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一个月内,小卖如何将TikTok总曝光3690万次带出爆品

4月中旬, 那条8秒视频让新号流量狂飙

4月中旬,TikTok上这条8秒的“焦虑失眠”视频,突然让一个注册刚满一个月的账号成了流量黑马。视频里 博主@trynukula没有直接展示产品,而是先模拟了失眠者辗转反侧的场景:枕头被踢到一边,手臂无意识地抓着空气,配文写着“当焦虑让你彻夜难眠,试试这个”。画面一转,一款U型身体枕被轻轻抱在怀里整个人瞬间放松呃。这条回复粉丝的日常视频, 在短短几天内冲破600万浏览,54万点赞,评论区里“求链接”“孕妇枕同款救我”的留言刷了屏。

更让人意外的是 这个3月26日才注册的账号,到4月底已经积累了3690万次关键词“nukula身体枕头评论”的全平台曝光。博主只在简介框放了独立站链接, 流量却像开了闸——独立站上168条评论里5星好评占比超80%,有人甚至晒出“连续一周抱着睡,焦虑感真的减轻了”的使用心得。

TikTok总曝光3690万次小卖仅用一个月带出爆品
TikTok总曝光3690万次小卖仅用一个月带出爆品

从0到3690万:新账号的流量密码拆解

很多人好奇, 一个毫无粉丝基础的新号,凭什么能在一个月内打出千万级曝光?其实它的内容策略藏着三个“反直觉”的操作。

第一,不硬广,用“共鸣感”做内容钩子。视频里没有产品特写, 没有功能介绍,而是先拍“失眠者最熟悉的夜晚”:凌晨3点的手机屏幕,数羊的疲惫眼神,被子被踢乱的凌乱床单。这种真实场景让用户瞬间代入,评论区里“这就是我!”“每天凌晨4点必醒”的共鸣比任何广告都有效。TikTok算法偏爱“引发互动的内容”,当用户在评论区疯狂吐槽自己的失眠经历时流量自然就来了。

第二,蹭“失眠群体”的社交货币。@trynukula的视频里 博主特意用了“回复粉丝”的形式,标题写着“@失眠小王试试这个”,这种“点名互动”让用户觉得“被看见”。TikTok上#失眠挑战话题有33亿浏览量, 用户们喜欢分享自己的失眠故事,也愿意为“帮自己解决问题”的内容买单。当博主把身体枕包装成“失眠者的解药”, 而不是普通枕头时产品就带上了社交属性——用户买它不只是为了睡觉,更是为了“加入这个对抗失眠的群体”。

第三,冷启动阶段的“标签精准投放”。账号前20条视频,博主只用了三个标签:#失眠解决方案、#睡眠技巧、#助眠好物。没有盲目追#viral,而是垂直扎进失眠小众赛道。数据显示, #失眠解决方案的标签虽然总浏览量不如#sleep的266亿次但用户精准度更高——点进这个标签的人,80%都是“正在寻找助眠方法”的精准人群。这种“小而美”的标签策略,让新号在冷启动阶段就能触达高意向用户。

TikTok失眠群体:266亿浏览背后的真实需求

谁在TikTok上搜失眠?答案可能让你意外:不是中老年人,而是18-35岁的年轻人。YouGov的数据显示, 74%的英国年轻人因压力失眠;美国疾控中心报告,8.4%的成年人需靠安眠药入睡。这些年轻人正把TikTok当成“失眠自救社区”, #sleep话题266亿浏览,#失眠音乐27亿浏览,#失眠故事15亿浏览——他们在这里分享痛苦,也寻找解药。

从“被动失眠”到“主动助眠”:年轻人的睡眠革命

过去, 失眠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现在却成了年轻人社交的“新货币”。TikTok上, “失眠搭子”们互相分享助眠技巧:有人用“478呼吸法”,有人听ASMR雨声,还有人晒自己的“助眠角”——昏暗的台灯、香薰蜡烛、加重毛毯。这种“主动对抗失眠”的氛围,让助眠产品从“功能性”变成了“情感性”。

去年冬天 一款5公斤的加重毛毯在TikTok爆火,用户们晒出“抱着睡觉像被拥抱”的视频,#加重毛毯话题浏览量破8亿。今年3月,一款枕头睡眠喷雾被带火,TikTok浏览量2790万,亚马逊一度断货。这些产品的共同点:它们不宣称“治愈失眠”, 而是提供“情绪安抚”——身体枕的包裹感,加重毛毯的压迫感,睡眠喷雾的舒缓香味,本质上都是在满足年轻人“被理解、被安慰”的心理需求。

