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才华横溢的澳洲女孩的创业项目
一个20岁澳洲女孩的“荒诞”创业:200元一支的牙刷凭什么爆火TikTok
你能想象吗?一支售价200元人民币的牙刷, 在TikTok上吸引了7000万次观看,31万粉丝追更更新,甚至连澳大利亚总理都在社交媒体上为它点赞。发明它的,是一个名叫海伦·格力格斯的20岁澳洲女孩。她的产品叫Wander Brush, 一支能装牙膏的二合一牙刷,握柄里可以填充牙膏,使用时旋动底部,刷毛就会带着牙膏挤出来。乍听起来这像是个解决“旅行刷牙麻烦”的神器,但细想之下问题来了:我们真的需要这样一支牙刷吗?
从旅行灵感到产品原型:一个女孩的“天真”执念
故事的开端很普通。2021年, 还是大学生的海伦在旅行时突然抱怨:“要是能有一支自带牙膏的牙刷就好了每次带旅行装牙膏多麻烦。”这个念头像根刺扎在她脑子里接下来两年,她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泡在了这个“牙刷梦”里。她自学产品设计软件, 画了200多张草图,又联系深圳的工厂打样,前前后后修改了17次模具——直到握柄内部的储膏仓不再漏膏,旋钮出膏量刚好覆盖刷毛。

2023年4月,她把第一支成品Wander Brush寄给了自己。拍开箱视频时她的手都在抖:“终于成了!”这段视频被她发到TikTok,没想到像扔了颗炸弹。两周内,播放量破500万,评论区炸开了锅:“天啊,这简直是背包客的福音!”“再也不用担心酒店牙膏漏出来了!”甚至有人开玩笑:“我要买100支,送给所有不爱带牙膏的男朋友。”
流量狂欢下的质疑声:痛点还是“痒点”?
但热闹的背后总有不和谐的声音。一位网名@JGray的网友留言:“不黑你,但这个产品在我小时候就流行过。现在市面上还有卖的,品牌叫Fresh & Go,搜一下就知道,完全一样。”这条评论被顶到了热评第一, 下面跟着几百条附和:“是啊,2004年我妈妈就给我买过类似的,用起来特别麻烦,膏体总会堵住刷毛。”“关键是要定期清洗储膏仓,比普通牙刷还费事。”
质疑声越演越烈。有人翻出了1998年美国一个设计师申请的“可填充牙膏牙刷”专利, 结构和Wander Brush几乎一模一样;还有中国网友晒出2004年在淘宝买过的“旅行二合一牙刷”,同样是旋钮出膏,同样是握柄储膏。“这哪是创新?这是把20年前的旧瓶子装新酒。”一位工业设计师在视频下评论道。
这些质疑戳中了要害:Wander Brush解决的,到底是不是用户的“真痛点”?想想看, 旅行时带一小支旅行装牙膏,体积比口红还小,成本不过几块钱;而Wander Brush售价200元,用完还要拆开清洗储膏仓,万一膏体干了或变质了整个牙刷可能就得扔。比一比的话,传统方案明摆着更经济、更省事。说白了这更像是个“痒点”——看着新奇,但实际用起来可能并不比原来的方法方便。
同类产品的“前世今生”:为什么它们都成了“昙花一现”?
