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23年TikTok全球流行趋势报告中的三大主题趋势

当TikTok趋势成为“标准答案”,品牌真的懂用户吗?

刷TikTok时 总有种感觉:那些被捧上天的“爆款趋势”,怎么越来越像复制粘贴的流水线产品?官方报告说“兴趣圈层”是金矿, 品牌一窝蜂扎进去,后来啊用户划走时连眼皮都不抬;报告强调“快乐营销”,可有些品牌的幽默感像在讲冷笑话,评论区全是“尬到脚趾抠出三室一厅”;报告鼓吹“达人种草”,但用户早就对“滤镜感满满”的推荐免疫,转头就去搜“避雷”视频。TikTok《What's Next 2023》报告确实指出了方向, 但方向对了不代表每辆车都能到终点——很多品牌正踩在趋势的“坑”里还以为自己走在康庄大道上。

社群重塑:别让“兴趣圈层”变成新的“信息茧房”

报告说TikTok社群“拒绝同质化”, 用户“不被年龄、性别标签束缚”,这话没错,但品牌施行起来往往把“兴趣圈层”做成了新的“圈地运动”。某快消品牌2023年1月想打入“Z世代电竞社群”, 后来啊内容全是“打完游戏来瓶饮料解腻”,配着夸张的电竞选手表情包。评论区炸了:“谁还喝这种工业糖精啊?”“我们打游戏是为了赢,不是为了喝你的广告。”品牌方委屈:“我们不是按‘兴趣圈层’做的吗?”问题就出在这——他们把“圈层”当成了标签,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2023年TikTok全球流行趋势报告解读:三大主题趋势重新定义品牌营销
2023年TikTok全球流行趋势报告解读:三大主题趋势重新定义品牌营销

伪社群陷阱:你贴的标签,用户根本不认

TikTok的用户流动性比想象中强得多。一个人今天看“汉服变装”,明天可能刷“职场吐槽”,后天又沉迷“宠物萌宠”。品牌却总想给用户贴个“汉服爱好者”或“打工人”的标签,内容千篇一律。某服装品牌2023年2月主推“新中式”系列,专门投给“汉服社群”,后来啊播放量惨淡。后来他们发现, 很多“汉服博主”平时也爱穿卫衣,而真正喜欢“新中式”的,可能是那些从不看汉服内容的职场妈妈——她们要的是“上班能穿又有点设计感”,不是“圈层身份认证”。根据NoxInfluencer2023年Q1调研, 63%的用户表示“反感被品牌强行归类”,他们更愿意看到“懂我具体需求”的内容,而不是“懂我所属圈子”的内容。

互动≠破圈:用户参与≠买单转化

报告说“品牌要和用户共创”, 这本没错,但很多品牌把“共创”做成了“凑热闹”。某零食品牌2023年3月发起“我的吃法创意挑战”, 鼓励用户晒“薯片蘸牙膏”之类的猎吃法,话题播放量破2亿,可销量只涨了3%。后来复盘发现, 用户参与是为了好玩,根本没想过买薯片——他们更期待品牌分享“健康吃法”“场景搭配”,而不是“博眼球挑战”。

跨境电商卖家要注意:TikTok用户的“互动热情”和“购买意愿”往往是两回事。2023年4月, 某家居品牌做了“改过出租屋”挑战,要求用户用他们的廉价家具改出ins风,后来啊参与量高,但客单价始终上不去,主要原因是用户知道“便宜没好货”,参与只是图个新鲜,不会真把“出租屋改过”的标准套在自己家里。

多元包容的“表面文章”:当“政治正确”变成营销套路

报告强调“多元包容”, 这本是好事,但有些品牌把“多元”当成了“避风港”,用“正确话术”掩盖内容空洞。某美妆品牌2023年妇女节推出“不同肤色不同美”系列, 广告全是各种肤色模特站成一排,配文“我们看见每一种美”。后来啊评论区被骂:“内容像教科书,一点感情都没有。”“你倒是出点适合深肤色的粉底液啊,光摆姿势有什么用?”品牌的问题在于, 他们只做了“多元”的表面没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深肤色用户要的是“不泛白、持妆久”,不是“被看见的口号”。2023年5月, 某小众彩妆品牌主要原因是专门推出深肤色口红,并详细讲解“黄皮选橘调、黑皮选红调”,销量环比增长40%,这才是真正的“多元包容”:不是喊口号,是解决问题。

价值原力:快乐营销的“双刃剑”, 笑点不对全是雷

报告说“快乐是TikTok的主旋律”,品牌纷纷开始“玩梗”“整活”,可后来啊往往是:用户没笑,品牌尴尬。TikTok的幽默感很“刁钻”,不是随便抖个机灵就能get到的。某饮料品牌2023年春节拍了个广告:一群人围坐吃饭, 突然有人递过饮料,说“喝了它,年年有余”,后来啊画面切到鱼缸里的鱼“翻白眼”。评论区全是“什么鬼?”“鱼:你礼貌吗?”品牌方以为“反转”就是幽默,却忘了TikTok用户要的是“接地气”的笑点,不是“强行尬梗”。

幽默的边界:当“玩梗”变成“冒犯”

TikTok的梗更新快得像台风, 今天火“退退退”,明天就变“栓Q”。品牌想跟上节奏,却常常踩雷。某运动品牌2023年2月想蹭“脆皮大学生”的梗, 拍了个视频:大学生跑步摔倒,穿他们鞋的“稳如老狗”,配文“脆皮?不存在的”。后来啊大学生用户炸了:“我们自嘲可以你营销什么?”“谁跑步穿这么厚的鞋啊?”品牌错在把“用户自嘲”当成了“营销素材”,忘了幽默的前提是“共情”,不是“消费痛点”。2023年3月, 某零食品牌用“打工人摸鱼”梗拍视频:老板走过员工赶紧把零食藏起来后来啊老板笑着说“我也吃”。这个视频火了 主要原因是它没有丑化任何一方,而是用“轻松”化解了职场矛盾,这才是TikTok要的“高级幽默”。

