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直播购物热潮渐起,难道不会迎来爆发式增长吗
德国消费者:从“直播间门外汉”到“剁手老手”
谁说德国人只爱逛实体店?打开TikTok德国区的热门直播间, 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主播展示一款手工制作的勃艮第红酒杯时弹幕里飘过“这个杯壁厚度能完美释放单宁吗”,评论区有人追问“是否支持刻字服务”,下单链接刚挂上,50个库存瞬间被抢光。这场景, 放在五年前简直无法想象——那时的德国消费者对“直播购物”的认知,大概还停留在电视购物频道里主播夸张的“再说说三套”嘶吼。
但Simon-Kucher和Clickworker2023年的联合研究给出了一组扎眼数据:四分之三的德国消费者已经知道直播购物这回事,其中12%的人已经在直播间买过东西。更关键的是91%的直播购物者单次花费超过50欧元,50%的人砸了超过100欧元。这哪是“尝试”,分明是“真香”现场。

不同年龄段的“剁手”偏好:54岁爱美, 18岁追潮
德国直播购物的奇妙之处在于,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像活在平行宇宙。54岁以上的人, 在直播间最买账的是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想象一下一位白发主播拿着抗皱精华液,对着镜头演示“轻轻拍打吸收”,弹幕里全是“我妈需要这个”。而18到34岁的年轻人, 直播间的购物车永远被时尚服饰占据:主播试穿oversize牛仔外套时评论区实时问“身高170体重55kg穿哪个码”,有人直接@闺蜜“这条裙子适合你的毕业舞会”。这种精准的年龄分层,其实给卖家提供了清晰的导航:卖抗老产品?找资深主播+中老年受众;卖潮牌?绑定年轻KOL,玩转“即看即买”的刺激感。
“互动”比“折扣”更诱人:德国人的“反直觉”消费逻辑
说到直播购物,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便宜”。但在德国,这个逻辑可能要翻个面。Simon-Kucher的合伙人Nina Scharwenka一针见血:“消费者热爱娱乐, 直播购物关注的是‘如何’,而不仅仅是‘什么’。”什么意思?简单说德国人宁愿多花10欧元,也要在直播间里和主播“唠两句”。研究数据佐证:比起“骨折价”,消费者更在乎“能不能和卖家实时互动”“产品说明够不够清楚”“购物过程有没有趣”。
这解释了为什么抖音上那个卖乒乓球胶皮的德国主播能火——他不讲价格, 而是拿着胶皮对着镜头慢动作演示“摩擦旋转”,弹幕里全是“这个适合反胶选手吗”,评论区有人晒出自己的球拍,主播直接在线支招“你的底板配这个胶皮能拉出强烈弧线”。这种“购物+咨询”的体验,让德国人觉得“钱花得值”。
“剁手”数据背后的“非理性”狂欢
91%的消费者直播花费超50欧元,50%超100欧元——这些数字看起来像“冲动消费”的铁证。但细想一下德国人可是出了名的理性,怎么到了直播间就“失控”了?秘密藏在“临场感”里。有消费者在采访里说:“平时在网上买衣服,要等三天才能到,试穿不合退换麻烦。但在直播间,主播当场试穿,尺码不对还能立刻换款,这种‘立刻拥有’的感觉让人上头。”更别说直播间的“限时限量”氛围:主播喊“再说说三个库存”, 弹幕里“求留一个”刷屏,下单按钮的红光像在召唤你“不买就亏了”。这种由互动和紧迫感交织的“情绪价值”,比单纯的折扣更能戳中德国消费者的心。
巨头入场:沃尔玛和Shopee的“直播押注”
做生意多年的“老江湖”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当德国直播购物市场刚露苗头,巨头们已经带着真金白银杀到了。沃尔玛2022年就和TalkShopLive搞了波大的:推出“Shoppable Simulcast”功能,把直播同步到Facebook个人主页。德国消费者不用下载新APP,刷着Facebook就能看主播展示新出的扫地机器人,点击链接直接下单。
沃尔玛的逻辑很简单:把直播“种”在用户常待的地方,降低决策门槛。另一边,Shopee更“狠”。2023年“7.7直播大促”期间, 它不只卖低价,搞了个“看直播领Shopee币”的玩法——用户在线时长达标,就能瓜分总价值70亿印尼盾的奖励。后来啊?直播间在线人数直接冲破历史记录,订单量同比增长230%。这哪是促销,分明是“直播+游戏”的狂欢派对。
体育用品:直播里的“意外黑马”
谁能想到,德国直播购物的“流量密码”藏在乒乓球胶皮里?2025年6月4日 抖音上一个叫“王冰乒乓1”的账号发了条视频:德国索尔特猴子长胶单胶皮的特写,主播用德语讲解“这个长胶能让对手的旋转球变直,适合防守型选手”。视频下方挂了购物车链接,75.1万个喜欢里评论区全是“求购买链接”“这个胶皮适合初学者吗”。更绝的是 主播在直播时直接演示“用长胶接对方的弧圈球”,弹幕里“666”刷不停,下单链接挂上后库存以每分钟20单的速度减少。这案例戳中了一个关键:德国人对“专业产品”的互动需求极强。体育用品、手工工具、科技配件——这些需要“深度讲解”的品类,在直播反而比快消品更有优势。
