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TikTok选品秘籍,实现爆品与动销并行
选品困局:为什么你的TikTok小店总在“试错”的路上?
谁还没在选品上栽过跟头?看着同行一个视频爆几万单, 自己发十条视频连个问询都没有,选品这事儿,简直像开盲盒——你以为能开出个“SSR”,后来啊大概率是“R”。跨境圈子里流传着一句老话:“七分靠选品, 三分靠运营”,可现实是大多数卖家把七分力气全砸在“选”上,再说说却发现自己连“品”的门都没摸对。
TikTok上的选品,和亚马逊、Shopee根本不是一回事儿。你拿国内电商的爆品逻辑去套,大概率会碰一鼻子灰。记得去年有个做家居用品的卖家, 把国内卖爆的“桌面收纳盒”直接搬到TikTok,视频拍得花里胡哨,后来啊播放量倒是还行,转化率却低得可怜——老外根本不买账,他们家里空间大,谁需要这种“压缩型”收纳?这就是典型的“想当然”,用户画像没吃透,选品再花哨也是白搭。

从“选品”到“测品”:TikTok的逻辑颠覆
在TikTok上,也许根本就没有“选品”这回事儿。这句话听着有点玄乎,但细想一下平台的算法逻辑决定了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不确定性。你精心策划的产品, 可能主要原因是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就火不起来;而随手拍的生活用品,说不定就主要原因是某个用户的“自来水”评论而爆单。
2023年有个做宠物用品的卖家, 一开始想卖“智能猫砂盆”,后来啊测试了半个月,数据惨不忍睹。后来他干脆放弃“高大上”的思路, 拍了个自家猫玩“纸团”的视频,底下评论区一堆人问“纸团在哪买的”,他顺势挂了个链接,没想到这个几块钱的纸团,成了他的动销款。你说这是“选品”吗?分明是“用户需求”撞上了“产品供给”,而TikTok做的,就是把这两者连起来。
爆品迷思:你以为的“流量密码”, 可能只是海市蜃楼
说到爆品,卖家们两眼放光。谁不想让自己的产品像病毒一样传播,一夜之间订单爆表?但问题来了TikTok上的爆品,到底是怎么来的?是靠运气,还是有什么门道?
先泼盆冷水:大多数所谓的“爆品”,其实都是“伪爆品”。你看到的那些点赞几万、 评论几千的视频,背后可能是刷量的数据,也可能是平台给的“流量扶持期”过后就迅速降温。去年有个做美妆工具的卖家, 跟风卖“网红睫毛夹”,视频火了三天订单量破千,后来啊第四天平台限流,直接跌回个位数——这就是典型的“昙花一现”,除了浪费点推广费,屁用没有。
爆品的真实画像:高吸引力≠高利润
真正的爆品,得有几个硬核特征。第一,视觉冲击力强。TikTok是短视频平台,用户刷视频的速度比翻书还快,你的产品必须在3秒内抓住眼球。比如那种“变形”产品,平时是个普通杯子,一倒水就变成小恐龙,这种视觉反差,不火都难。
第二,非标品优先。标品比如手机壳、数据线,同质化太严重,用户凭什么买你的?但非标品就不一样,哪怕只是多了一个颜色、一个设计细节,都能成为差异点。2024年初有个做“异形耳饰”的卖家, 耳饰设计成月亮、星星的形状,单价卖到20美金,照样被抢爆——主要原因是这是“独一无二”的感觉。
第三,低客单价。爆品的客单价,通常在10-50美金之间。太贵了用户决策成本高,太便宜了利润空间薄,都不利于快速起量。记住TikTok的用户消费习惯是“冲动型”,价格高了他们可能视频里觉得好看,转头就忘了。
数据不会说谎:用工具抓住“昙花一现”的爆品
