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Stanley代工厂年入24亿,保温杯出海这么火

谁说代工厂只能躲在幕后吃残羹冷饭呃?

北美保温杯品牌Stanley这个冬天火得一塌糊涂, 海外社交平台上到处是它的身影,国内年轻人也开始追捧,一杯难求的场景让无数人眼红。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把火不仅烧红了Stanley,也带火了它的代工厂——哈尔斯。2023年,这家中国保温杯企业的总营收达到24.1亿,其中境外营收19.75亿,占比超过八成。数据背后是一个从代工厂到品牌出海的逆袭故事,但这条路,真的像看起来那么顺吗?

从破产边缘到保温杯大王:吕强的“赌局”

1997年,51岁的吕强差点被一场创业失败彻底打垮。做电子秤亏掉几百万,企业濒临破产,手里只剩2万现金,银行还欠着80万贷款。谁能想到,十几年后他会带着哈尔斯成为A股“保温杯第一股”?

Stanley代工厂火了出海卖保温杯年入24亿!
Stanley代工厂火了出海卖保温杯年入24亿!

吕强的故事够狠。第一次创业失败后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转投不锈钢垃圾桶,靠着诚信口碑硬是把企业做回百万营收。但真正让他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的,是1999年底的一个决定——转型生产不锈钢保温杯。这个决定当时看起来像个赌局,毕竟彼时国内保温杯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

赌局的开局并不顺利。2000年,一个美国客户反馈产品质量问题,吕强验证后二话不说自己承担130多万损失全部重发。在他眼里“产品质量对内是企业的生命,对外是企业的尊严”。这份较真,让哈尔斯在代工圈子里慢慢攒下口碑,后来连Yeti、Stanley这些国际大牌都找上门来。

代工厂的“甜蜜陷阱”:年入24亿背后的隐忧

哈尔斯确实靠代工吃到了红利。2023年, 中国保温杯年产量达8亿只,六成以上通过代工贴牌出口,哈尔斯作为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真空器皿生产国之一,自然分到了一杯羹。但问题来了:代工模式真的能长久吗?

数据不会说谎。2023年中国保温杯出口额约21.37亿美元,看起来不少,但大部分利润都被品牌方拿走。代工厂就像个“幕后打工人”,辛辛苦苦生产,却只能在供应链末端分点残羹。哈尔斯很早就意识到这点——单纯依赖代工,抗风险能力太弱。国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订单说没就没。

更现实的是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变天。东南亚、印度等地的制造业崛起,人力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哈尔斯们必须找到新的出路。转型,成了唯一的选项。但怎么转?从代工厂直接跳到品牌出海,这中间的鸿沟,可不是喊喊口号就能跨过去的。

四品牌矩阵:哈尔斯的“多线作战”

哈尔斯的选择够大胆——从“幕后”走向“台前”, 一边收购海外品牌,一边孵化自有品牌,搭起了四品牌矩阵:主品牌HAERS、高端运动品牌SIGG、法国中高端健康品牌SANTECO、潮牌NONOO。每个品牌针对不同人群,覆盖不同场景,这招“多线作战”,到底灵不灵?

SIGG:瑞士国宝品牌的“本土化实验”

2016年,哈尔斯收购了瑞士知名保温杯品牌SIGG。这个选择当时让不少人意外——一个中国代工厂,凭什么能驾驭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瑞士品牌?但哈尔斯赌对了。收购后 他们没有瞎折腾,而是延续SIGG的专业运动属性,突出“瑞士国宝级”的历史价值,一边在瑞士本土建厂,深度融入欧洲市场。

2024年,SIGG签约巴黎奥运会,为运动员、媒体和志愿者提供定制水杯。这个操作直接把品牌逼格拉满。细节上,SIGG坚持100%可回收铝材料,100%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巴黎奥运会的绿色理念完美契合。在亚马逊德国站,SIGG多个单品销量稳居类目前100,高端路线走得稳稳的。

SANTECO:从“健康”到“环保”的法式浪漫

如果说SIGG是“硬核运动风”,那SANTECO就是“温柔文艺派”。品牌灵感源自法语“Santé”和“écologique”,使命是“消除一次性瓶子”。哈尔斯,主打“设计感+科技感+绿色环保”,让产品更贴近欧美中产、精英白领的审美和需求。

