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兔若不上市,续命之路将何去何从
从东南亚“新兵”到快递“鲶鱼”:极兔的烧钱扩张路
2015年才在印尼成立的极兔, 2020年杀入中国市场时没人想到这家“新兵”能搅动整个快递江湖。它像条饿急了的鲶鱼, 用低价撕开了行业稳固多年的格局——义乌的拼多多商家收到极兔的补贴政策,超万票大单小件发货价降至1元,最低甚至8毛钱。中国快递史上首次出现“角”为单位的运费,同行们慌了监管部门也坐不住了。
但低价抢地盘的代价,是真金白银的烧钱。2020年极兔入局时中国快递市场早过了野蛮生长期。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 2019年末快递品牌集中度指数CR8已达82.5,中通、圆通、申通、韵达、顺丰把持着大部分江山。极兔偏不信邪, 用“烧钱换市场”的打法硬生生啃下10.9%的份额——2022年处理120.26亿件境内包裹,跃居行业第六。可这成绩单背后是180%以上的资产负债率,是圆通30.73%的近6倍,是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多。

低价抢地盘:1元快递背后的代价
义乌是全国快递业的战略高地,也是极兔的“第一战场”。2021年,这里成了价格战最惨烈的修罗场。极兔对拼多多商家给出“超万票1元”的优惠,直接把行业平均单价拉破了10元大关。那年, 顺丰净利润暴跌40%,申通亏损近10亿,同行们骂极兔“恶性竞争”,但极兔不在乎——它要的是市场份额,是让“极兔”三个字刻在商家脑子里。
这场仗打下来极兔确实赢了。2022年6月,极兔宣布全网日均业务量稳定突破4000万件,仅次于中通、韵达、圆通。可问题是赢了市场,却输了钱。2020年到2022年, 极兔经营亏损分别为6.06亿美元、16.47亿美元、13.89亿美元,三年亏掉200多亿人民币。烧钱容易盈利难,成了极兔甩不掉的标签。
百世与丰网:看似成功的收购,实则是“接盘烂摊子”?
2021年10月, 极兔以68亿元收购百世国内快递业务,这场被行业称为“蛇吞象”的交易,成了极兔扩张的关键一步。但极兔接手的,是个连续亏损三年的烂摊子。百世上市之初营收超百亿, 2021年被收购时已腰斩有余,2021年靠着极兔输血勉强盈利,2022年又亏了15.03亿,亏损额再创新高。
更尴尬的是2023年5月,极兔又以11.83亿元收购顺丰旗下丰网100%股权。丰网是顺丰2020年成立的“试验田”, 想用加盟模式打电商快递市场,后来啊持续亏损——2022年亏7.47亿,2023年一季度再亏1.43亿,负债高达21.3亿。极兔接连“接盘”两家亏损企业,表面看是扩大网络、提升产能,实则是把别人的窟窿背到了自己身上。
接手百世:连续亏损三年的包袱
百世的问题,极兔心知肚明。这家老牌快递公司从2018年开始就陷入亏损泥潭,2020年亏损更达14.57亿。极兔收购后试图用自己的低价打法激活百世网络,但效果甚微。2022年极兔财报显示, 百世业务整合后中国收入占比虽提升至56%,但东南亚收入占比却从68%暴跌至32%,等于丢了老根据地,也没在中国赚到钱。
丰网也好不到哪去。作为顺丰的“弃子”,丰网的网络本就不如三通一达,加盟模式又导致管理混乱。极兔收购后不仅要填补丰网的亏损,还要投入资金升级分拣仓和配送体系。招股书里写着要“拓宽物流网络、 升级基础设施”,可这些实打实的投入,单靠极兔自身造血能力,早就几无可能了。
资产负债率180%:极兔的资金链还能撑多久?
快递行业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建仓库、买飞机、租网点,哪样不要钱?极兔的扩张速度越快,负债就越高。2021年收购百世后 资产负债率飙升至200%左右,2022年稍有下降,仍在180%以上,远超行业55%的平均水平。
更凶险的是极兔越来越难从外部融到钱。招股书显示, 2020到2022年,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分别为12.85亿美元、3.47亿美元、8.81亿美元,2022年已不足10亿。要知道,2020年刚进中国时极兔可是靠6.75亿美元融资一路狂奔的。如今融资缩水,说明资本市场对这家“只长规模不长利润”的企业,已经没那么有耐心了。
融资缩水:外部输血越来越难
2023年快递行业的融资环境,比前两年冷了不少。2021年圆通、韵达还能靠可转债募资几十亿,2022年资本市场对物流企业的热情就明显降温。极兔想再靠“烧钱抢市场”的老路走, 发现钱袋子瘪了——银行不愿意给高负债企业放贷,投资人也不愿看它继续亏钱。
没钱怎么办?要么收缩战线,要么找新的“金主”。可收缩就等于把辛苦抢来的市场份额拱手让人,极兔明摆着不甘心。找新金主?2023年5月传顺丰要入股极兔1%-2%,但双方还没敲定。在资金链紧绷的情况下这种“杯水车薪”的投资,解不了燃眉之急。
与拼多多渐行渐远:失去“大腿”的极兔靠谁续命?
