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美国假日季销售额是否会再创新高,折扣力度有望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美国假日季销售额迷雾:创新高还是触天花板?

每年从感恩节到圣诞节,美国零售商们都会摩拳擦掌,把假日季当作年度业绩的“生死战”。今年这场战役格外特殊——一边是电商数据的“虚火”,一边是消费者钱包的“紧箍咒”。美国假日季销售额到底能不能再创新高?折扣力度是不是真的会“卷”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些问题背后藏着零售商和跨境卖家的生死博弈。

乐观派数据:电商增长与消费韧性

Adobe Analytics 刚刚出炉的报告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今年假日季美国在线销售额预计冲到2218亿美元,同比涨幅4.8%。这个数字比去年3.5%的增长率明显回升,也让不少卖家看到了“柳暗花明”的希望。更关键的是 增长主力来自线上——万事达卡 SpendingPulse 的数据显示,11月1日至12月24日期间,美国在线支出同比增长6.7%,而实体店只有2.9%。消费者正用鼠标和手机给传统零售商上着“数字化转型”的必修课。

美国假日季销售额有望大涨,折扣力度再创新高
美国假日季销售额有望大涨,折扣力度再创新高

移动端的表现更是亮眼。Adobe 预测,今年假日季移动设备购物支出将占在线总支出的一半以上,达到51.2%。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卖家如果没做好移动端优化,相当于直接放弃了半壁江山。想想看, 消费者躺在沙发上刷着 TikTok 看到广告,点开链接就能下单,这种“即时满足”的消费习惯,正在重塑整个电商链路。

支付方式的变革也暗藏机遇。Adobe 的报告提到,“先买后付”正成为美国消费者的“救命稻草”。五分之一的消费者计划在旺季用 BNPL 买礼物, 预计这项支付方式将带动170亿美元在线支出,同比暴涨16.9%。对跨境卖家 接入 BNPL 服务可能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毕竟当消费者手头紧时分期付款能大大降低决策门槛。

悲观派警报:通胀阴影下的消费保守主义

不过别被亮眼的数据冲昏头脑。Bain & Company 的研究给市场泼了一盆冷水:2023年假日季美国零售总额预计9150亿美元, 扣除通胀后实际增长率连1%都不到,远低于过去十年平均水平。这就像一场“表面繁荣的泡沫”——销售额数字在涨,但消费者的购买力却在缩水。

零售商们给美国消费者贴的标签很精准:谨慎、保守、按需购买。通胀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普通家庭不得不精打细算。达乐公司已经直言, 第四季度促销力度加大将导致利润承压;杂货巨头克罗格也暗示,消费者更倾向购买低价商品,高端产品遇冷。这说明什么?说明消费者不是不花钱,而是更“聪明”地花钱——折扣、刚需、性价比成了关键词。

收入差距在消费端体现得淋漓尽致。假日季的大部分销售额将来自高收入家庭, 他们手握闲钱,对价格不敏感;而中低收入群体则捂紧钱包,非必要不消费。CNBC 的报道提到, 很多消费者提前开始“圣诞倒计时”,不是主要原因是期待,而是主要原因是预算紧张——早点买可能省更多,晚点买可能就买不起了。这种“焦虑性消费”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压力。

折扣战白热化:零售商的“自杀式促销”还是求生策略?

当消费者变得“斤斤计较”,零售商只能拿出“终极武器”——折扣。Adobe 预测,2023年美国假日季商品平均折扣将达35%,创下历史新高。玩具、电子产品和服装的折扣力度最猛,部分产品降幅超过20%。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件标价100美元的玩具,实际可能只要60美元就能拿下。这种“骨折式”促销,对消费者是福音,对零售商却是“刀尖跳舞”。

沃尔玛和塔吉特的策略很能说明问题。沃尔玛公开表示“继续通过降价回馈消费者”,塔吉特则承认“没有促销,消费者参与度就会下降”。这两家零售巨头的“价格战”已经蔓延到全品类——从日用品到电子产品,从食品到家居用品,折扣无处不在。有意思的是这种“比烂式”竞争反而让消费者受益:他们可以货比三家,坐等零售商“割肉”。

