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在美国面临关停风险,这难道不是个大麻烦吗
从南京小作坊到美国“麻烦制造者”
2008年, 南京一个叫许仰天的商人,或许自己都没想到,他创立的小快时尚品牌Shein,十几年后会搅动整个美国零售市场。这家一开始靠卖婚纱裙装起家的公司, 低调得连很多中国消费者都没听过它的名字,直到2020年后它突然像颗炸弹一样在美国年轻人中炸开——2021年5月,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Shein取代亚马逊,成了美国iOS和Android平台下载量最大的购物APP;2022年4月,它的估值冲破1000亿美元,全球私营公司里仅次于字节跳动和SpaceX;到了2023年3月前三周,美国应用商店下载榜前五,中国APP占了四个,Shein赫然在列,唯一挤进前五的美国本土APP,是诞生于2004年的Facebook。
Shein的崛起速度,让传统快时尚巨头看得眼红。优衣库一件衣服从设计到上架要半年, Shein只需要7天;优衣库一周上新几百件,Shein能甩出1万件。这种“超音速”的供应链,成了它撕开市场的刀。但刀太快, 也会割到自己——2023年3月26日一则“Shein或面临在美国被关闭风险”的消息,让这家快时尚巨头突然站上了悬崖边。

7天上新1万件的魔法背后
Shein的魔法,藏在它背后的中国供应链和算法系统里。和其他跨境电商不同, Shein没像亚马逊那样建仓库,也没像Zara那样开海量实体店,它玩的是“小单快返”:先分析TikTok、Instagram上的流行趋势,设计出几百款衣服,小批量生产几百件投到市场,卖得好就追单,卖不好就砍单。这种模式让库存风险降到最低, 资金周转快得吓人——有行业人士算过Shein的库存周转率比Zara高3倍以上。
但魔法也有代价。为了配合“7天上新1万件”的节奏,Shein的供应链工厂常年处于“高压锅”状态。2022年底,英国一家媒体拍了一部Shein工厂的纪录片,曝光工人“工时超标”“工资低”等问题。Shein很快回应, 找独立审计公司调查后否认了大部分指控,但也承认部分工厂存在“工时违规”,当即停运这些工厂,直到问题解决。去年底, Shein又宣布砸1500万美元搞“供应商社区赋权计划”,要把工厂改过成符合国际劳工组织标准的“模范车间”——这些动作,像是在给魔法降温,也像是在给外界一个“我们在努力”的信号。
关税风波:800美元的“原罪”?
Shein在美国的麻烦,不止来自供应链。2023年3月, 一个叫“Shut Down Shein”的民间联盟突然跳出来指着Shein的鼻子骂:“你们在钻美国律法的空子!”这个联盟由一群“志同道合”的个人和企业组成, 核心指控就一条:Shein利用美国“321法案”的漏洞,逃避了数十亿美元关税。
“321法案”是美国2016年出台的规定, 价值800美元以下的个人进口包裹,可以免关税。正常情况下普通人从国外买东西,单笔订单低于800美元就不用交税。但Shut Down Shein联盟说 Shein的用户注册时系统会自动把他们标记成“个人进口商”——哪怕用户一次买10件衣服,只要总价低于800美元,就不用报关交税。这样一来Shein就“合法”地逃掉了本该交的关税。
Shein当然不认账。他们很快回应:“对于美国民间机构的虚假说法,Shein断然予以否认并坚决捍卫公司权益。公司在美遵照当地律法法规正常运营。”但有意思的是 就在Shein被曝“关闭风险”前一周,TikTok CEO周受资刚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被质询了5个多小时核心问题也是“数据平安”和“国家平安”。Shut Down Shein联盟还把TikTok称为“Shein的亲密商业盟友”——这俩中国APP,在美国像是被绑在了同一辆战车上。
南非的“关税镜”:麻烦不是孤例
更麻烦的是Shein的“关税危机”不只在美国。2023年3月中旬, 南非政府突然宣布对Shein展开调查,起因是当地纺织工会和行业协会投诉:Shein利用“800美元免关税”的漏洞,把进口服装的税率从40%-45%压到了10%-20%,抢走了本地企业的生意。南非工会代表Etienne Vlok直接说:“Shein在钻空子!”
Shein的发言人回应说公司一直遵守经营所在地的律法法规。但这次调查是官方行动,比民间联盟的指控更严肃。有行业分析师指出, 南非的调查可能是个“风向标”——如果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跟着效仿,Shein的“低价魔法”可能会失灵。毕竟 关税成本到头来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一旦价格上涨,Shein和Zara、H&M的差距就没那么大了。
不过也有人觉得Shut Down Shein联盟小题大做。北美传讯创始人兼CEO彭家荣在接受采访时就说:“这个民间组织影响不大,Shein本身也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他说 800美元的免税门槛是美国对所有跨境电商都适用的规则,“即使要改,也是对所有平台都有效,不只针对Shein。”但话虽这么说 美国大选年到了政治风向谁也说不准——拜登政府会不会为了拉拢选民,拿中国跨境电商“开刀”?
