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TikTok Shop未回归
印尼TikTok Shop回归迷雾:11.11大促前的期待落空
早先坊间流传着一种说法, 说印尼TikTok Shop的独立App会在11.11大促前强势回归,不少卖家甚至为此备好了货,盘算着抓住这个“回血”的机会。后来啊呢?截止发稿前, TikTok Shop在印尼的页面还是灰的,直播带货按钮点进去直接跳转提示“该功能暂不可用”。这种期待落空的感觉,就像冬天里抱着暖水袋却发现里面灌了冰水,从头凉到脚。
印尼市场的特殊性在于,TikTok曾经在这里投入了太多资源。2022年二季度开放泰国、 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新加坡后TikTok Shop迅速拿下了7个国家站点,而印尼作为东南亚最大经济体,用户渗透率特别高,本地商家把TikTok当成了“线上金矿”。一位做女装的卖家Elaine回忆, 去年她在TikTok Shop的销售额能占到总营收的60%,直播一场动辄几千单,现在好了销售额直接归零,店铺里的库存积压得像小山。

关禁令下的卖家众生相:从“GMV支柱”到“断臂求生”
印尼政府在9月突然关停TikTok Shop, 理由是“保护中小企业”,防止电商冲击线下实体市场。但实际受冲击最大的,反而是那些已经深度依赖TikTok的中小卖家。 Dennies是雅加达的箱包卖家, 他曾在TikTok上做到月销300万人民币,这个数字是其他三个电商平台总和的三倍。禁令一出, 他直接砍掉了两个运营团队,员工从15人缩到5人,“现在每天就是刷Shopee后台,订单量连以前的零头都不到。”
有意思的是 那些被官方称为“受冲击最大”的丹那阿邦批发市场卖家,日子也没好到哪里去。鞋品卖家Waskito直言:“我没注意到任何变化,市场还是冷冷清清。”原来很多批发商早就线上线下双轨运营,TikTok关了对他们影响有限。真正受伤的,是那些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新兴电商玩家。
有卖家开始自救,把直播间流量导到Shopee、Lazada,甚至独立站。东南亚某头部保健品牌就所以呢受益,Shopee店铺销量在禁令后上升15%-20%。但这种“转嫁”效果有限,毕竟TikTok的算法推荐和场景化购物体验,其他平台短期内根本复制不了。3C类目卖家Wing更直白:“现在做东南亚电商,感觉就是在‘卷土重来’,价格战打得连骨头渣都不剩。”
禁令真相:保护中小企业还是“为他人做嫁衣”?
印尼贸易部前发言人后来公开承认,关停TikTok Shop是个错误。他说得挺实在 那些号称被冲击的批发商,很多早就开了线上店,真正导致线下市场下行的,是印尼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下降、疫情后批发商缩减采购这些更复杂的原因。把锅全甩给TikTok,有点“杀鸡儆猴”的味道。
更深层的矛盾,可能藏在TikTok的“算法霸权”里。印尼政府一直担心TikTok的推荐算法会引导消费者只看低价商品,挤压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还有“掠夺性定价”问题,TikTok Shop早期补贴太狠,本土商家根本玩不起。这些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但用“一刀切”的禁令解决,反而让市场失去了活力。
更讽刺的是 禁令后Tokopedia、Shopee这些本土电商平台反而成了最大赢家。TikTok留下的流量真空,被它们迅速填补。一位本土电商从业者透露:“现在Shopee的招商经理天天打
算法与定价成心结:印尼政府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就算未来TikTok Shop真的回归,估计也会被戴上“紧箍咒”。据传TikTok在和印尼政府谈判时 提出了和Tokopedia合作、剥离电商业务做独立App等多种方案,但政府的态度很明确:算法必须透明,定价必须合规,不能再搞“低价倾销”。这意味着TikTok在印尼的运营模式可能要彻底重构,直播带货的“爽感”估计会大打折扣。
卖家David对此很悲观:“就算回归,估计也是戴着镣铐跳舞。补贴没了流量被限制,还能怎么玩?”他已经开始把重心转向美区TikTok Shop, “东南亚市场就像一片红海,价格低得连运费都快覆盖不了了。”
美区TikTok Shop:东南亚卖家的“救命稻草”还是“新火坑”?