睡眠经济新风口:年轻化趋势下的爆品逻辑

睡眠经济早已不是新鲜事,但TikTok让它迎来了“年轻化爆发”。兰德欧洲的研究显示, 欧美年轻人愿为好睡眠支付年薪的14%,他们买的不是“产品”,而是“睡得着的尊严”。当失眠从“个人问题”变成“群体现象”,爆品的底层逻辑也变了。

从“家纺”到“生活方式”:助眠产品的边界拓展

传统睡眠产品集中在床品、 枕头,现在却延伸到“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白噪音助眠机主要原因是TikTok#白噪音助眠标签的12亿浏览, 成为美国亚马逊家居类目TOP1;智能助眠灯通过“模拟日落光线”的视频内容,在和TikTok上收割了百万年轻用户;甚至还有“助眠咖啡”——不含咖啡因,添加洋甘菊和缬草根,主打“喝完放松入睡”。

这些产品的共同特征:它们都懂年轻人的“睡眠焦虑”。身体枕的评论区里 有人说“抱着它像小时候抱着妈妈的胳膊”;加重毛毯的用户晒出“加班到凌晨,盖着它才敢关灯”。这些产品卖的不是功能, 而是“平安感”——当年轻人独自在大城市打拼,面对高压的工作和生活,一个能提供“被包裹”感觉的枕头,比任何安眠药都更有治愈力。

小卖实操指南:从0到1借势TikTok睡眠经济

看到@trynukula的案例,很多人会问:“我也能复制吗?”其实小卖家借势TikTok睡眠经济,不需要大预算,但需要“精准踩点”。

第一步:找到你的“失眠细分场景”

睡眠市场很大,但小卖家不能all in。与其做“万能助眠产品”,不如扎进细分场景:比如“打工人午睡枕”“租房党隔音助眠耳塞”“考研党熬夜后快速入睡喷雾”。@trynukula的成功, 就在于它精准抓住了“焦虑失眠”这个细分场景——不是所有失眠都一样,有人是压力大,有人是环境吵,有人是身体不适,找到具体痛点,产品才能直击人心。

第二步:用“用户视角”做内容, 别卖货

TikTok用户讨厌“广告味”,喜欢“真实感”。拍内容时先问自己:“如果我是失眠者,想看什么?”比如卖睡眠喷雾, 不要拍“产品成分有多牛”,而是拍“凌晨3点,喷完喷雾后10秒内睡着”的真实体验;卖身体枕,不要拍“枕头材质多好”,而是拍“抱着枕头翻身,终于不用半夜找枕头”的日常场景。记住 TikTok上的“种草”不是“说服”,而是“共鸣”——当用户觉得“这说的就是我”,自然会主动搜索。

第三步:冷启动阶段, 用“小众标签”养账号

新号不要盲目追大流量标签,而是找“精准小众标签”。比如做助眠眼罩, 可以发#熬夜党必备、#长途飞行助眠、#午睡神器,这些标签虽然总浏览量不大,但用户意向更高。等账号有1000粉丝后再慢慢蹭#sleep、#助眠等大标签。数据显示,TikTok上“小众标签+垂直内容”的账号,起号速度比“大标签+泛内容”快3倍。

第四步:引流独立站,用“评论信任”促转化

流量来了怎么留住?@trynukula的做法值得参考:在简介放独立站链接,但从不“催单”。独立站上,主动引导用户晒使用体验,比如“晒出你的助眠角,抽送身体枕”。168条评论里 很多用户自发晒图:“租房隔音差,抱着枕头终于能睡整觉”“加班到凌晨,它成了我的情绪依靠”。这些真实评论比任何广告都有说服力,转化率能提升40%以上。

3690万次浏览背后:失眠经济不是流量红利, 是人性洞察

@trynukula的3690万次浏览,不是偶然的流量奇迹,而是“读懂年轻人失眠痛苦”的后来啊。当越来越多年轻人把“能睡着”当成奢侈品, 当TikTok成为他们的“失眠树洞”,睡眠经济已经从“卖产品”升级为“卖情绪价值”。小卖家想抓住这个风口, 不必纠结算法和流量,而是蹲下来看看那些深夜刷手机的年轻人——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枕头,而是一个能让他们说“我懂你”的陪伴。

毕竟能治愈失眠的,从来不是产品本身,而是“被看见”的感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