的股权结构挺集中,控股股东是周文兴、曾燕夫妇,合计控制60.31%的股权。这种家族控股的企业,上市后能不能真正规范运作,也是个疑问。这次IPO燕文计划募资9亿, 准备用在智能分拣及转运一体化项目、全球跨境物流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车辆购置项目,还有补充流动资金。
钱倒是不少,但能不能花到刀刃上,两说。智能分拣和大数据平台听着高大上,但真要落地,技术、人才、时间缺一不可。车辆购置倒是简单,但买了车就能降成本吗?关键还得看运营效率。补充流动资金就更敏感了这钱要是拿去打价格战,那跟“烧钱”也没啥区别,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独立站冲击与市场集中度低,燕文的“护城河”在哪?
跨境电商物流这行,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护城河”。今天你有个新渠道,明天我就能模仿;你降价抢市场,我跟着降。燕文想靠上市圈钱来建护城河,可没那么容易。独立站市场的崛起,既是机会也是挑战,燕文要是抓不住这个机会,还是死磕传统业务,迟早会被淘汰。
市场集中度低,意味着整合是迟早的事。燕文要是成了“第一股”,或许能借助资本的力量进行整合,吞并一些小公司,扩大市场份额。但整合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文化融合、业务整合、成本控制,哪一步走错都可能踩坑。
所以说燕文物流能不能成为“跨境电商物流第一股”,答案是肯定的,它确实有这个机会。但成了“第一股”之后怎么办?是继续在价格战的泥潭里挣扎,还是真正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这恐怕才是燕文,也是整个跨境电商物流行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毕竟“第一股”的头衔只能风光一时真正的赢家,还得看谁能笑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