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emu全托管模式,是否正在颠覆跨境商家们的传统经营模式

全托管模式:一场供应链权力的重新洗牌

凌晨三点的深圳华强北, 还有不少工厂老板盯着手机里的Temu后台,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既像是订单量,又像催命符。2023年9月, Temu突然登顶美国区购物APP下载榜,紧接着23个月内连开23个海外站点,这匹“黑马”带着全托管模式冲进跨境圈,搅得原本就内卷的市场更不得安宁。

传统跨境商家们突然发现, 自己辛辛苦苦攒的运营经验、摸透的平台规则,在Temu的全托管模式面前几乎成了摆设。平台说“这批货必须降价到9.9包邮”, 你不敢喊10块;平台说“这批样品颜色差了0.5个色号”,整批货就得原路退回,运费你自己掏。表面上看,全托管让商家当上了“甩手掌柜”,其实吧却成了被平台攥着供应链命脉的“提线木偶”。

Temu式全托管,正在革跨境商家的命?
Temu式全托管,正在革跨境商家的命?

从“中间商”到“供货机器”:链条的极致压缩

跨境电商这二十多年, 玩法变来变去,但核心链条无非那么几种。最原始的是工厂→中间商→海外买家, 中间商赚着信息差的辛苦钱;后来有了B2B平台,工厂直接对接海外采购商,省了一层中间商;再后来B2C崛起,工贸一体卖家自己搞运营、做物流,把货卖给终端消费者。这些模式里卖家多少还有点话语权——定价可以谈,库存自己控,售后自己扛。

但Temu的全托管直接把链条砍成了工厂→平台→买家。2023年初,浙江义乌做小家电的李老板接了Temu的订单,首批备货了5万台空气炸锅。他本以为跟普通平台合作差不多, 后来啊上架三天就被平台运营“约谈”:“同款在1688上最低价78,你给我们的供货价得降到75,不然流量分给你,但别想出单。”李老板算了一笔账, 算上生产成本、包装、物流,75一台基本是亏本卖,“可你不降,平台就把流量给别的供应商,你连试错的机会都没有。”

这就是全托管最狠的地方:平台绕开了所有中间环节,直接扎进产业带跟工厂谈判。原本属于中间商的差价,平台自己赚了;原本卖家掌控的定价权,平台抢了过去。某深圳3C卖家张先生2023年5月曾在Temu试水, 一款手机壳上架后平台要求每周降价一次“次直接说‘市场价降到19.9了你20.5的价明天限流’。后来算了下这款壳子卖100单,亏了2000多,纯粹给平台当‘测款工具人’。”

定价权的旁落:当卖家成为平台的“成本中心”

传统跨境卖家的利润公式很简单:售价 - 运费 - 平台佣金 - 推广成本 - 产品成本 = 利润。这个公式里至少售价是卖家自己说了算。但在Temu全托管下公式变成了“平台定价 - 平台扣费 - 供货成本 = 微利”。更要命的是平台的定价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动态压榨。

2023年Q3, 广州做家居用品的王女士遇到更奇葩的事:她的一款收纳盒在Temu卖火了单周出了3000单,还没来得及高兴,平台就发来通知:“竞品报了18.8,你明天必须降到18.5,不然库存冻结。”王女士想跟平台沟通成本, “对方直接甩过来一句‘平台数据比你懂市场’,再说说咬牙降价,算上被克扣的差价,这单反而亏了8000多。”

更绝的是Temu的“竞价政策”。2023年5月上线的新规要求,同款商品每周必须参与一次低价竞标,价低者得流量。没参加竞标的商品直接“打入冷宫”——不能上新、不能备货。这意味着卖家得时刻盯着后台,生怕被“截胡”。某佛山灯具厂负责人刘老板吐槽:“我们厂有200多个SKU, 每周要花两个人专门盯着Temu竞价,跟打仗似的。可就算这样,还是有一半的订单被价格更低的同行抢走,再说说只能硬着头皮亏本保流量。”

定价权的完全丧失,让卖家彻底变成了平台的“成本控制中心”。2023年11月, Temu再推新规:平台对入库商品拥有“到头来解释权”,哪怕货已经到仓,只要平台觉得“不符合预期”,就能直接退货,不用提前通知。浙江做服装的陈女士就吃了这个亏:“一批连衣裙刚入库, 平台说‘领口缝线差了0.1cm’,直接全退,运费、仓储费我们自己扛,损失了4万多。找客服理论,对方就一句‘平台规则如此’。”

质检与售后:悬在卖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传统模式下 卖家对品控还有一定主动权——知道消费者喜欢什么、投诉什么可以及时调整产品。但在全托管下质检和售后成了平台单方面的“生杀大权”,而卖家只能被动接招。

Temu的质检标准被卖家称为“地狱级”。2023年10月, 深圳做电子烟的赵先生寄了一批样品过去,平台要求“产品图片与实物100%一致”,后来啊主要原因是外壳上有个“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划痕”,整批货被退回。“划痕是运输途中碰的,我们愿意承担运费重寄,但平台说‘不符合质检标准,必须全部退回’。后来算了下样品费、运费、仓储费,一共损失了3万多。”