有意思的是 SANTECO的独立站上,没有堆砌参数,而是用一个个生活场景打动用户:办公室的智能提醒、户外徒步的便携设计、家庭聚会的环保理念。这种“用户思维”,让SANTECO在欧美市场慢慢站稳了脚跟。

NONOO:年轻人的“颜值正义”

NONOO的定位很明确——潮牌,瞄准年轻人。原创设计、个性化配色、社交媒体传播,NONOO把“颜值正义”玩到了极致。哈尔斯没有让NONOO走低价路线,而是用设计溢价打动Z世代。毕竟现在的年轻人买保温杯,早就不是为了“装热水”那么简单了它是个性表达,是社交货币。

差异化运营:哈尔斯的“三板斧”

品牌矩阵搭起来了怎么让每个品牌都“活”起来?哈尔斯用了三招:研发差异化、渠道差异化、营销差异化。

研发:轻量化、 健康化、智能化

2023年,哈尔斯的研发投入约9548万,累计主导或参与制定32项标准,拥有631项专利。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创新。比如和华为合作的智能水杯, 内置感温芯片和3轴运动传感器,能识别饮水温度、记录饮水量,还能通过App设置提醒。这种“科技+实用”的组合,直接把保温杯从“日用品”拉到了“智能硬件”赛道。

轻量化也是重点。传统保温杯又重又笨,哈尔斯通过材料创新和结构优化,让产品在保持保温性能的一边,重量降低了30%。对户外爱好者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少背1斤,多走10里。

渠道:B2B+B2C双轨并行

哈尔斯的渠道策略很灵活:B端靠代工老本,C端靠自主品牌。OEM/ODM业务继续和膳魔师、 虎牌、星巴克等大牌合作,借船出海;C端则通过SIGG、SANTECO的独立站,加上亚马逊、Wayfair等平台,直接触达消费者。

有意思的是 主品牌HAERS的独立站主要做B端,展示企业实力和研发能力,吸引国内外合作伙伴;而SIGG和SANTECO的独立站则主打C端,用场景化内容和用户互动。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避免了内部资源竞争,效率反而更高。

营销:社媒+赛事+IP联名

营销上,哈尔斯也玩出了花。SIGG绑定网球大满贯、 劳力士大师赛等专业赛事,强化“专业运动”标签;SANTECO在Instagram上发起#SayNoToSingleUse活动,用环保理念吸引年轻用户;NONOO则和动漫IP联名,推出限量款,在TikTok上搞病毒传播。

2024年上半年, 哈尔斯境外营收11.96亿,占比85.91%,同比增长54.53%。增长背后 是这些差异化营销在起作用——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人设”,用户对品牌的认知不再是“那个给Stan代工的”,而是“SIGG是专业运动款”“SANTECO是环保设计款”。

转型争议:赌对了还是步子太大?

当然哈尔斯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收购SIGG时有人质疑“中国代工厂能管好瑞士品牌吗?”孵化自主品牌时也有人担心“和代工客户抢市场,订单会不会被抢走?”这些问题,至今都没有标准答案。

更现实的是自主品牌出海的难度远超想象。欧美市场品牌林立,哈尔斯作为“后来者”,如何打破用户固有认知?SANTECO的设计确实不错,但面对法国本土品牌和美国大牌,溢价能力够不够?NONOO的潮牌路线能火多久?这些都是未知数。

还有成本问题。自主研发、海外建厂、品牌营销,哪一样不要烧钱?2023年哈尔斯的研发投入不到1亿,对比国际大牌,这个数字还远远不够。没有持续的投入,差异化就是空谈。

未来:中国制造的“品牌跃迁”

哈尔斯的故事,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一个缩影。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这条路走了几十年,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哈尔斯的实践证明:代工厂转型品牌不是不行,但需要勇气,需要差异化,更需要耐得住寂寞。

未来的保温杯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智能化、个性化、环保化会成为趋势,谁能抓住这些变化,谁就能抢占先机。哈尔斯的“多品牌+差异化”模式,能不能持续复制?SIGG的奥运效应能不能延续?SANTECO能不能在欧美市场真正打开局面?这些问题,时间会给出答案。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制造业早就不只是“世界工厂”了。当哈尔斯们带着自主品牌走向全球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功,更是一个产业的升级。从代工厂到品牌出海,这条路或许很难,但值得走下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