光靠拍脑袋判断爆品,无异于赌博。得用数据说话。市面上有很多第三方工具, 比如Glodastory、TikTok Analytics,能帮你分析产品的搜索量、转化率、竞争度。去年有个做假睫毛的卖家, 用Glodastory发现“胶水假睫毛套装”在10-30美金区间,搜索量月增200%,而且竞争卖家不多,果断入局,后来啊第一个月就卖了5000单,转化率高达8.5%——这数据,比瞎猜靠谱多了。
但要注意,数据只是参考,不是圣经。工具显示某个产品搜索量高,不代表你能做起来。还得结合自己的供应链、拍摄能力。比如有个工具显示“户外便携投影仪”是爆品, 但你连货都发不出去,或者拍不出“露营看电影”的氛围,那也是白搭。
动销真相:那些“不起眼”的产品, 才是长期饭票
聊完爆品,再说说动销。很多卖家看不起动销,觉得“卖得慢,利润低,没意思”。但现实是真正能让你在TikTok上活下来的,从来不是爆品,而是动销。
爆品像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动销像一棵树,虽然长得慢,但根扎得深。去年有个做家居收纳的卖家,一开始跟风卖“网红收纳盒”,后来啊卖了一批就没下文了。后来他转做“真空压缩袋”,单价不高,但复购率高,用户用了一次觉得好,会回购,还会推荐给朋友。现在他70%的销量都来自这款“不起眼”的压缩袋——这才是稳定的利润来源。
动销品的生存法则:低客单价≠低回报
动销品的核心是什么?是“复购”。用户为什么会复购?要么是消耗品,比如纸巾、垃圾袋;要么是高性价比产品,用一次就想回购。TikTok上的动销品,客单价通常在5-30美金之间,看似不起眼,但胜在走量。
2023年有个做厨房用品的卖家, 卖“硅胶刮水刀”,单价15美金,视频内容就是“刮水神器,一刮就干净”。看起来很简单, 但主要原因是这个产品解决了用户“浴室玻璃门有水渍”的痛点,销量稳定在每天200单左右,一个月下来也有9000单,利润比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爆品高得多。
动销品还有个特点:生命周期长。爆品可能火一个月就凉了但动销品能卖半年、一年,甚至更久。只要你供应链跟得上,用户需求稳定,就能持续赚钱。
垂直细分的威力:为什么一个类目只卖一类产品?
新手卖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啥都想卖”。今天看到美妆火, 就卖口红;明天看到3C火,就卖耳机;后天看到宠物火,又卖猫粮——后来啊账号定位混乱,用户不知道你是干嘛的,转化率自然低。
正确的做法是“垂直细分”。一个账号只做一个类目,甚至只做一个细分需求。比如做“厨房收纳”, 就只卖收纳架、收纳盒、收纳袋,别扯上锅碗瓢盆;做“宠物玩具”,就只卖猫抓板、逗猫棒,别想着卖狗粮。2024年有个做“母婴用品”的新手卖家, 一开始卖尿不湿、奶瓶、玩具啥都有,后来痛定思痛,专注卖“婴儿安抚巾”,后来啊账号垂直度上去了视频推荐精准,转化率从2%提升到了7%。
爆品与动销的共生:不是对立, 是互相成就
很多卖家把爆品和动销看作“非此即彼”的关系,要么追爆品,要么做动销。但其实吧,这两者根本不是对立面而是可以互相成就的。
爆品能为店铺带来流量和关注, 让更多用户知道你;动销品则能把这些流量沉淀下来变成忠实客户。去年有个做服装的卖家, 用“网红连衣裙”作为爆品冲销量,视频火了之后趁机在主页挂了“基础款T恤”和“牛仔裤”的链接,后来啊很多被爆品吸引来的用户,顺手就买了基础款——现在他的爆品只占销量的30%,动销品占了70%,但动销品的利润占比却高达80%。
爆品“续命”术:如何把短期流量变成长期收益?
