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emu日本站作为首个亚洲站点,已经正式上线了吗

Temu日本站终于来了但“亚洲首秀”真的能复制北美神话吗?

最近跨境电商圈最热闹的事,莫过于拼多多旗下的Temu终于把战火烧到了亚洲。消息传开,不少人都在问:Temu日本站到底上线没呃?答案是肯定的, 只不过这场“亚洲首秀”来得有点波折——原定6月22日的上线计划,硬是拖到了7月1日才正式落地。要知道, 日本可是Temu在亚洲的第一个据点,这个市场的特殊性,注定了它不可能像在美国那样“一刀切”就能掀起风浪。

从“迫不及待”到“延迟上线”,Temu日本站到底卡在哪?

其实早在5月, 就有外媒曝出Temu要杀入日本市场的消息,当时不少跨境卖家都摩拳擦掌,准备跟着这波流量红利大干一场。毕竟Temu在北美市场的“裂变式增长”太诱人了——靠“砍一刀”拉新、 全场包邮、90% OFF的折扣,硬是在亚马逊的夹缝里撕开了一个口子。可日本站却像个“慢热选手”, 原定的上线日期一拖再拖,直到最近才传出“日语版网站完工,促销活动已启动”的消息。

首个亚洲站点!Temu日本站已正式上线
首个亚洲站点!Temu日本站已正式上线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有人说是物流没跟上, 毕竟从中国到日本的跨境物流,时效和成本都远比国内复杂;也有人猜测是本地化准备不足,日本消费者对商品品质、页面体验的要求,可比北美用户“挑剔”多了。更关键的是 Temu赖以成名的“低价策略”,在日本市场可能水土不服——要知道,日本大街小巷的“百元店”早就把低价日用消费品做到了极致,大创、Watts、CanDo这些品牌,随便一家店里的商品价格都在100-500日元之间,折合人民币也就5-25块钱,而且买完就能走,根本不用等一周快递。

日本市场的“百元店”魔咒,Temu的低价还香吗?

提到日本零售市场,绕不开的就是“百元店”文化。这些店铺遍布日本城乡,从文具、厨具到小家电,几乎无所不包,而且价格低得让人咋舌。以大创为例,它在日本本土的门店数量超过3000家,单店日均客流量能达到数百人。消费者去百元店买东西,追求的是“即时满足”——看到喜欢的商品,付钱就能带走,根本不用等快递。反观Temu日本站, 目前显示的配送时间普遍需要一周左右,这对于习惯了“即时消费”的日本用户体验感直接打了折扣。

更致命的是Temu上的商品价格其实并没有比百元店便宜多少。有日本消费者对比发现, Temu上一款普通的塑料收纳盒,价格要1500日元左右,折合人民币75元,而在百元店里类似的商品只要500日元。Temu引以为傲的“90% OFF”折扣, 在日本市场似乎也没掀起太大波澜——毕竟日本消费者对“低价”的敏感度,远没有北美用户那么高,他们更看重商品品质和购物体验。

从产品品类来看, Temu日本站目前主打的还是北美市场的“老三样”:日用杂货、服饰、家居用品。这些商品在百元店早已饱和,Temu想靠“低价+长尾”突围,难度不小。更何况, 日本本土的电商平台,比如亚马逊日本、乐天市场,早就把供应链和物流做到了极致,配送时效最快能做到次日达,Temu想从它们嘴里抢食,恐怕没那么容易。

“砍一刀”没来Temu的促销在日本“水土不服”?

在北美市场, Temu的“砍一刀”裂变营销堪称“神操作”——用户分享链接给好友,好友下单就能帮砍价,直到商品价格降到最低。这种玩法不仅拉来了海量新用户,还让Temu的获客成本控制在极低的水平。可到了日本站, “砍一刀”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满减优惠券”:满3700日元减600、满7500日元减1200、满15000日元减3000。算下来 平均折扣力度也就八折左右,和北美市场的“0.1元秒杀”“全场包邮”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为什么Temu在日本放弃了“砍一刀”?答案可能藏在日本消费者的社交习惯里。日本人对“分享砍价”这种“求人帮忙”的行为接受度不高,他们更倾向于“独立购物”。再加上日本对隐私保护的律法严格,“砍一刀”需要用户分享个人信息,很容易引发反感。于是Temu只能换一种玩法——用“满减”和“包邮”来吸引用户。可问题是 日本消费者对“满减”早就司空见惯,亚马逊日本、乐天市场常年都有类似的促销活动,Temu的“满减”要想脱颖而出,必须有更独特的卖点。

