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普通美国男孩的TikTok开箱视频做得既有趣又吸引人
开箱视频的本质:拆的是快递,赚的是“好奇心红利”
你刷到过那种“美国男孩拆快递”的视频吗?就是那种背景有点乱,说话带点随意,但拆出来的东西总能让你“卧槽”一声的类型。凯尔·克鲁格算是个典型, 300万TikTok粉丝,117万YouTube粉丝,一个人就能把“拆快递”做成一门生意。但你有没有想过同样是拆快递,为什么他的视频能火,你的可能就石沉大海?
说到底,开箱视频卖的不是产品,是“期待感”。你拆快递时的心跳加速,拆到惊喜时的尖叫,拆到雷品时的皱眉——这些情绪才是流量密码。凯尔·克鲁格就抓住了这点, 他把“普通美国男孩”的人设和“新奇产品”的碰撞玩到了极致,让每个视频都像在和你一起拆盲盒。

从“产品功能”到“产品故事”:选品才是第一道门槛
很多人做开箱视频, 第一反应是“找热门产品”,后来啊呢?同质化严重,观众划两眼就走了。凯尔·克鲁格的选品逻辑完全不同:他选的不是“功能强的”,是“有故事的”。
比如那个600万播放的“冰淇淋鸡腿”,产品本身就自带反差萌:炸鸡造型,冰淇淋内馅。你拆的时候不是在“看测评”,是在“见证一个离谱的创意”。这种产品不需要刻意设计剧情,它的存在本身就是钩子。2021年8月上线的这个视频,没花一分钱推广,就靠产品本身的“荒诞感”火出圈——这说明什么?TikTok用户吃“反常识”这套。
还有他拆的“冥币纸钱”, 仿真度极高,评论区直接炸锅:“建议去超市试试”“这玩意儿能过安检吗?”高互动率又让平台推了更多流量。你可能觉得“谁会买冥币啊?”但凯尔要的不是卖货,是“话题性”。这种产品自带社交属性,观众看完忍不住转发,说“你看这人拆了什么离谱玩意儿”。
所以选品别盯着“销量榜”,多看看“搜索栏”。TikTok的热词工具里 “weirdest products”“unexpected finds”这类关键词,往往藏着流量金矿。凯尔有次拆了个“强光手电筒烤面包”,视频播放量直接冲到几千万——你以为他在测评手电筒?不他是在展示“用奇怪工具做日常事”的趣味性。
视觉3秒内让观众“停不下来”的对比公式
TikTok的算法有多狠?视频前3秒没留住人,直接划走。凯尔·克鲁格的视频,前3秒必有“对比”。
拆冰淇淋鸡腿时 镜头先怼着包装袋上的“炸鸡”特写,然后猛地撕开——里面是白花花的冰淇淋。这种“视觉反差”比任何台词都抓人。还有他测试“强光手电筒”, 先拍个“房间漆黑一片”的镜头,再打开手电筒,瞬间照亮整个屋子,前后对比强烈得像开了特效。
这种“前后对比”不是随便拍的。凯尔会刻意设计场景:拆“特斯拉自动驾驶”时 他选的是“深夜空旷停车场”,黑暗+科技感,产品的高级感直接拉满。拆“平价小家电”时 背景就是乱糟糟的厨房,用“普通环境”衬托产品实用性——观众会觉得“这东西我也能用得上”。
对比的核心是“变化感”。观众刷视频时大脑喜欢“预测-验证”的快感。你前3秒给个“问题”,后3秒展示“解决方案”,这种节奏会让人不自觉地看完。
人设不是“装”出来的:普通感才是最高级的真实
很多人做自媒体, 总想把自己包装成“专家”“达人”,后来啊观众一看就觉得假。凯尔·克鲁格的人设是“普通美国男孩”,这反而成了他的护城河。
他的视频背景很少精心布置:有时是卧室地板,有时是车库,有时候还有杂物堆在镜头边缘。说话带点口头禅,比如“哇哦”“这啥玩意儿”,遇到雷品会直接吐槽“这玩意儿能用来干嘛?”——这种“不完美”让观众觉得亲切:“这不就是我拆快递的样子吗?”
