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携手TikTok,如何为当地卖家提供有效培训实现共赢
菲律宾与TikTok的握手:一场看似双赢的培训实验背后
2023年11月,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站在旧金山的会客厅里对TikTok CEO周受资说出了那句期待:“希望你们能帮助我们的卖家。”而周受资的回应听起来更像一份承诺——我们会提供资源, 培训农村地区的本地卖家,让他们像越南、印尼的同行一样,通过这个平台把产品卖到全国,甚至全世界。这场对话被菲律宾总统府郑重地记录在声明里仿佛东南亚社交电商的下一个神话即将诞生。但当我们拨开官方辞令的迷雾, 看到的可能是一个更复杂的现实:一边是渴望破土而出的本土卖家,一边是急于在东南亚巩固地位的TikTok,而“培训”这个看似简单的纽带,真的能让他们实现共赢吗?
社交电商的狂欢:东南亚为何集体押注TikTok
东南亚的土地上,社交电商的种子早已疯狂生长。泰国曼谷的夜市摊主用TikTok直播卖榴莲, 越南胡志明市的手工皮匠通过短视频展示工艺,马来西亚的香料商人则在直播里教观众如何熬制娘惹酱。这些零散的个体故事, 拼凑出一个惊人的事实:Data Reportal的报告显示,印尼、越南、菲律宾、泰国四个东南亚国家稳居全球TikTok用户数前十,总用户量超过2亿。更关键的是 这里30%的人口年龄在18到24岁之间,他们是刷短视频的原住民,也是社交电商最忠实的消费者。

2023年10月, TikTok Shop印尼站突然暂停运营的消息,像一盆冷水泼向了狂热的投资者。但数据很快给出了另一个答案:同期, 菲律宾站的卖家访问量飙升至130万,环比增长12.73%;越南站达到750万,增长9.21%;就连泰国站也录得18.24%的涨幅。这些数字像一剂强心针,让东南亚国家重新相信:社交电商的风口还在只是需要更稳妥的姿势。
菲律宾总统府的声明里 特意提到“我们在越南、印尼和马来西亚有很多这样的产品”,这句话背后藏着TikTok的野心。它想复制越南模式——2022年, TikTok Shop越南站通过“网红+短视频”的组合拳,让农村地区的竹编手艺人订单量翻了三倍。但越南的成功能照搬到菲律宾吗?这个拥有7000多个岛屿的国家, 物流成本比越南高出20%,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还不足60%,这些隐藏的变量,从来不在官方声明的考量范围内。
培训的幻象:TikTok的资源真能触达农村卖家吗
“我们会提供更多资源,突出和培训菲律宾农村地区的本地卖家。”周受资的承诺听起来很美,但“资源”和“培训”这两个词,在菲律宾的语境里可能需要重新定义。马尼拉郊区的农民玛丽亚·克鲁兹去年尝试过在TikTok卖芒果, 她拍的视频很真实——穿着沾满泥土的T恤,在果园里现场切开芒果,汁水顺着指缝往下流。但她的视频播放量始终停留在500次以下直到一个本地网红转发,才有了第一笔订单。“我知道要拍短视频,但我不知道怎么让更多人看到。”克鲁兹的困惑,是无数菲律宾农村卖家的缩影。
TikTok的培训体系在越南确实奏效过。2022年, TikTok与越南工贸部合作,在河内和胡志明市开设了10个培训中心,教卖家如何剪辑视频、设置直播时段、与粉丝互动。但这些培训中心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的卖家只能通过线上课程学习。而菲律宾的情况更复杂:2023年, 菲律宾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平均速度只有10Mbps,连流畅观看培训视频都成问题。TikTok的“线上培训”在农村地区会不会变成“线上摆设”?
