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3月1日库容新政实施,新账号库容限制取消了吗
亚马逊3月1日库容新政落地,新卖家真的迎来“自由发货”时代?
跨境电商圈里流传着一句话:“亚马逊政策一变,卖家头发少一撮。”这话虽夸张,但道出了卖家对平台政策的高度敏感。2023年开春, 亚马逊库容新政像一颗深水炸弹,在卖家群里炸开了锅——3月1日正式实施的仓储容量调整,不仅取消了沿用已久的补货数量限制,还传出“新账号库容限制取消”的消息。不少新卖家激动得差点把库存表当喜帖发,但冷静下来细想:亚马逊真的会对新账号这么“大方”吗?这场改革背后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
新账号库容限制“名存实亡”?39周内确实“无上限”, 但前提是…
新政文件里有一段让新卖家眼前一亮的话:“使用FBA时间少于39周的新专业销售账号,将不受亚马逊物流的容量限制,卖家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建立亚马逊物流销售记录。”这句话被不少解读为“新账号库容限制取消”,但“不受限制”真的等于“随便发货”吗?

2023年1月,深圳做3C配件的新卖家小李就踩过这个“坑”。他的账号刚注册满3个月, 看到“无限制”政策,直接发了5000个手机壳到FBA仓库,想着趁着政策红利大干一场。后来啊到了2月底,亚马逊系统突然给他发了“仓储限制警告”,理由是“销售记录未达标”。后来他才明白, “不受限制”的前提是“建立销售记录”——亚马逊需要先看你能不能卖得动,再决定给不给库容。你发再多货,如果30天内动销率低于10%,系统照样会掐住你的脖子。
亚马逊招商经理在1月的内部培训中也提到过:“新账号的‘无限制’更像‘试用期’, 平台要的是‘会游泳的鱼’,不是‘旱鸭子’。”说白了39周内看似没限制,实则暗藏“绩效门槛”——你的Listing有没有转化?广告有没有点击?退货率高不高?这些数据才是决定你能不能真正“自由发货”的关键。
老卖家的“紧箍咒”越收越紧:IPI考核从“季度”变“月度”, 压力翻倍
如果说新账号的“无限制”是“蜜糖”,那老卖家的IPI考核调整就是“砒霜”。新政把原本每季度一次的库存绩效指数评分,改成了每月更新一次。这意味着老卖家每个月都要“过山车”——上个月刚把库存周转率拉上去,这个月可能主要原因是一件滞销品就跌回及格线以下。
上海做家居用品的王姐,在2023年2月就尝到了苦头。她的账号IPI分数一直稳定在800分, 新政实施后她没太在意,后来啊3月中旬突然收到邮件:IPI分数跌到600分,4月的库容直接砍掉30%。后来一查,原来2月底有一批滞销的收纳箱没及时处理,拖垮了整体周转率。“以前有3个月缓冲期,现在就像走钢丝,每个月都提心吊胆。”王姐在卖家群里吐槽。
更麻烦的是 IPI考核的维度也变了——除了库存周转率,弃置订单率、冗余库存占比的权重都增加了。亚马逊似乎在传递一个信号:不欢迎“囤货党”,只给“快反型”卖家留活路。这招直接戳中了传统卖家的痛点:习惯了“多备货、 稳销量”的模式,现在要改成“小批量、快周转”,运营逻辑全得推倒重来。
付费买库容:亚马逊的“新财路”,还是卖家的“救命稻草”?
