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两兄妹创立的品牌年入数十亿,上新速度能超越SHEIN吗

美妆行业从来不缺新故事,但像ColourPop这样从零杀出重围的,确实不多。2014年, 约翰和劳拉·尼尔森两兄妹在加州车库般的办公室里敲定了这个品牌的名字——没人想到,十年后它会成为年入数亿、让老牌美妆巨头都侧目的“快时尚美妆代表”。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个从家族美容作坊里走出来的品牌,居然敢把“上新速度”和SHEIN放在一起比较。

从家族作坊到美妆黑马:ColourPop的诞生密码

尼尔森兄妹的父亲在80年代末就收购了美容用品制造公司Spatz Labs,这让他们从小在实验室的香精味里长大。劳拉后来在彩妆公司担任产品开发,约翰则负责供应链管理,两人对美妆行业的理解,远比普通创业者深刻。但他们没走传统路——既没找代理商, 也没进丝芙兰,2014年直接上线独立站,把第一支唇釉的定价压在5美元。那时候, Instagram刚兴起,TikTok还没诞生,他们就盯住了千禧一代和Z世代这群“社媒原住民”,用“高性价比+快速迭代”的打法,硬是在欧莱雅、MAC的夹缝里撕开了一道口子。

两兄妹创立的品牌年入数十亿,上新速度直追“SHEIN”
两兄妹创立的品牌年入数十亿,上新速度直追“SHEIN”

5天上新:快时尚模式在美妆行业的疯狂实验

ColourPop最让人咋舌的,是它的“上新速度”。传统美妆品牌一年推4个季度的产品线,ColourPop却能每周上新,最快从产品构思到上市,只要5天。这背后是Seed Beauty——尼尔森兄妹创立的品牌孵化公司,ColourPop只是它旗下第一个品牌。自有工厂在加州,从配方研发到包装设计,全流程自己把控,不用等代工厂排期。

2023年推出的“吸血鬼日记”联名套装, 从官宣到售罄只用了72小时;2024年初的“Cloud 9眼影盘”,25种配色,上线当天就冲上Instagram美妆类目榜首。有人说这像SHEIN的翻版, 但美妆和服装不同,口红色号差一点就可能翻车,ColourPop敢这么快,靠的是对供应链的绝对掌控,还有对社交媒体热点的敏锐嗅觉——它能从TikTok上的“Y2K风”美妆教程,直接转化成眼影盘的配色方案。

社媒即战场:ColourPop如何用“网红+IP”撬动年轻用户

ColourPop从诞生起就没把“广告”当成主要推广手段,它把社媒当成了“第二销售渠道”。Instagram上, 它的账号像个时尚博主,不是生硬发产品图,而是用鲜艳的色块、艺术性的排版,让每个帖子都像杂志封面。2013年创建的账号, 现在有994.7万粉丝,1.6万篇帖子,平均点赞数2.3K——要知道,很多美妆大号粉丝过百万,互动率还不到0.01%,ColourPop的互动率稳定在0.02%,靠的是“用户生成内容”。它发起的#colourpopme话题, 发帖量高达130万,用户自发晒妆妆、晒开箱,比品牌自己打广告还有说服力。

数据说话:ColourPop的用户粘性从何而来

SimilarWeb的数据暴露了ColourPop的“用户密码”。77.91%的访问来自美国, 82.2%的用户是女性,25-34岁的占比37.55%,18-24岁的占17.32%——这群人正是社媒的重度使用者。直接访问占比57.82%, 说明超过一半用户会主动输入网址进网站,不是靠搜索或广告;自然搜索占19.15%,其中84%是搜“ColourPop”这个品牌词,用户忠诚度可见一斑。

更绝的是用户行为:平均每次访问浏览8.14个页面 停留4分55秒,跳出率只有28.66%,对比行业平均跳出率50%以上,简直是“神数据”。2023年, ColourPop的独立站月访问量稳定在250-300万,2024年预计能冲到500万,这些数字背后是它把社媒粉丝变成了“铁杆用户”的能力。