更尴尬的是Temu日本站的页面设计似乎还没完全“本地化”。大量服饰品类的产品展示图沿用了欧美模特, 日语版App的slogan依然是英语“Shop Like A Billionaire”,这和日本消费者追求“精致、低调”的审美有点格格不入。有日本用户吐槽:“Temu的页面看起来像是个‘翻译版’,完全没有考虑到日本人的购物习惯。”

物流“慢半拍”,Temu日本站的配送能赶上本土电商吗?

跨境电商的命脉是物流,这一点在日本市场体现得淋漓尽致。日本本土的电商配送, 已经做到了“极致高效”——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上午下单,下午就能送达;即使是偏远地区,2-3天也能妥投。这种“快”的背后是日本发达的物流基础设施和高效的配送网络。反观Temu日本站,目前主要采用“小包模式”跨境配送,从中国仓库直接发往日本,时效普遍需要一周左右。对于习惯了“次日达”的日本用户这种“慢”几乎是致命的。

为了解决物流问题, Temu最近开始在市场大量采购日本空运运力,并和多家物流公司展开合作。有消息称, Temu已经和日本邮政、Yamato Transport等本土物流巨头达成合作,试图缩短配送时间。可问题是 空运运力成本高昂,这部分成本到头来可能会转嫁给消费者,导致商品价格上涨——这样一来Temu的“低价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更关键的是日本消费者对“配送时效”的容忍度极低。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日本用户表示“如果配送时间超过3天就会放弃购买”。Temu要想在日本市场站稳脚跟,必须把配送时效压缩到3天以内,否则很难和本土电商抗衡。

本土电商“围剿”,Temu日本站的突围之路在何方?

Temu的入局,让日本本土电商巨头们感到了压力。亚马逊日本和乐天市场作为日本电商市场的双雄,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它们早就习惯了“低价竞争”,Temu的加入,无疑会让本就激烈的竞争白热化。但这两家巨头也不是吃素的——亚马逊日本有Prime会员体系, 提供无限次免费配送和Prime Video等增值服务;乐天市场则依托其强大的线下便利店网络,实现了“线上下单,便利店自提”的便捷服务。

面对本土巨头的“围剿”,Temu该如何突围?或许可以从“差异化”入手。比如 针对日本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Temu可以严选中国优质供应链,推出“高性价比+高品质”的商品,而不是一味追求低价;再比如利用日本消费者对“国潮”的兴趣,引入一些中国特色的商品,比如汉服、茶具等,形成独特的品类优势。

再说一个,Temu还可以借鉴日本本土电商的“精细化运营”。比如 针对日本消费者对“售后服务”的高要求,完善退换货政策,提供“日语客服+本地退货地址”,让用户买得放心;再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日本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实现“个性化推荐”,提升用户粘性。

Temu日本站的“首秀”, 注定是一场“硬仗”

从北美市场的“裂变式增长”到亚洲市场的“谨慎试探”,Temu的扩张之路,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日本市场作为Temu在亚洲的第一个据点,意义非凡,但挑战也同样巨大。百元店的“低价壁垒”、 本土电商的“物流优势”、消费者对“品质体验”的高要求,都让Temu的“亚洲首秀”充满了不确定性。

不过Temu也不是没有机会。毕竟它在北美市场积累的供应链优势、运营经验,依然是其在日本市场竞争的“底气”。只要能尽快解决物流问题、做好本地化运营、找到差异化的竞争策略,Temu在日本市场还是有一席之地的。只是这场“硬仗”,恐怕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打。

对于跨境电商从业者 Temu日本站的上线,更像是一个“风向标”——它预示着中国跨境电商正在从“低价内卷”转向“精细化运营”。未来谁能更好地理解本地市场、满足本地消费者的需求,谁就能在这场全球化的竞争中笑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