当“低价”遇上“德行”质疑
Shein在美国的麻烦,还有一层“德行”的坎。Shut Down Shein联盟在网站上指控:“Shein正在收集美国儿童及其父母和朋友的数据。”这个说法和TikTok的“数据平安”指控如出一辙——TikTok CEO周受资刚在听证会上被议员追问“手机摄像头是否跟踪用户瞳孔扩张”,Shein就又被扣上了“收集儿童数据”的帽子。
Shein的数据问题,真的比美国本土平台严重吗?《华盛顿邮报》的一位专栏作者就指出:“大多数关于TikTok的投诉——对儿童有害、 传播错误信息、收集私人数据,同样适用于TikTok的美国竞争对手。”但问题是Shein是“中国公司”这个标签,让它在美国天然带着“原罪”。就像当年华为被指控“后门”一样,不管有没有凭据,先打一棒再说。
Z世代的“上头”与“背叛”
有意思的是 尽管麻烦缠身,Shein在美国年轻人中的热度一点没减。美国女孩Sarah告诉霞光社, 自己经常在Shein买衣服,“价格真的很便宜,我现在已经很少在H&M买东西了主要原因是Shein更便宜。”她说自己身边的女高中生和TikTok女孩,都是Shein的常客。
Shein抓住的,就是Z世代的“痛点”:既要便宜,又要新鲜,还要能晒在社交媒体上。Zara、H&M的款式更新太慢,价格又比Shein高,自然被甩在身后。Shein的营销几乎全靠线上,短视频里的“赏心悦目穿搭”,成了Z世代种草的重要方式。去年9月, 德克萨斯州一家Shein快闪店中午才营业,上午店外就排起长队,保安每天要拒绝约20个想插队的人,这些人甚至愿意出20-100美元“贿赂”只为提前进去购物——这种狂热,让传统快时尚只能羡慕。
但狂热背后也有隐忧。Z世代对“低价”的执着,会不会让他们忽略“德行”?去年底, 英国纪录片曝光Shein工厂问题后有美国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说:“我知道可能有剥削,但衣服太便宜了我停不下来。”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消费心理,到底是Shein的“护城河”,还是未来的“定时炸弹”?
50起诉讼:设计“战争”的硝烟
除了关税和数据,Shein还在美国卷入了一场“设计战争”。据媒体统计, 过去3年,Shein和其香港母公司在美国至少遭遇50起诉讼,全是关于侵犯商标版权的——NIKE告它抄袭鞋款,UGG告它仿冒雪地靴,Luxottica集团的Oakley太阳镜告它剽窃设计,连在线零售商Dolls Kill都告它盗用图案。
独立设计师们更是自发在社交平台抗议。有设计师发帖:“我花3个月设计出的裙子,Shein用7天就仿出来了还卖我价格的1/10。”这种“快速抄袭”的模式,让Shein成了设计圈的“公敌”。但Shein有自己的说法:“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所有设计都经过原创审核。”问题是在“小单快返”的模式下审核速度要跟上上新速度,难免有漏网之鱼。
对比之下Zara也曾陷入抄袭官司,但Shein的规模和速度,让问题更严重。有行业讼师分析:“Shein的诉讼数量是Zara的3倍, 主要原因是它的供应链反应太快,设计还没来得及保护,就已经被仿了。”这就像一个“猫鼠游戏”:Shein靠速度抢占市场, 设计师和品牌靠律法追责,但游戏规则,明摆着对Shein更有利。
中国出海APP的“新风暴”:麻烦还是机遇?
Shein的麻烦,其实是中国出海APP的一个缩影。2023年3月, 美国应用商店下载榜前五,中国APP占了四个——Temu、CapCut、TikTok、Shein。这些APP像一群“黑马”, 突然冲进了美国市场,但也像踩进了“地雷阵”:TikTok面临“强制出售或被禁”,Shein被指控“逃税”,Temu也逃不开“低价倾销”的质疑。
但换个角度看,麻烦也可能是机遇。TikTok正在计划把美国用户数据迁移到国内服务器, 建个独立机构管理,还要让外部观察员监督——这是在主动“示好”,争取信任。Shein砸1500万美元改过供应商工厂,也是在向外界传递“我们在变好”的信号。这些动作,或许能让它们在美国的“战场”上,多几分胜算。
狂热之后的“冷静期”?
Shein的未来没人能说得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全球互联网格局正在变,原有秩序和新势力的碰撞,已经无法避免。就像当年亚马逊颠覆实体零售, Shein和Temu这些中国跨境电商,正在用“低价+速度”的模式,挑战传统零售的规则。
美国年轻人对Shein的“上头”,能持续多久?当关税压力增大,当德行质疑升级,当设计抄袭官司不断,Z世代还会为“7天上新1万件”疯狂吗?或许, Shein最大的麻烦,不是来自外部的指控,而是能否在狂热中保持冷静——毕竟市场从来不会主要原因是“你便宜”就永远对你宽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