价格屠夫还是品质玩家?ColourPop的性价比争议

5美元的唇釉, 10美元的眼影盘,20美元的腮红——ColourPop的价格,在美妆圈像个“异类”。传统大牌一支口红要30美元以上,ColourPop凭什么敢这么便宜?有人说它是“价格屠夫”,牺牲品质换销量,但用户不买账。数据显示,ColourPop的复购率高达45%,比行业平均的20%高出了一倍多。2024年第一季度, 它的“Ultra Blotted Lip”系列卖出了50万支,用户评价里“和大牌质感一样”的评论占了60%。

其实ColourPop的成本控制很聪明:自有工厂省了中间商赚差价, 社媒营销省了广告费,SKU又不贪多,专注爆款。但它也有软肋——2023年有一批“matte liquid lipstick”被用户吐槽“拔干”, 后来紧急调整配方,才没影响口碑。性价比不是低价,是“花小钱办大事”,ColourPop算明白了这个道理。

垂直一体化:自有工厂是加速器还是双刃剑

ColourPop把“垂直一体化”玩到了极致。所有产品都在加州的自有工厂生产,从原料采购到包装设计,再到物流发货,全链路自己控制。这让它能快速响应市场:2024年3月, TikTok上“干净女孩妆”突然爆火,ColourPop只用4天就推出了“Clean Girl”系列,3天内销售额破百万。但自有工厂也是把双刃剑——产能有限, 2023年双11期间,主要原因是订单量激增,部分产品发货延迟,导致用户投诉率上升了15%。

约翰后来在采访里说:“我们正在扩建工厂,但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品控会出问题。”相比SHEIN靠全球代工实现“7天上新”, ColourPop的“5天速度”更依赖本地化生产,这在全球化扩张中,可能会成为短板。

SHEIN的阴影:ColourPop的“速度焦虑”

提到快时尚,绕不开SHEIN。这个服装界的“上新魔王”能做到“一天700款”,ColourPop的“每周20款”在它面前显得有些“慢”。但美妆和服装不同,服装可以靠“抄爆款”,美妆却要考虑肤质、色号、平安性。2024年, SHEIN推出了自有美妆品牌SHEIN Beauty,主打“1美元眼影盘”,直接和ColourPop打价格战。

ColourPop没硬拼低价, 而是推出“高端线”——“Gwen Stefani联名系列”,单价拉到50美元,上线即售罄。这说明ColourPop很清醒:它学不会SHEIN的“极致供应链”,但可以学“差异化竞争”。不过 2024年第二季度,SHEIN Beauty的社媒曝光量超过了ColourPop30%,这让尼尔森兄妹不得不加快脚步——他们在筹备“AI设计系统”,希望通过大数据预测下一季流行色,把上新速度压缩到3天。

本土化陷阱:ColourPop的全球化扩张难题

ColourPop在美国成功了 但走出北美,就遇到了麻烦。2023年进入欧洲市场时 它直接照搬美国的“高性价比+社媒营销”策略,后来啊法国用户吐槽“色号太深”,德国用户觉得“包装太花哨”。数据显示,欧洲市场的用户留存率只有美国的60%,复购率低至20%。后来ColourPop调整策略:针对亚洲市场推出“白皮专属色号”, 在欧洲改用“极简包装”,这才慢慢回暖。2024年,它把目标对准了东南亚,但TikTok在东南亚的算法和欧美不同,网红合作成本也高出3倍。尼尔森劳拉在一次行业峰会上说:“全球化不是把产品翻译成不同语言,是要理解不同文化里的‘美’是什么。”ColourPop的扩张之路,比想象中更难。

ColourPop的故事, 其实是美妆行业的一个缩影:当传统大牌还小品牌也能靠“速度”和“精准”,撬动大市场。只是 速度越快,越要小心脚下的坑——品控、本土化、用户信任,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让之前的努力白费。ColourPop的未来还在路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