更现实的挑战是语言和文化。菲律宾有170多种,虽然英语是官方语言,但农村地区的卖家更习惯用本地语言交流。TikTok现有的培训视频大多以英语和菲律宾语为主,像宿务语、希利盖农语等的培训内容几乎为零。2023年9月, 菲律宾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68%的农村卖家认为“语言不通”是学习TikTok运营的最大障碍。这个数据,在TikTok的官方声明里从未被提及。
卖家的困境:比培训更急需的是供应链和物流
“他们教我怎么拍视频,但没教我怎么把芒果从宿务运到马尼拉。”玛丽亚·克鲁兹的话戳穿了一个真相:对于菲律宾农村卖家培训只是第一步,更致命的是供应链的短板。菲律宾的物流成本占GDP的14%,远高于东南亚的10%平均水平。宿务的芒果运到马尼拉,冷链运输费用每公斤要比泰国高出30%。这意味着,即使通过TikTok卖出了100单芒果,利润可能还不够覆盖物流成本。
2023年10月, 菲律宾电商协会发布了一份报告,里面有一个扎心的数据:在TikTok Shop上注册的农村卖家中,只有32%的人能持续运营超过3个月。主要死因不是“不会拍视频”,而是“卖出去的东西送不到”或“送到了但已经坏了”。TikTok的培训计划里有没有包含物流解决方案?从目前公开的信息看,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周受资在声明里提到“提供在全国范围内销售的平台”, 但“销售”和“交付”是两回事,前者TikTok擅长,后者却需要整个生态的配合。
对比马来西亚的经验,这个问题更明显。2022年, TikTok Shop马来西亚站与Lalamove合作,推出了“当日达”服务,农村地区的卖家通过TikTok下单,Lalamove的快递员能24小时内上门取件。这个服务让马来西亚农村卖家的订单转化率提升了15%。但在菲律宾,TikTok至今没有与任何本土物流公司达成类似合作。没有物流的支撑,培训就像给没有发动机的车子装了方向盘——方向再对,也动不起来。
共赢的:TikTok需要的是卖家还是数据
当我们谈论“共赢”时需要先明确谁是“赢”的一方。菲律宾总统希望培训卖家, 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本土经济发展;TikTok的诉求可能更复杂——它需要更多卖家入驻,丰富商品种类,吸引更多消费者,到头来提升平台的GMV。2023年第三季度, TikTok的全球GMV达到200亿美元,但东南亚市场的贡献还不足10%,这个数据让TikTok不得不加速在东南亚的布局。
“共赢”的在于:TikTok需要的可能不是“成功的卖家”,而是“活跃的卖家”。一个能持续产生内容、 吸引流量的卖家,即使单月销售额只有100美元,对TikTok来说也有价值——他能为平台贡献用户停留时长,吸引更多广告主。但卖家真正需要的,是能带来稳定收入的“有效订单”。这种需求错位,可能导致培训的效果偏离初衷。2023年8月, 印尼TikTok Shop关停前,大量卖家抱怨“培训课程只教怎么涨粉,不教怎么赚钱”,这个教训,菲律宾会吸取吗?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数据控制。TikTok掌握着卖家的所有运营数据——哪些视频火、什么时段直播效果好、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商品描述。这些数据是TikTok优化算法、提升平台效率的核心资产。但菲律宾政府希望这些数据能留在本土,用于制定电商政策。2023年11月, 菲律宾数据保护委员会明确表示:“外国平台在菲律宾收集的用户数据,必须存储在本地服务器。”这个要求,与TikTok全球数据统一的策略存在冲突。如果数据无法共享,所谓的“定制化培训”可能只是通用模板的复制粘贴,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破局之路:比培训更重要的, 是构建本土生态
菲律宾与TikTok的合作,要想真正实现共赢,可能需要跳出“培训”的单一思维,构建一个更完整的本土生态。越南的案例值得参考:2022年, TikTok与越南邮政合作,推出了“电商物流绿色通道”,农村卖家的包裹能享受50%的运费补贴;一边,越南政府联合本地大学开设了“社交电商运营”专业,培养既懂短视频又懂电商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平台+政府+物流+教育”的组合拳, 让越南农村卖家的存活率在2023年达到了45%,比菲律宾高出13个百分点。
对于菲律宾当务之急是解决物流的“再说说一公里”问题。宿务的芒果、达沃的菠萝蜜、三宝颜的手工艺品,这些优质商品主要原因是物流限制,无法走出本地。TikTok可以联合菲律宾邮政、 LBC等本土物流公司,推出“农村电商专属物流包”,降低运输成本,缩短配送时间。一边,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对农村电商卖家提供税收减免,鼓励他们把收入再投资到生产中,形成良性循环。
培训内容也需要本土化改过。与其让农村卖家学习复杂的短视频剪辑技巧, 不如教他们用手机自带的相机拍出真实的日常——比如收割稻谷的过程、制作椰子糖的工艺。这些“原生态”的内容,反而更能打动消费者。2023年11月, 菲律宾一个叫“RuralLife”的账号火了它拍的视频没有滤镜,没有脚本,就是记录农村生活的真实片段,却吸引了50万粉丝。这个账号的运营者是一个23岁的农民, 他只参加过两次TikTok的线下培训,学到的最核心技巧就是“真实比完美更重要”。
共赢不是口号, 而是脚踏实地的磨合
菲律宾与TikTok的合作,像一场精心安排的相亲,双方都看到了对方的价值,却未必清楚对方的底细。TikTok拥有流量和技术, 菲律宾拥有年轻的人口和独特的商品,但要把这两者捏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还需要跨越语言、物流、数据、文化等多重障碍。培训只是起点, 真正的考验在于,双方能否在磨合中找到利益的平衡点——TikTok愿意为本土生态投入多少资源,菲律宾又能为平台的发展提供多少便利。
玛丽亚·克鲁兹的故事还在继续。2023年12月, 她参加了TikTok与菲律宾农业部合作的一个线下培训,这次培训教她用拍视频,还帮她对接了当地的冷链物流公司。现在她的芒果视频播放量突破了10万,月销售额达到了2000美元。“我终于明白了 ”她说“TikTok不是魔法棒,它只是一个工具,真正能改变生活的,还是我们自己愿意尝试的勇气。”或许, 共赢的真谛就在这里——平台提供工具,政府搭建桥梁,而卖家,带着真实的商品和故事,走到舞台中央。这场菲律宾与TikTok的实验, 能否成为东南亚社交电商的范本,答案或许就藏在下一个芒果订单的物流轨迹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