但折扣真的能解决一切问题吗?恐怕未必。达乐公司已经用利润下滑证明,一味加大促销力度可能“饮鸩止渴”。当零售商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到极限,他们要么降低产品质量,要么减少服务投入,到头来受害的还是消费者。这场折扣大战,更像是零售商在寒冬里的“抱团取暖”,谁也不知道能撑多久。

消费者行为剧变:从“提前囤货”到“移动端抢购”

今年的假日季,消费者行为出现了微妙变化。Adobe 发现, 零售商早在10月第二周就开始打折,折扣力度达18%——这比传统的“网络周”提前了半个多月。为什么?主要原因是消费者预算缩水,零售商怕“晚到一步,满盘皆输”。一位亚马逊卖家透露, 他10月中旬就推出了“早鸟折扣”,后来啊比去年同期销量提升了23%,证明“提前抢跑”策略确实有效。

移动端购物的崛起更是颠覆了传统消费习惯。Adobe 的数据显示, 今年假日季51.2%的在线支出来自移动设备,这意味着“随时随地购物”不再是口号。想想看, 消费者在排队买咖啡时刷到 Instagram 广告,立刻下单;在等地铁时浏览 TikTok 直播,顺便付款。这种“碎片化购物”要求卖家必须优化移动端体验——页面加载速度、 支付流程、客服响应,一个环节掉链子,订单就可能飞走。

BNPL 支付方式的流行也反映了消费者的“精打细算”。Adobe 的报告显示,五分之一的消费者计划用 BNPL 买礼物,这背后是对现金流管理的需求。一位跨境卖家分享案例:他在 11 月初为高单价商品开通了 BNPL 支付,后来啊转化率提升了18%。这说明,当消费者面临“想要但买不起”的困境时分期付款成了“破局点”。

卖家破局点:在不确定性中抓住确定性机会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 跨境卖家不能只盯着“销售额创新高”的口号,而是要找到实实在在的破局点。提前布局折扣节奏是个好策略——参考 Adobe 的数据, 10月中旬就可以启动“早鸟折扣”,吸引预算敏感型消费者;网络周是主战场,折扣力度可以拉到30%以上;圣诞节前再推“再说说一波”,清理库存。某 3C 卖家在 2023 年 11 月采用“阶梯式折扣”,后来啊库存清空率比去年提升35%。

移动端优化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卖家需要确保店铺页面在手机上加载速度快,支付流程简单,客服响应及时。一位服装卖家在 2023 年 10 月改用“移动端专属页面”, 并将图片大小压缩40%,后来啊移动端转化率提升了22%。这证明,小细节往往决定大成败。

BNPL 支付的潜力远未被完全开发。除了主流的 Klarna、 Afterpay,卖家还可以关注新兴的 BNPL 平台,比如 Affirm 或 Zip。某家居用品卖家在 2023 年假日季接入 Affirm 后 客单价提升了28%,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更愿意用分期付款购买高单价商品。这提醒我们,支付方式的创新能直接拉动销量增长。

未来展望:假日季之后市场将走向何方?

假日季的促销狂欢过后市场可能会迎来“后遗症”。零售商为了清理库存, 可能会在 1 月份继续加大折扣,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消费者则可能主要原因是提前透支预算,在 2 月后减少非必要消费。这种“过山车式”的市场波动,对卖家的现金流管理是个考验。

长期来看,消费者的“理性消费”习惯可能会持续。通胀压力不会短期内消失, 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恢复缓慢,这意味着“折扣依赖症”可能成为零售业的“新常态”。卖家需要思考:如何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给消费者足够的“获得感”?或许,提升产品性价比、优化购物体验、建立情感连接,比单纯打价格战更重要。

美国假日季的销售数据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市场的繁荣与隐忧。销售额能否创新高, 取决于零售商和卖家能否在“折扣战”中找到平衡点;折扣力度能否持续,则取决于消费者的钱包厚度和购买意愿。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断适应变化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