新政里最让卖家炸裂的,莫过于“付费申请额外库容”。之前流出的文件显示, 卖家可以通过“仓储限制管理器”申请更多空间,但需要按立方米付费,具体费用还没公布,但招商经理在1月的聊天记录里透露过:“不会便宜。”
申请流程看似简单, 但“预留费用”是个大坑
亚马逊规定,卖家每个月最多能提交5次额外库容申请,申请时需要设置“预留费用”——这部分钱会从卖家账户扣除,用来抵扣仓储费。如果通过额外库容卖出的商品能赚够绩效积分,就能抵回这笔钱;如果卖不掉,剩下的钱就得自己吞。
2023年2月,广州做服装的陈哥就试水了付费买库容。他申请了100立方米的空间,预留了5000美元费用,想着赶上情人节旺季多备些货。后来啊主要原因是选品失误,新上的情人节连衣裙只卖出了30%,到头来有3000美元的预留费用没抵扣掉。“相当于花5000美元买了个‘滞销库存保险’,太亏了。”陈哥现在说起这事还肉疼。
亚马逊的“绩效积分抵扣”机制也有玄机——只有通过额外库容卖出的商品才能产生积分,普通库存的销量不算。这意味着卖家必须把“付费买来的空间”用在刀刃上,否则就是纯亏本。平台算盘打得精:你越是想扩大规模,越容易被“预留费用”套牢。
老卖家“拆东墙补西墙”, 新卖家想都不敢想
对于有资金实力的老卖家付费买库容可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反正要备货,不如花钱买空间,避免因库容不足错失旺季。但对新卖家这笔钱就是“拦路虎”。一个刚起步的账号,可能连广告预算都紧张,哪敢轻易掏几千美元去买“不确定的库容”。
更讽刺的是亚马逊的“额外库容申请”还设置了“门槛”——IPI分数低于700分的卖家根本没资格申请。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分数低的卖家需要库容来提升销量, 但没分数就申请不了库容;申请了库容卖不掉,分数会更低。亚马逊用这种方式,把“库存健康”不好的卖家直接“劝退”。
补货策略大洗牌:从“季度额度”到“月度轮转”, 卖家要“精打细算”过日子
新政最直观的变化,是合并了“补货限制”和“仓储限制”,改成单一的“月度仓储容量”。这意味着卖家每个月的发货量,由系统根据“库存绩效+销售预测”,不再是固定的“季度额度”。
“多次少补”成主流, 但“取消货件”成了新难题
亚马逊官方建议卖家采用“多次少补”策略,避免一次性发太多货导致超容。但实际操作中,卖家发现“取消货件”比“创建货件”难多了。深圳做电子配件的张师傅就吃过亏:他在3月5日创建了一个2000件的货件, 后来发现市场突然降价,想及时取消避免亏本,但亚马逊的“取消货件”按钮是灰色的,联系客服后得到的回复是:“货件已入仓,无法取消,只能申请移除。”后来啊他不仅付了高额的移除费,还主要原因是库存积压导致IPI分数下跌。
更麻烦的是 月度容量限制是“补货计划。这种“不确定性”让很多习惯了“稳扎稳打”的卖家感到焦虑:“以前按季度备货,现在要按天算,比高考还累。”
旺季备货“踩雷”风险激增,第三方仓成“救命稻草”?