宠自己的代价:当“情绪价值”变成“智商税”

报告说“消费者从实用转向感性”, 品牌开始主打“悦己”“宠爱自己”,但有些品牌把“悦己”做成了“割韭菜”。某护肤品牌2023年1月推出“贵妇面霜”,广告语“你值得最好的”,卖价598元,成分表却平平无奇。评论区:“这价格能买大牌了。”“悦己不是交智商税啊。”TikTok用户越来越精明, 他们要的“善待自己”是“理性消费下的品质提升”,不是“被营销话术冲昏头脑”。

2023年4月, 某国货护肤品牌推出“平价抗老精华”,价格只要99元,但详细展示了成分“双A醇+玻色因”,并做了28天实测视频,用户买账,销量突破10万单。这说明:“悦己”没错,但别把用户当傻子——他们愿意为“真实的好”付费,不为“虚假的贵”买单。

信任崩塌的反噬:当“真实”变成“表演”

报告说“坦诚的内容更受欢迎”, 品牌纷纷开始“去滤镜”“拍vlog”,可有些“真实”太刻意,反而让用户反感。某服装品牌2023年3月让老板娘出镜“vlog”, 内容是“亲自打包订单”“和员工开会”,后来啊被扒出“打包时镜头外有助理帮忙”“开会全是念稿子”。评论区:“演得太假了。”“还不如看精修图。”TikTok用户对“真实”的嗅觉很敏锐,他们能分清“原生真实”和“剧本真实”。

2023年5月, 一个小众家居品牌老板拍视频“吐槽”自家产品:“这个收纳盒有点小,放不下我的冬天的围巾”,后来啊评论区全是“好真实”“已经买了谢谢提醒”。销量当天就翻了3倍。这说明:真实不是“完美人设”,是“不装”——承认缺点,反而更可信。

先锋影响:种草热潮下的“信任危机”, 用户早就“免疫”了

报告说“达人种草能促进转化”,但2023年的TikTok,用户对“达人推荐”已经没那么买账了。翻翻评论区,“达人是不是收钱了?”“和我买的不一样”的吐槽比比皆是。种草神话正在破灭,品牌如果还迷信“找个百万粉丝达人就能爆单”,怕是要吃大亏。

千面种草的泡沫:当“推荐”变成“广告合集”

TikTok的“千人千面”算法让用户总能看到“感兴趣”的内容,但品牌把“千面”做成了“千篇一律”。某数码品牌2023年1月找了10个不同类型的达人推荐手机, 美妆博主说“拍照好看”,健身博主说“运动防抖”,游戏博主说“散热好”,后来啊用户看完更懵了:“到底哪个才是重点?”品牌的问题在于,他们只想着“覆盖不同人群”,忘了“传递核心价值”。

2023年4月, 某手机品牌只找了3个“真实素人”达人,让他们用一个月时间记录“手机如何帮我搞定工作生活”,没有夸张的特效,没有硬广,反而播放量破千万,咨询量增长50%。这说明:种草不是“堆砌卖点”, 是“讲透场景”——用户想知道的是“这东西对我有什么用”,不是“它有什么功能”。

达人的“人设”崩塌:当“普通人”变成“商业机器”

TikTok达人的魅力在于“真实感”, 但很多达人火了之后很快就被“商业味”淹没。某美食达人2022年还拍“家常菜教程”, 2023年接了10个速食品牌推广,视频全是“这个XX牌方便面比我妈做的还香”,粉丝取关:“以前觉得你真实现在全是广告。”达人的信任危机, 本质是“内容一致性”的危机——用户关注一个达人,是主要原因是喜欢他的“风格”,不是看他“今天推A,明天推B”。

跨境电商找达人合作时 一定要看“粉丝画像匹配度”和“内容调性契合度”,而不是只看粉丝量。2023年3月, 某母婴品牌找了个“二胎妈妈”达人,她平时分享“带娃日常”,品牌让她推“婴儿辅食机”,她没说“多好用”,而是拍“宝宝第一次自己吃饭,辅食机帮我省了半小时”,粉丝买账,主要原因是内容符合她的“真实人设”。

品牌原装的“假真实”:当“原生行为”变成“刻意表演”

报告说“品牌要像普通用户一样参与平台”, 但很多品牌的“原生行为”太刻意,一看就是“演的”。某零食品牌2023年2月学用户拍“开箱视频”, 后来啊镜头里零食摆得整整齐齐,背景音乐还是精心选的,评论区:“这开箱也太‘高级’了不像我们平时随手拍。”TikTok用户喜欢“粗糙的真实”,不是“精致的表演”。2023年5月, 一个小众汽水品牌拍视频“员工试喝新品”,没有脚本,员工喝到第一口直接喷出来笑着说“太酸了但上头”,视频意外爆火,销量翻倍。这说明:品牌想“融入平台”, 别学用户“拍视频”,要学用户“怎么说话”——用他们的语气,讲他们的事,而不是端着“品牌架子”装亲切。

TikTok的趋势报告像份地图,但地图指的不是“终点”,是“方向”。品牌不能只盯着“三大主题”“九大趋势”, 忘了用户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会被好内容打动,也会被套路恶心;他们愿意为真实买单,也会对虚假转身。2023年的TikTok,没有“万能公式”,只有“真功夫”:懂用户,比懂趋势更重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