挑战:一半的德国人还在“观望”
当然说德国直播购物要“爆发”还为时过早。Simon-Kucher的研究提到,接近一半的德国消费者对直播购物持怀疑态度。他们的顾虑很实在:“主播会不会夸大其词?”“买错了退换麻烦吗?”“直播间的价格真的比官网便宜?”更别说德国人的购物习惯:很多人还是喜欢去实体店摸一摸、试一试,再决定买不买。有个柏林的消费者在采访里说:“我花500欧元买手表,怎么可能隔着屏幕就下单?”这种对“线下体验”的执着,让直播购物在短期内很难完全取代传统电商。
物流和信任:横在直播前的“两座大山”
跨境直播购物还有个致命伤:物流。德国消费者对配送时效的要求近乎苛刻,“下单后三天不到”就可能直接差评。但跨境直播的商品,很多时候要从中国或东南亚发货,时效动不动就两周以上。2024年有个卖汉服的德国主播就栽过跟头:直播间里吹嘘“7天到货”, 后来啊主要原因是海关清关慢,消费者等了20天才收到货,评论区直接炸锅,“再也不信直播了”。更别说售后问题——东西坏了怎么退?跨境退换货的成本谁承担?这些实际问题,让不少想尝试直播购物的德国消费者望而却步。
Z世代:改变游戏的关键变量
不过德国直播购物不是没有“救星”。Z世代,也就是18到24岁的年轻人,正在成为消费主力。这代人从出生就泡在社交媒体里 TikTok、Instagram、YouTube是他们的“第二生活空间”。对他们直播购物不是“新事物”,而是“日常”。数据显示, 2024年德国Z世代每周花在社交媒体直播上的时间超过5小时其中35%的人承认“会主要原因是主播推荐而冲动下单”。
更关键的是这代人懒得逛官网,更习惯在直播间“边看边买”。有个19岁的大学生说:“我想买双新球鞋, 先去Tik搜相关直播,看主播试穿、讲解,觉得合适直接下单,比逛商场快多了。”因为Z世代逐渐掌握消费话语权,德国直播购物的“爆发”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本土化:直播“入乡随俗”的必修课
想在德国做直播,光会中文可不行。德国消费者吃“真诚”这套,反感“浮夸套路”。有卖厨具的主播就翻过车:用中文喊“家人们, 这个锅便宜到爆”,后来啊弹幕里有人用德语问“这个锅的涂层有没有PFAS认证?”主播答不上来直播间瞬间冷场。反观另一个成功案例:德国本土主播卖手工啤酒, 全程用德语讲解“大麦的种植环境”“发酵的温度控制”,甚至带着观众参观酿酒车间,弹幕里“这才是德国制造”“值得信赖”刷屏。这说明, 德国直播购物的“本土化”不只是语言问题,更是“信任问题”——你得让消费者觉得“你懂我们,你跟我们一样较真”。
卖家破局:别只盯着“价格战”
对想入局德国直播购物的卖家盲目打价格战是最蠢的选择。德国消费者不傻,便宜没好货的道理谁都懂。真正能打动他们的,是“差异化体验”。比如卖母婴用品的主播, 可以搞“妈妈专场”:邀请德国家庭医生在线讲解“婴儿奶粉选择要点”,边讲边推产品,消费者觉得“学到了东西”,自然愿意买单。卖户外装备的主播, 可以玩“沉浸式直播”:带着观众去阿尔卑斯山徒步,实时展示帐篷的防风性能、冲锋衣的透气性,弹幕里“这个帐篷在雪地里能住吗”“冲锋衣能不能防雨”,主播一一解答,下单转化率直接拉到18%。这些案例的核心是:把直播变成“解决问题的场景”,而不是“卖东西的渠道”。
小众品类:直播里的“蓝海机会”
别总盯着服装、 美妆这些“红海”品类,德国直播购物的机会藏在“小众”里。比如手工皮革制品:德国人追求“耐用”“有故事”,一个手工皮包可以传三代。有主播就在直播间展示“如何用传统工艺制作皮夹克”, 从选皮到缝线全程讲解,弹幕里“这个皮包能定制吗”“刻上名字多少钱”,订单量比卖服装还稳定。再比如古董书籍:德国人对“老物件”有特殊情怀, 主播拿着16世纪的书籍,用德语讲背后的历史,观众为了“收藏价值”抢着下单。这些小众品类竞争小,利润高,而且消费者忠诚度高,简直是直播购物的“宝藏赛道”。
未来已来:但需要“耐心”
说德国直播购物会“爆发式增长”,可能有点乐观。但说它“正在进入快车道”,绝对没错。因为Z世代崛起、 巨头持续布局、消费者习惯逐渐培养,德国直播购物的市场规模肯定会像美国那样——Coresight Research预测美国直播购物市场2026年将达到680亿美元,占电商总销售额5%以上。德国虽然增速慢一点,但潜力巨大。对卖家现在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别指望一夜爆红, 先练好“本土化”“互动体验”“专业讲解”的基本功,等市场成熟了你才能分到最大的蛋糕。毕竟在德国,任何“热潮”都需要时间沉淀,就像一瓶好勃艮第红酒,急不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