说实在的,类似Wander Brush的产品在市场上并不少见。2000年初, 日本品牌推出了“挤压式牙膏牙刷”,通过按压刷柄底部出膏,但主要原因是结构复杂、容易坏,两年后就退市了;2010年,国内某电商品牌上架过“旅行二合一套装”,牙刷和牙膏分离式设计,用户需要自己手动把牙膏挤进刷柄储仓,评论区差评率高达47%,吐槽“操作比用普通牙刷还麻烦”。
这些产品的共同问题,都是低估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口腔护理专家李医生指出:“刷牙的核心是清洁效率和便捷性。传统牙刷+牙膏的组合,,已经是最优解。任何试图‘颠覆’它的产品,要么增加使用步骤,要么提高成本,很难让用户真正买单。”他补充道,“除非能解决‘完全不需要牙膏’的痛点,比如自带抗菌刷毛,否则很难有突破。”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3年全球便携式口腔护理市场报告显示, 传统旅行装牙膏和牙刷的占比超过85%,而“二合一”类产品不足5%,且复购率不足10%。某跨境电商平台运营经理透露:“我们试卖过类似产品, 虽然开单量不错,但退货率高达30%,用户反馈‘不如自己带牙膏方便’。”
一个人的创业战队:20岁女孩的“反常识”施行力
尽管争议不断,海伦却像没听见一样。她一个人包揽了产品设计、工厂对接、视频拍摄、众筹运营所有工作。2023年8月, 她在Kickstarter发起众筹,目标金额1万澳元,后来啊上线3天就筹到20万澳元,超募20倍。更夸张的是 她的TikTok账号粉丝从10万涨到31万,每条视频点赞量都在百万以上——“这姑娘是不是有魔力?”成了网友常问的问题。
深入了解后才发现,海伦的“魔力”在于她的“反常识”施行力。当大多数创业者还在纠结“要不要做市场调研”时 她已经把第17版样品寄给了100个测试用户;当别人还在等“完美时机”,她直接带着粗糙原型就敢拍视频。她的TikTok账号没有专业团队, 全是自己用手机拍摄:凌晨三点在实验室调模具,挤爆了5支牙膏才拍出满意的出膏效果;为了展示“旅行便携”,她背着Wander Brush走了5个国家,从悉尼歌剧院到吴哥窟,边走边拍,视频里全是真实的汗水和疲惫。
“别人说我‘天真’,我就偏要证明‘天真’能成事。”海伦在一条视频中这样说。她的眼神亮得像星星,没有一丝犹豫。这种“不管不顾”的劲头,让无数网友动容:“就算失败了也比那些光说不做的强。”
流量不等于销量:跨境电商的“冷启动”陷阱
但问题来了:有了流量和关注度,就等于成功了吗?Wander Brush的独立站官网自2023年9月上线以来 月访问量最高时达8万,但实际销量却只有2000支左右,转化率不足3%。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行业平均转化率在5%-8%,也就是说Wander Brush的转化率还不到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
“流量是‘敲门砖’,但复购和口碑才是‘立身之本’。”跨境电商专家王磊分析道, “TikTok的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用户大多是‘猎奇心理’,买回去一用发现不如预期,自然不会再买。”他举例说 2022年某款“网红折叠水杯”也在TikTok爆火,月访问量10万+,但主要原因是漏水、保温效果差等问题,复购率不足5%,三个月后就销量腰斩。
更棘手的是Wander Brush的售后问题频发。据第三方投诉平台统计, 上线两个月内,收到47条投诉,其中32条是“储膏仓堵塞”,10条是“旋钮断裂”,5条是“刷毛过硬”。“用户买的是‘方便’,后来啊却增加了‘麻烦’,这本身就是个。”一位电商运营评论道。
创业启示录:从Wander Brush看“伪需求”的致命伤
海伦的故事, 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创业路上最常见也最致命的坑——把“痒点”当“痛点”。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创新的本质,是创造一种资源,把‘需求’变成‘购买欲’。”但很多时候, 创业者会误判需求的真实性:用户说“想要”,不代表用户愿意“花钱买”;用户觉得“有趣”,不代表用户会“长期用”。
以Wander Brush为例, 用户在旅行中确实会想“要是能少带点东西就好了”,但“少带东西”背后的真实需求,是“轻便”和“省事”,而Wander Brush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两个问题——它增加了清洗储膏仓的步骤,还提高了成本。比一比的话,旅行分装瓶、可挤压牙膏管才是更优解,它们轻便、便宜、不需要额外清洗,完美匹配了用户需求。
那么如何判断“真需求”和“伪需求”?资深产品经理张伟分享了一个“三问法则”:“,用户是否愿意主动推荐给别人?”这三个问题, Wander Brush可能都答不上来——200元的溢价让大多数用户犹豫,清洗的麻烦让复购率降低,糟糕的使用体验更谈不上主动推荐。
写在再说说:当“孤勇者”遇上“现实骨感”
2024年初, 海伦在视频中透露,Wander Brush正在升级“2.0版本”,主要改进储膏仓清洗困难和刷毛过硬的问题。她说:“我知道很多人不看好我,但我必须试一试。就算再说说失败了我也学到了很多。”她的语气很平静,没有抱怨,也没有辩解,只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创业本就是一场九死一生的冒险。海伦的故事里有天真,有执着,有流量狂欢,也有现实骨感。她像极了我们每个人——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却常常被现实打脸。但或许, 创业的意义从来不是“成功”,而是“体验”:体验从0到1的过程,体验被质疑却依然坚持的勇气,体验跌倒后爬起来的韧性。
至于Wander Brush能不能火起来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 20岁的海伦让我们看到:就算全世界都说“你不行”,你也可以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为那个“看似荒诞”的梦想,拼尽全力。这或许就是创业最美的样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