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全托管半年后,AliExpress和Temu是如何占据电商高地的

全托管半年:AliExpress和Temu的电商高地争夺战

跨境电商行业最近半年最热闹的话题,莫过于“全托管”模式的爆发。2022年, AliExpress和Temu像两只领头羊,突然冲进了赛道,把“全托管”这个词甩到了所有卖家的面前。半年时间过去,这两家平台的玩法已经悄悄变了行业格局也跟着天翻地覆。要说全托管到底有多能打, 得从两个平台的差异化打法说起——一个稳扎稳打,一个激进狂奔,但再说说都踩在了“供应链效率”这个点上。

AliExpress的全托管:不止是低价, 更是“效率闭环”

AliExpress做全托管,有点像老牌企业转型,带着过去的经验,又带着对新市场的野心。2023年,AliExpress把韩国、西班牙、巴西、法国这几个国家当成了重点战场,没少下功夫。最直观的就是物流:威海、烟台的优选仓建起来后3-5天送达的服务直接把用户体验拉满。要知道,以前跨境物流动辄半个月,现在跟本地电商拼速度,这招够狠。

全托管半年:AliExpress、Temu占领高地
全托管半年:AliExpress、Temu占领高地

“Choice”模式是AliExpress全托管的王牌。简单说就是给平台上的优质商品打上“Choice”标签,优先推流。这背后是平台对供应链的筛选——能进Choice的,要么是工厂直供,要么是的爆品。有数据显示, Choice上线后AliExpress 3月的用户规模年同比增长45%,订单增长超过50%,直接超过了Shein同期的增速。这个数字背后是平台把“前端流量”和“后端供应链”拧成了一股绳。

AliExpress对卖家的态度,也藏着它的基因。早期“中供铁军”出身的团队,现在成了对接产业带工厂的主力。深圳一位工厂老板说:“阿里的小二来得勤,动不动就跑我们车间看生产,不像其他平台光在

Temu的狂飙:烧钱换市场, 低价是唯一的通行证

如果说AliExpress是“稳健派”,那Temu就是“激进派”。2022年上线后Temu把拼多多在国内的那套“低价+烧钱”玩法直接复制到了海外。最经典的案例就是2023年超级碗——2月13日那天 Temu的广告片一播出,Google Trends数据显示,它的搜索量第一次超过了Shein。虽然流量像烟花一样,冲上去又快速回落,但“烧钱换增长”的效果立竿见影。

Temu的核心团队来自多多买菜,这决定了它的基因:强硬、高效、以数据说话。对供应商,Temu的态度简单直接:压价,服从平台战略。一位一边做过AliExpress和Temu的卖家吐槽:“在AE卖几百单的利润, Temu要卖几千单才能追上。”低价确实能快速起量,但也让商家利润薄得像纸。有业内人士说Temu的供应商流动性很高,更像是“铁打的Temu,流水的供应商”。

但Temu的“狠”不止于此。它把“供应链敏捷性”发挥到了极致。平台会根据前端销售数据,反向要求工厂快速调整生产。比如某款家居用品在北美突然爆单,Temu会立刻要求供应商加急生产,72小时内就要补货到仓。这种“小单快反”的模式, 让Temu在海外市场快速铺开了低价商品矩阵,短时间内就拿下了不少国家的下载榜第一。

两种模式的碰撞:平台基因决定玩法差异

AliExpress和Temu都做全托管, 但路径完全不同,根源在于它们的平台基因。AliExpress背靠阿里 有20多年的跨境经验,手里握着全球化的仓网资源和产业带关系;Temu则带着拼多多的“流量思维”,从零开始用低价和补贴砸市场。一位跨境电商研究专家点破:“如果一家平台, 电商基因不如Temu正统、海外物流和商家对接不如速卖通成熟、供应链基础不如Shein深厚,那全托管这条路可能走不远。”

这种差异在具体运营中体现得更明显。AliExpress喜欢“做深”, 比如在韩国市场,它没有只盯着低价,而是结合本地化运营:签约韩国明星马东锡、在地铁投广告、做“百亿补贴”,一边用3-5天物流体验打穿本地电商。后来啊就是 上线不到一年,AliExpress在韩国的订单量超过了本土老牌电商coupong,登顶当地电商第一。这招“海陆空”立体打法,靠的是平台前后端的全链路能力。

Temu则擅长“做广”。它不纠结单个市场的深度,而是用低价快速复制到更多国家。欧洲、北美、东南亚,哪里流量便宜就往哪冲。这种“广撒网”的模式, 让Temu在短时间内积累了海量用户,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供应链跟不上时只能继续“烧钱”维持低价。有卖家说:“在Temu上卖货,就像坐过山车,单量忽高忽低,利润忽上忽下全靠平台给流量。”

行业洗牌:全托管如何“筛选”玩家?

全托管模式半年下来最明显的变化是行业玩家的“分层”。工厂、 工贸一体的卖家成了全托管的主力军,主要原因是他们有供应链优势,能接得住平台的订单;而那些靠“信息差”套利的“无货源”玩家,日子越来越难过了。有跨境电商从业者直言:“全托管对无货源玩家是利空, 过去他们靠选品和社媒投放就能赚钱,现在平台直接把价格压到底,套利空间基本没了。”

山东威海的智能手表工厂老板老张,就是全托管的受益者。2023年春节期间,他备货到AliExpress全托管仓的1万多只手表,3天内就卖空了。过年期间紧急生产,还是供不应求,再说说只能“爆单”到临时加单。老张说:“以前做跨境,自己运营、物流、售后全管,累死累活一年也就几百万销售额。现在全托管,专心生产就行,半年订单翻了三倍。”

但全托管也不是谁都能玩得转。平台对供应链的要求越来越高:AliExpress要求工厂能快速响应补货,Temu要求价格必须比同行低10%以上。那些跟不上节奏的工厂,只能被淘汰。一位产业带老板说:“以前做外贸, 只要产品质量好就行;现在全托管,还要看你的生产速度、成本控制,甚至能不能配合平台研发新品。”

未来之争:供应链才是终极战场

半年过去,全托管已经从“新鲜玩法”变成了行业标配。TikTok Shop、 Lazada、Shopee都跟着推出了类似模式,但真正能跟AliExpress、Temu掰手腕的,没几个。关键就在于供应链——谁能把中国产业带的效率发挥到极致,谁就能占据高地。

AliExpress的选择是“深耕产业带”。它在山东、 广东等地的产业带建立了商家服务中心,小二驻点对接,帮工厂分析海外市场需求,甚至指导研发新品。比如深圳一家电子厂, 在小二的建议下把普通充电宝改成了带快充功能的,上线Choice后一个月就卖了5万件。这种“平台+工厂”的协同,让供应链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

Temu的路径是“算法驱动供应链”。它用大数据分析每个国家的消费习惯,反向指导工厂生产。比如发现美国消费者喜欢“小而美”的家居用品,就要求工厂开发迷你收纳盒,价格控制在5美元以内。这种数据驱动的模式, 让Temu的商品总能精准踩中海外用户的痛点,但代价是对供应链的控制越来越强,工厂的话语权越来越弱。

说到底,全托管的本质是供应链效率的比拼。AliExpress靠的是“仓网+产业带”的深度整合,Temu靠的是“流量+算法”的快速响应。未来 跨境电商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低价战,而是谁能把“中国制造”的效率优势,更精准地传递给海外消费者。而那些跟不上节奏的平台和工厂,只能被这场全托管的高地争夺战,远远甩在身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