当印尼TikTok Shop的GMV数据成为泡影,不少卖家把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美国市场。TikTok Shop在10月刚上线全托管模式, 11月的黑五大促就交出了亮眼成绩单:11月14日至20日订单量增长205%,动销商品数量增长177%;11月24日黑五单日GMV更是突破3300万美元。这数据看得人眼热,护理美容、女士服装、手机数码成了最畅销的三大类目。
“美区的利润空间比东南亚大太多了。”卖家阿森从去年年中就开始转战东南亚的马来、 泰国、印尼,现在又把部分库存调往美国,“同样的手机壳,在东南亚卖5美元,在美国能卖15美元,运费还补贴。”他算了一笔账, 美区TikTok Shop的运费补贴能覆盖60%的成本,这对中小卖家来说简直是“入场券”。
黑五数据炸裂:非标品的“黄金时代”
第三方数据公司FastMoss的统计显示, 美国TikTok Shop在黑五首周支付GMV就增长了155%,订单量增长145%。这种爆发式增长,让东南亚卖家看到了“第二春”。嘀嗒狗创始人Victor分析, 美区TikTok Shop和东南亚最大的不同在于,热卖产品更偏向非标品,“东南亚喜欢低价标品,美国消费者更愿意为设计、创意买单,这正好发挥了中国供应链的优势。”
非标品的利润确实可观。一位做家居装饰的卖家Lily透露, 她在美区TikTok Shop的客单价是东南亚的3倍,复购率还高出20%。“美国人买家居用品,不看价格看颜值,只要视频拍得好,产品够特别,根本不愁卖。”她举了个例子,一个手工编织的收纳篮,成本20美元,在TikTok上卖65美元,还能秒空。
转场风险:美区监管“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但把所有希望押注美区,可能有点天真。Victor就提醒:“美国的TikTok Shop也存在被封禁的不确定性。”他指出, TikTok在美国的广告业务增长太快,已经挤压了Meta和Google的蛋糕,两大巨头肯定会找茬。再加上TikTok的“外资背景”,美国政府一直盯着它,万一哪天数据平安问题被放大,禁令不是没有可能。
消费者习惯也是个问题。Insider 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 今年社交商务只占美国电商总销售额的5%,而中国已经达到16%。很多美国消费者还是习惯在品牌官网购物,对社交平台的购物功能不太信任。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也显示, 62%的Z世代去年没参与过直播购物,他们更愿意用TikTok搜灵感,然后去亚马逊下单。
还有本土化运营的难题。美国达人带货的佣金比东南亚高得多,头部达人报价一场直播就要5000美元以上,中小卖家根本请不起。而且美国消费者对客服响应速度要求极高, 48小时内不回复就可能差评,这对习惯了“东南亚慢节奏”的卖家来说是个挑战。
服务商的“豪赌”:从东南亚到美区的资源迁移
卖家们在转场,服务商们也在行动。TikTok数据分析平台嘀嗒狗最早在菲律宾做全域代运营,现在已经把业务扩张到了美国。其创始人Victor透露:“菲律宾的人力成本低,适合低成本试水美区。”他们正在培训一批懂英语、懂美国文化的运营团队,帮卖家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
另一家服务商“超店有数”的数据显示, TikTok Shop美区市场的小店数9月环比上涨29.3%,GMV环比上涨40.25%,销量环比上涨97.78%。这种爆炸性增长,让服务商们看到了机会。他们开始推出“美区开店一条龙”服务,从公司注册、选品建议到直播培训,收费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但服务行业也面临“内卷”。一位服务商从业者透露:“现在做美区TikTok代运营的团队比去年多了三倍, 价格战打得厉害,利润空间被压缩了不少。”他们只能靠“增值服务”突围,比如帮卖家对接美国本土仓库、提供合规咨询等。
本地化难题:美区直播带货的“水土不服”
美区直播带货的生态和东南亚完全不同。东南亚消费者喜欢“边看边买”, 直播间互动频繁;而美国观众更习惯“看完视频再下单”,直播的转化率反而低于短视频。据嘀嗒狗的数据, 美区TikTok Shop的短视频转化率是直播的2.5倍,这对习惯了“直播带货”的东南亚卖家是个需要适应的转变。
语言和文化差异更是绕不开的坎。有卖家主要原因是把“黑色星期五”翻译错了 导致广告被拒;还有的主要原因是用了东南亚流行的“夸张话术”,被美国消费者投诉“虚假宣传”。一位美区运营专家建议:“做美区TikTok, 得学会‘说人话’,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套路,美国人喜欢直接、真实的内容。”
未来展望:TikTok Shop的“双轨制”生存
印尼TikTok Shop的回归之路依然扑朔迷离, 就算能回来估计也要“戴着镣铐跳舞”。东南亚卖家可能要学会“双线作战”:一边守着东南亚的存量市场,一边试探美区的新机会。Victor的话很有道理:“不要低估TikTok打造购物体验的决心, 但也别抱有侥幸心理,合规和本地化才是长久之计。”
对TikTok它需要在“快速扩张”和“稳健运营”之间找到平衡。东南亚市场的教训已经证明, 单纯靠补贴烧市场不可持续;而美区市场的成熟度又决定了它需要更耐心地培育消费者习惯。未来几年, TikTok Shop可能会形成“东南亚深耕、美区突破”的格局,卖家们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
再说说说句大实话:跨境电商从来不是“风口来了猪都能飞”的时代, 印尼TikTok Shop的未回归,给所有卖家提了个醒——依赖单一平台风险太高,唯有练好内功,做好产品、内容和履约,才能在风浪中站稳脚跟。美区机会虽好,但别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毕竟谁也说不准明天会不会再来一个“禁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