用“高价值产品”悄悄拔高人设天花板
别误会,普通感不代表low。凯尔会刻意穿插一些“高价值产品”,悄悄提升账号的调性。比如他拆过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 古驰的包包、高端电竞外设——这些视频里他依然保持“普通男孩”的语气,但产品本身就在传递“我也能接触好东西”的信号。
2022年他拆了一款价值5000美元的无人机, 视频里他一边组装一边说“这玩意儿够我半年房租了”,吐槽归吐槽,但观众会默认“这个博主有点东西”。这种“反差人设”比直接炫富更高级:既真实又藏着“价值感”。
品牌方也吃这套。2023年有个高端音响品牌找他合作, 就是看中他既有“普通用户”的真实感,又有“接触高端产品”的经验——这意味着他的测评既有接地气的细节,又能体现产品的高级感。
流量变现实操:别让观众觉得你在“卖货”
凯尔的变现方式很直接:联盟分佣+广告赞助。但他聪明的地方在于,把“卖货”藏进了“内容”里观众看完视频甚至没意识到自己被种草了。
流量内容:先“薅流量”, 再“谈变现”
凯尔的内容分得很清楚:有些视频纯粹为了涨粉,有些为了赚钱。比如他拆的“冥币纸钱”, 产品链接都没放,评论区互动却极高——这类视频就是“流量钩子”,用高播放量拉高账号权重,让后续的变现视频更容易被推到更多人面前。
2021年他拆了个“会发光的梳子”,没带货,视频却爆了。后来他分析发现,这类“新奇特但实用度低”的产品,反而容易引发讨论:“这梳子能用来干嘛?”“给女朋友当礼物不错吧?”——观众主动讨论,平台就愿意推。
变现内容:用“解决方案”替代“产品推销”
需要带货时凯尔会切换“问题解决者”模式。比如他拆“便携榨汁机”,不会说“这个榨汁机很好用”,而是展示“早上没时间做早餐?用它10秒杯果汁”。场景化+痛点解决,让观众觉得“这东西能解决我的麻烦”,而不是“他想赚我钱”。
广告赞助的视频更隐蔽。2023年他接了个零食品牌合作, 视频里他拆开零食,一边吃一边吐槽“这薯片也太脆了吧,渣掉我键盘上了”,顺便展示零食包装上的品牌logo——整个过程像在和朋友分享,广告感降到最低。
数据证明这种策略有效:凯尔的带货视频转化率平均比同类账号高23%。主要原因是他让观众先“喜欢这个人”,再“信任他的推荐”,再说说才“下单购买”。
数据复盘:爆款视频里藏着“算法密码”
凯尔不是只凭感觉做视频, 他会定期复盘数据,找出爆款规律。比如他发现, 带“前后对比”标签的视频,平均播放量比普通视频高40%;评论区的关键词“卧槽”“这啥”“求链接”,往往预示着视频会爆。
2022年他拆了个“自动炒菜锅”, 视频里先拍“手忙脚乱炒菜糊锅”的场景,再切换“自动炒菜锅搞定”的对比——评论区直接炸出“懒人福音”“求链接”。这条视频到头来卖了3000多个锅,联盟分佣金够他交半年房租。
还有个细节:凯尔的视频时长很少超过60秒。TikTok的用户注意力有限, 前15秒必须抛出“最大亮点”,中间30秒展示“核心对比”,再说说15秒留个“悬念”或“引导”。比如拆“冰淇淋鸡腿”时他咬了一口,镜头怼到脸上的“痛苦表情”,配文“这玩意儿谁发明的?”,观众看完忍不住点进主页看更多“雷品测评”。
避坑指南:别让这些细节毁掉视频潜力
做开箱视频最容易踩的坑,就是“自嗨”。凯尔也走过弯路,早期他拆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产品”,后来啊播放量惨淡。后来他出三个“反人性”原则:
第一,别选“太专业”的产品。比如他拆过一次“专业显卡”,后来啊评论区全是“这啥”“看不懂”,播放量只有平时的三分之一。TikTok用户更吃“生活化+新奇感”,复杂的参数讲解不如“拆开包装的瞬间”有冲击力。
第二,别过度“美化场景”。早期他花心思布置背景,打光、摆道具,后来啊观众注意力全在环境上,没人关注产品。后来他索性用“原生态”背景,反而让产品成了焦点。
第三,别硬凹“人设”。他尝试过模仿其他博主“夸张吐槽”,后来啊显得很假。后来回归本真,遇到雷品就皱眉说“这玩意儿真不行”,真实感反而让观众更喜欢。
2023年他拆了个“网红同款水杯”,销量惨淡。复盘发现,这杯子在TikTok上已经拆烂了观众早就审美疲劳。这说明:产品新不新鲜,比产品好不好用更重要——特别是在TikTok这个“注意力经济”的平台。
凯尔·克鲁格的成功,说到底就是把“普通”做到了极致。他不是技术大神, 没有专业团队,就是摸透了TikTok用户的“爽点”:想看离谱的产品,想体验拆盲盒的刺激,想找个“像朋友一样”的博主推荐东西。做开箱视频别总想着“怎么比别人厉害”,先想想“怎么让观众觉得‘这视频是为我拍的’”。毕竟流量从来偏爱“真实”,而非“完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