对于依赖旺季冲销量的卖家新政的“月度限制”简直是“定时炸弹”。比如黑五网一通常在11月,但10月的库容额度可能已经用完,卖家要么提前2个月备货,要么放弃旺季。
不少卖家把目光转向了第三方海外仓。杭州做家居用品的刘姐在2023年3月就和第三方仓签了协议:“把30%的库存放在第三方仓,等旺季前再转运到FBA。”这样既不会占用FBA库容,又能灵活应对旺季需求。但第三方仓也有缺点——物流时效慢、 退货处理麻烦,一旦FBA突然爆单,第三方仓的库存“远水解不了近渴”。
库存管理“生死线”:这3招让库容流转更高效, 别让“死库存”拖垮你
新政下卖家的核心矛盾从“怎么拿到更多库容”变成了“怎么让现有的库容创造更多价值”。亚马逊官方在公告里反复强调:“库存周转率是决定库容大小的关键。”
第一招:“断舍离”冗余产品线, 把库容留给“现金牛”
很多卖家账号里有几十个SKU,但80%的销量来自20%的产品。新政后这种“撒胡椒面”式的备货模式越来越凶险。2023年2月, 宁波做玩具的卖家小林就做了个大胆决定:直接砍掉了15个滞销玩具SKU,把省下的库容用来备货一款爆款积木。后来啊3月销量环比增长40%,IPI分数也从650分涨到750分。“以前总觉得‘多SKU分散风险’,现在发现‘少SKU才能集中火力’。”小林感慨道。
亚马逊的“冗余库存报告”成了卖家的“裁员清单”——报告里的产品, 要么弃置,要么清仓,别犹豫。某大卖运营总监在内部培训时说:“滞销品不是‘库存’,是‘负债’,占着库容还吃钱,早处理早超生。”
第二招:站内广告+站外促销, 给库存“打鸡血”加速周转
库存周转慢,本质是“卖得慢”。怎么才能卖得快?除了优化Listing,站内广告和站外促销成了“加速器”。深圳做美妆的卖家小吴在2023年3月遇到库容预警, 她立刻加大了站内广告预算,一边找了5个Deal网站做促销,后来啊滞销的面膜在10天内清空了3000件,不仅腾出了库容,还赚回了广告费。
亚马逊的“库存绩效积分”机制也鼓励卖家“快周转”——周转越快, 积分越多,积分能抵扣仓储费。这就像一个“正向循环”:你卖得快,库容多;库容多,能备更多货;备更多货,卖得更快。但前提是你得先“启动”这个循环,广告和促销就是那把“钥匙”。
第三招:AWD仓储方案:旺季的“库容避难所”?
亚马逊官方推荐的“AWD仓储方案”在卖家圈里火了——旺季仓储费比FBA低80%,还不受库容限制。但实际用过的卖家都说“坑不少”:AWD的“自动补货”功能经常“补错货”, 明明该补爆款,后来啊补了一堆滞销品;而且AWD的物流时效不稳定,有时候比FBA慢一周,导致订单延迟。
不过对于“季节性”卖家AWD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卖圣诞装饰品的卖家, 旺季前用AWD备货,旺季结束后直接弃置,既省了FBA的高额仓储费,又不用担心库容问题。但“非季节性”卖家要慎用,AWD的“灵活”背后是“不可控”的风险。
不同账号的“生存指南”:新卖家怎么“活下来”,老卖家怎么“活得好”?
新卖家:先“活下去”, 再“谈自由发货”
对新卖家“39周无限制”不是“免死金牌”,而是“生存许可证”。前3个月的核心任务, 不是发多少货,而是“建立销售记录”——选3-5个潜力款,小批量测试,跑出转化率和广告数据,让亚马逊觉得“这卖家能打”。等账号过了“试用期”,再逐步扩大库存规模。记住:亚马逊的逻辑永远是“先看你有没有能力,再给不给资源。”
老卖家:把“库存健康”当成“KPI”来抓
对老卖家 新政是“压力测试”,也是“优化机会”。每月一次的IPI考核,倒逼卖家把库存管理精细化:每周检查周转率,每月清理滞销品,每季度调整产品线。那些以前靠“囤货”赚钱的卖家, 现在必须转型成“快反专家”——小批量、多批次、快周转,才能在新的规则下活下去。
未来展望:库容政策“常态化”下卖家要“进化”还是“退场”?
亚马逊的库容新政,不是“临时调整”,而是“战略转向”。平台正在从“鼓励囤货”转向“鼓励周转”,从“规模优先”转向“效率优先”。这意味着, 未来的亚马逊卖家,必须具备“精细化运营”的能力——会选品、会推广、会管理库存,还得懂平台规则。
那些还在靠“运气选品”“粗放管理”的卖家, 可能会在新政下“阵亡”;而那些能快速适应规则、优化运营的卖家,反而能抓住机会,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亚马逊的规则永远在变,但“卖得好”的本质不变——产品有竞争力,库存能周转,客户满意。只要抓住这几点,不管政策怎么变,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