售后更是让卖家头疼。2023年双11期间, 某做母婴用品的卖家林女士遇到集体退货:“平台说‘某款婴儿爬行垫甲醛超标’,要求我们召回所有售出产品,还按每单申报价*5的标准罚款。可我们的产品都是经过第三方检测合格的,找平台要检测报告,对方一直拖着。再说说没办法,只能认栽,罚款加上退货损失,赔了20多万。”

更让卖家寒心的是平台把售后成本转嫁到了他们头上。传统模式下售后由平台和消费者直接对接,卖家最多承担部分退款。但在全托管下 平台以“提升消费者体验”为由,把所有售后成本——包括退货、换货、甚至平台赔付——都算到了卖家账上。2023年12月, 东莞做玩具的周先生算了笔账:“一款玩具在亚马逊的售后率是5%,我们承担10%的退款成本;在Temu售后率高达15%,平台还要我们承担30%的赔付,再说说算下来每卖100单,光售后就亏2000多。”

全托管下的众生相: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全托管模式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跨境生态里不同角色的真实处境。有人被逼到悬崖边,也有人顺势爬上了风口。这场供应链权力的洗牌里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适应或者被淘汰。

工贸一体卖家的“甜蜜陷阱”:短期销量暴增, 长期利润萎缩

工贸一体卖家原本是跨境圈里的“优等生”——自己有工厂,能控制成本,懂产品,还能做运营。全托管模式刚出来时 不少人觉得“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不用管运营、物流、售后专心供货就行,订单还像雪片一样飞来。

2023年上半年, 深圳做智能手表的某大卖靠Temu全托管,单月销量从5000台冲到5万台,老板一度以为“找到了出海新赛道”。但到了下半年, 问题就来了:平台要求“同款价格必须比上季度降10%”,否则就减少流量;工厂为了保订单,只能硬着头皮压成本,“工人工资不能降,原材料只能找更便宜的,后来啊返修率从2%飙升到8%,售后赔的钱比赚的还多。”

更致命的是工贸一体卖家的运营团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架空”。2023年Q4,某杭州服装大卖裁员30%的运营人员,“主要原因是全托管下运营没用了平台说了算。留着这些人,就是浪费工资。”但问题是当有一天平台觉得“你的价格没优势了”,这些工厂还能靠什么活下去?

贸易型卖家的“至暗时刻”:被“中间商革命”淘汰出局

贸易型卖家是全托管模式冲击最直接的群体。他们没有工厂,靠从产业带拿货,自己运营、自己卖,赚的是信息差和服务费。但Temu的全托管直接绕过了他们,让工厂和平台直连,贸易型卖家的存在价值被彻底削弱。

2023年, 上海做3C配件的贸易商吴先生的公司业绩下滑了70%:“以前我们靠给亚马逊卖家供货,一年能做2000万。去年Temu直接找工厂合作,价格比我们低15%,我们的客户全被抢走了。想跟平台谈,人家说‘我们只跟工厂合作’。”吴先生现在要么给Temu做代工,要么转型做独立站,“但独立站流量太难搞了投广告的钱比赚的还多。”

更惨的是那些“小而美”的贸易型卖家。他们靠选品、精细化运营起家,但在Temu的“低价铁幕”面前,这些优势荡然无存。2023年双11, 广州做家居小品的卖家郑女士的店铺销量暴跌80%:“Temu上9.9包邮的香薰蜡烛,我们成本都要12,怎么跟人家拼?再说说只能把老客户转到私域,但私域流量又那么难做。”

工厂的“两难选择”:深度绑定还是另谋出路?

工厂是全托管模式里的“香饽饽”,但也成了“囚徒”。工厂为了保订单,不得不接受平台的“霸王条款”——压价、账期延长、质量标准不断拔高。

“给Temu供货,就像‘吸毒’,订单多,利润薄,想戒又舍不得。”浙江做小家电的刘老板2023年给Temu供货, 占到了总营收的40%,但利润率从15%降到了5%,“平台说‘下季度再降5%,不然就换供应商’。不降,40%的订单就没了;降了工厂基本不赚钱了。”

一部分工厂开始“两条腿走路”:既给Temu供货,也做独立站或找其他平台。但独立站需要运营能力,其他平台又面临Temu的低价竞争,再说说往往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境地。2023年, 某深圳电子厂尝试做独立站,投了50万广告费,后来啊只带来300个订单,ROI不到0.5,“现在只能继续给Temu‘打工’,哪怕利润薄,至少有订单。”

平台的全托管“军备竞赛”:Temu、SHEIN、速卖通,谁更狠?