极兔能快速崛起,离不开拼多多这位“大腿”。招股书显示, 2020到2021年,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高达35.4%,2022年虽降至16.9%,但仍是第一大客户。可问题是这条“大腿”正在越抱越松。
拼多多自己也在“去极兔化”。2023年一季度,拼多多营收增长58%,净利润增长212%,但极兔来自拼多多的收入却在减少。更关键的是 拼多多正在自建物流——2022年推出“多多买菜”的配送网络,2023年又测试“顺丰+极兔”混合配送模式。极兔若失去拼多多的独家绑定,等于失去了最大的流量入口。
收入占比从35.4%暴跌至16.9%:绑定模式不可持续
极兔自己也知道,过度依赖拼多多不是长久之计。招股书里写着“因为业务扩大及客户群多元化,来自该客户的收入占比将继续下降”。可问题是新客户在哪?2023年淘宝天猫GMV同比下降7%, 京东商品收入减少4.3%,主流电商平台都在增长乏力,极兔想找到第二个“拼多多”,难如登天。
东南亚业务也指望不上。2022年极兔东南亚收入仅同比增长4%,经调整EBIDA利润下滑近1亿美元,基本饱和了。中国社交电商倒是预计年增18.6%, 但2023年一季度淘宝、京东都在下滑,拼多多增速也在放缓,极兔想靠社交电商翻身,发现市场根本没想象中那么大。
电商增速放缓:快递市场的“增量红利”消失了吗?
极兔招股书里引用了一份报告:中国快递市场2023到2027年复合年增长率10.7%,2027年包裹量将达1880亿件。听起来很美好, 但现实是2023年一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3.29万亿,同比增长8.6%,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78万亿,增7.3%——增速确实有,但远不如前几年。
更麻烦的是电商平台都在“降本增效”。2022年淘宝天猫GMV7.17万亿, 同比下降7%;2023年一季度京东商品收入1955亿,同比减少4.3%。商家们没那么多货可发了快递企业自然跟着遭殃。极兔2022年单件包裹收入0.35美元, 比国内主要快递企业都低,低价策略在存量市场里只会让亏损更严重。
2023年一季度网上零售额增8.6%, 但GMV却在下降
这里有个矛盾点:网上零售额增长,但GMV却下降。说明什么?说明消费者花钱少了买的都是便宜货。低价商品对应的就是低客单价、低运费,快递企业想靠涨价增收,根本不现实。极兔2022年营业成本超过500亿人民币,比圆通还高,可收入却没跟着涨,净利率低得可怜。
行业分析师说快递市场已经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竞争”。极兔靠低价抢来的市场份额,大多是拼多多的低价单,这些单件利润只有几分钱。2023年拼多多商家反馈, 极兔的“1元快递”已经取消了现在发件价格涨到1.2元,可商家说“还是贵,主要原因是没补贴了”。极兔想涨价,又怕流失客户,进退两难。
港股市场遇冷:极兔上市能拿到“救命钱”吗?
2023年6月16日极兔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准备上市。这本该是“续命”的关键一步,可港股市场并不友好。2022年恒生指数全年跌15.46%, 2023年上半年仅涨1.3%,科网股暴跌后投资者对亏损企业格外敏感。
极兔的盈利能力,实在拿不出手。2022年财报显示, 净利润15.73亿美元,但仔细一看,主要是“金融负债公允价值收益”,真正经营亏损还有13.89亿。这种“账面盈利”,港股投资者可不吃那一套。2023年港股IPO破发率超30%,极兔想在这个时候上市,发行价恐怕会被压得很低。
恒指全年跌15.46%, 港股对亏损企业的耐心有限
对比一下同行:中通2022年净利润42.14亿,圆通盈利39.2亿,顺丰净利润更是超60亿。极兔说自己“未来可期”,可投资者要看的是现在。港股市场里 亏损企业想融资,要么有颠覆性技术,要么有垄断性市场,极兔哪一样都不占——它就是个靠低价抢市场的快递公司,同质化严重,技术壁垒几乎没有。
更麻烦的是极兔的招股书里藏着不少“雷”。比如“资产负债率180%”“经营亏损三年超200亿”“客户依赖度持续下降”,这些数据都会被投资者反复拷问。极兔说上市募资要用于“升级基础设施、 开拓新市场”,可2022年它刚收购了丰网,网络还没整合完,又要投入新市场,投资者会信吗?
不上市的路还有吗?转型或收缩,但每一步都走不通
如果极兔不上市,真的就无路可走了吗?按道理讲还有两条路:要么收缩战线,要么转型做高端。可这两条路,极兔都走不通。
收缩?极兔2022年市场份额10.9%,第六位,看似不高,但基本都是低价市场。一旦收缩,这些份额会被中通、圆通迅速吞掉。2021年极兔收缩过一次后来啊市场份额从8%掉到5%,元气大伤。现在再收缩,等于自毁前程。
收缩战线?市场份额已到天花板,收缩等于自毁前程
转型高端?顺丰试过做“标快”“特快”,客单价是极兔的5倍以上,但市场份额只有10%左右。极兔想做高端,没有品牌认知,没有网络优势,更没有顺丰的商务客户资源。2023年顺丰还在和极兔谈入股,说明它想用极兔打下沉市场,而不是让极兔抢自己的高端蛋糕。
跨境电商?2023年跨境电商确实增长快,但极兔的海外网络主要集中在东南亚,欧美布局很弱。而且顺丰、中外运这些传统货代企业早已卡位,极兔想进去,又要烧一轮钱,可它现在哪来的钱?
上市是唯一的路, 但未必是条好走的路
极兔现在就像个赌徒,把所有筹码都压在了上市上。它需要钱还债,需要钱升级网络,需要钱开拓新市场,不上市,等死;上市,可能还有一线生机。可港股市场不是提款机, 投资者不是慈善家,极兔得拿出点真东西——比如盈利能力,或者至少是清晰的盈利路径。
从东南亚“新兵”到快递“鲶鱼”,极兔只用了三年。但接下来的续命之路,恐怕比抢市场难得多。低价换市场的时代过去了烧钱换增长的故事也不好使了。极兔若想真正活下来或许得先学会“不烧钱”,再学会“赚钱”。只是它还有多少时间?没人知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