爆品的生命周期短,但也不是不能“续命”。关键在于“关联销售”。比如你卖“网红水杯”, 爆了之后可以顺势推出“同款杯套”、“吸管刷”、“清洗布”这些周边产品,用户买了水杯,大概率会买这些配件,这样一来爆品的流量就带动了动销品的销量。
2023年有个做“车载手机支架”的卖家, 支架爆了之后他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开发了“车载香薰”、“充电线固定器”这些周边,后来啊支架的复购率虽然只有5%,但周边产品的复购率达到了15%,整个店铺的客单价提升了20%,利润也跟着上来了。
动销“破圈”法:用稳定产品带动新品测试
动销品还能帮你“测试新品”。你有稳定的客户群,就可以在动销品的评论区、私信里问他们:“如果出一款XX产品,你们会感兴趣吗?”或者直接上新,用老客户的复购数据来判断新品有没有潜力。
去年有个做“护肤品”的卖家,他的“保湿面霜”是动销款,每月稳定卖3000单。他上新了一款“美白精华”, 没有大推,只是在老客户的包裹里塞了小样,后来啊反馈不错,复购率达到了12%,这才开始大力推广,现在精华已经成了他的第二个动销款——这就是用动销品带新品的典型打法。
避坑指南:这些选品误区,90%的卖家都在犯
选品这条路,坑太多了。你以为自己在走捷径,其实可能掉进了陷阱。今天就说说几个最常见的误区,看看你中招了没。
误区一:照搬国内爆款, 忽略海外市场“情结”
国内市场的爆款,放到海外可能就是“冷门”。老外对产品的需求,和咱们不太一样。比如国内喜欢“迷你型”产品,觉得小巧方便;但老外可能更偏爱“大容量”,觉得“实在”。去年有个做“小家电”的卖家, 把国内卖爆的“迷你榨汁机”搬到TikTok,后来啊销量惨淡——老外觉得这么小的榨汁机,连一杯果汁都榨不出来有啥用?后来他换成“大容量榨汁机”,销量直接翻了十倍。
还有,西方消费者对“经典型号”有“情结”。比如电子产品, 他们宁愿买一款用了三年的经典款,也不想买刚上市的新款——主要原因是经典款,质量稳定。你非要推“全新升级款”,他们可能买账。
误区二:只追“新奇特”, 不做需求验证
“新奇特”确实是爆品的常见特征,但“新奇特”不等于“有需求”。你看到一个产品很新奇, 就急着上架,后来啊发现用户“只看不买”——主要原因是新奇只是吸引点击,能不能转化,还得看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2024年有个做“创意文具”的卖家, 卖一种“会发光的笔记本”,视频拍得特别炫酷,播放量百万,但转化率只有1%。为啥?主要原因是用户觉得“发光”没啥用,写字的时候还晃眼。后来他反思, 推了“带索引标签的笔记本”,虽然不那么“新奇特”,但解决了“找笔记难”的痛点,转化率提升到了8%。
实操路径:三步走, 让你的TikTok选品少走弯路
说了这么多,到底该怎么选品?其实没那么复杂,记住这三步,就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第一步:拆解TikTok用户画像, 找到“痒点”产品
TikTok的用户以Z世代为主,他们喜欢“真实”、“有趣”、“实用”的东西。选品之前,先想想:你的目标用户是谁?他们平时喜欢看什么内容?有什么痛点没被解决?
比如Z世代喜欢“露营”, 那“便携烧烤架”、“折叠椅”、“户外电源”这些产品,就有潜力;他们喜欢“宅家”,那“桌面游戏”、“投影仪”、“懒人支架”就可能有市场。去年有个做“宠物用品”的卖家, 就是看到TikTok上“猫咪搞笑视频”特别火,顺势推了“猫咪隧道”、“逗猫棒”,后来啊卖爆了——主要原因是他抓住了用户“爱猫”、“想给猫买玩具”的痒点。
第二步:小步快跑, 用“测品”代替“选品”
别想着一次就选对产品,TikTok的规则就是“快速迭代,优胜劣汰”。你可以准备5-10个产品,每个产品拍3-5个视频,小范围测试,看哪个产品的数据好,就重点推哪个。
2023年有个做“家居装饰”的卖家, 一开始想卖“网红挂画”,后来啊测试数据一般;后来换成了“照片墙贴纸”,数据一下子就上来了转化率达到了6%。他说:“选品就像谈恋爱,得试才知道合不合适,光想没用。”
第三步:产品组合,爆品动销双驱动
选品不是一劳永逸的。你得根据数据变化,不断调整产品组合。比如爆品冲量的时候,可以适当降低利润,先把销量做起来;动销品利润高,就重点维护复购率。
去年有个做“数码配件”的卖家, Q1主推“无线充电器”作为爆品,虽然利润只有10%,但销量破了2万单,账号权重上去了;Q2开始主推“数据线”、“充电头”这些动销品,客单价不高,但复购率高,利润占比达到了60%。他说:“爆品是‘敲门砖’,动销才是‘定海神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