全托管模式成了出海平台的“新战场”。Temu靠它杀出重围,SHEIN靠它稳坐快时尚头把交椅,速卖通和TikTok Shop也纷纷跟进。但同样是全托管,不同平台的玩法却天差地别,对卖家的“友好度”也截然不同。

Temu:披着平台外衣的“超级大卖”

Temu的全托管模式,本质上是一个“披着平台外衣的超级大卖”。它不像亚马逊那样提供交易场所, 也不像SHEIN那样完全自营,而是货权归卖家,风险由卖家承担,定价权却牢牢抓在平台手里。这种模式让Temu能以“极致低价”快速抢占市场,但也让卖家成了“替罪羊”。

2023年双11期间, Temu的“百亿补贴”打得亚马逊措手不及,但补贴的背后是卖家的“集体失血”。某家居卖家透露, Temu要求“参与补贴的商品必须比日常价低30%”,否则不给流量,“我们算了一下补贴后每单亏5块,卖1万单亏5万,但为了冲量,只能硬着头皮上。”

更关键的是Temu的“规则随意性”让卖家苦不堪言。2023年12月, 平台突然要求“所有新品必须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不然不能上架,“我们之前的产品都是自己检测的,现在又要花钱找第三方,每款产品多花2000块检测费,再说说还不一定过审。”

SHEIN:柔性供应链下的“深度绑定”

比一比的话,SHEIN的全托管模式更像是“供应链合伙人”。它虽然也是货权归平台、定价权归平台,但对供应商的“赋能”远超Temu。SHEIN有自己的供应商管理系统, 能实时同步销售数据,帮工厂优化生产计划;还会提供资金补贴,帮供应商解决现金流问题。

2023年, SHEIN跟某广州服装厂合作,通过“小单快反”模式,单款首批生产仅100件,根据市场反馈快速补单,后来啊爆款订单冲到了10万件,“跟SHEIN合作,虽然利润薄,但至少有稳定的订单,而且能学到数字化供应链的经验。”该工厂负责人说。

但SHEIN的门槛也更高。它只跟“优质供应商”合作,要求工厂具备快速反应能力,能72小时内完成打样、生产。2023年, 某东莞小工厂想给SHEIN供货,后来啊主要原因是“打样速度慢了12小时”,被平台直接拉黑,“SHEIN要的是‘机器’,不是‘伙伴’,跟不上节奏,就只能被淘汰。”

速卖通与TikTok Shop:“半托管”的妥协与平衡

速卖通和TikTok Shop的全托管模式, 更像是“半托管”——货权归卖家,平台负责物流和售后但定价权由卖家和平台共同协商。这种模式比Temu“温和”,但也比SHEIN“松散”。

2023年双11, 速卖通推出“半托管”服务,卖家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参与,参与后平台负责国际物流,但卖家自己定价、自己运营。“跟Temu比,速卖通至少让我们有议价空间,可以跟平台商量‘这款产品成本高,能不能少降点’。”某3C卖家说。

TikTok Shop的全托管则更侧重“内容+电商”。2023年,它跟抖音达人合作,通过短视频带货,平台负责供应链,达人负责内容,三方分润。“跟传统模式比,TikTok的全托管让我们不用操心流量,只要做好内容就行。”一位美妆达人透露,“但平台抽成也高,我们拿到的利润比独立站少一半。”

全托管的未来:颠覆还是共生?

全托管模式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跨境行业“内卷到极致”的必然后来啊。流量见顶、成本高企、利润微薄,平台和卖家都需要一条“捷径”。但这条捷径,究竟是通往“新蓝海”,还是“死胡同”?

对平台全托管是“降维打击”的利器。Temu靠它用一年时间做到了亚马逊用十年才达到的体量, 2023年Temu的GMV突破了200亿美元,增速堪称恐怖。但问题也来了:当所有平台都在拼“谁的价格更低”,谁还能保证产品质量?当卖家都被“压榨”得没钱赚,谁还愿意供货?

对卖家全托管是“饮鸩止渴”的陷阱。短期看,订单多了、销量涨了;长期看,利润没了、话语权也没了。2023年,某跨境大卖老板在行业峰会上直言:“全托管模式就像‘鸦片’,吸的时候很爽,戒的时候要命。我们现在一边给Temu供货,一边拼命做独立站,就是怕哪天被平台‘抛弃’。”

但也不是没有出路。一部分卖家开始“逃离平台”,转向独立站和私域流量。2023年, 深圳做智能家居的某公司通过独立站+社交媒体,把复购率从5%提升到了30%,“虽然流量比Temu少,但利润高,客户也稳定。”另一部分工厂则开始“向上游延伸”,自己做品牌、建渠道,摆脱对平台的依赖。“给Temu供货,终究是‘打工’,只有做自己的品牌,才能‘说了算’。”某家电厂负责人说。

全托管模式颠覆了传统跨境的经营逻辑,但也暴露了自身的脆弱性。它让平台获得了短期增长,却牺牲了长期生态;让卖家获得了订单,却失去了话语权。未来跨境行业或许不会是“全托管一家独大”,而是“全托管+半托管+独立站”的多元共存。毕竟商业的本质永远是“价值交换”,而不是“零和博弈”。当平台不再只顾“压价”, 当卖家不再只图“销量”,当供应链能实现“共生共赢”,跨境电商才能真正迎来“新黄金时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