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u和Shein的5美元包邮比亚马逊便宜吗
开年暴击:5美元包邮的“便宜神话”还能撑多久?
跨境电商圈的开年第一场寒流,来得比想象中更猛。一位做服饰批发的商家在朋友圈吐槽:“刚过完年, 还没来得及上新,就发现手里的货可能要砸手里了——美国那边关税突然加征30%,利润直接被砍掉一半。”他口中的“便宜神话”,正指的是Temu和Shein靠着5美元包邮策略在美国市场掀起的低价风暴。当消费者还在为9.9美元的连衣裙欢呼时政策变动的风已经吹到了平台的裤脚边。Temu和Shein的低价,真的比亚马逊便宜多少?这场价格游戏,还能玩多久?
政策“急刹车”:800美元免税取消,谁在裸泳?
2月1日 特朗普签署的那道行政令,像一把突然砍下的铡刀,直接切掉了跨境电商们最赖以生存的“800美元免税”护身符。按之前的规则, 美国消费者从海外购买800美元以下的商品,可以免关税;2月4日政策生效后这道门槛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小额包裹不再享受“最低限度”豁免。消息传来的那天 不少跨境商家的手机被物流商的消息轰炸:“紧急通知,美国线路税费调整为预收30%保证金。”

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的数据显示, 过去10年,靠800美元免税政策进入美国的小额包裹从每年1.39亿件暴增到13.6亿件,增幅超600%。这中间, 最大的受益者就是Temu和Shein——它们靠着“低价+海量包裹”的策略,把美国市场变成了自己的“狩猎场”。现在政策突然收紧,相当于给高速运转的机器猛踩了一脚刹车。美国邮政服务甚至短暂暂停接收中国包裹, 虽然半日后恢复,但信号已经很明显:监管层对“中国低价货”的容忍度,正在急速下降。
关税“大棒”落下:Temu和Shein的价格优势还剩多少?
中信证券的研报给这场变局算了一笔账:以Temu上一季度热销的40美元客单价包裹为例, 不考虑成本传导,关税变动对终端定价的压力高达26%。这意味着,此前Temu和亚马逊同款商品40%的价格差,可能会直接缩窄到27%。换句话说 消费者打开App时那些标着“5美元包邮”的商品,可能很快就要变成“6.5美元包邮”甚至更高。
物流商的反应更直接。2月4日深夜,云途物流推送了新收费标准:预收30%关税保证金,多退少补。他们举了个例子——一条女士梭织长裤, 基础税率28.6%,301条款加征7.5%,0204加征10%,总税率46.1%。这意味着商家每卖一条裤子,光税费就要占售价近一半。燕文物流更狠,纺织品直接预收35%税费。这些数字砸下来那些靠“5美元包邮”走量的商家,利润空间直接被压缩成薄薄一层纸。
5美元包邮的真相:低价背后藏着多少“暗雷”?
很多消费者觉得, Temu和Shein的便宜就像天上掉馅饼——9.9美元的T恤、19.9美元的连衣裙,比商场专柜便宜了不知道多少倍。但很少有人问:这些商品真的能赚钱吗?平台愿意贴钱卖,到底是图什么?拆开来看,“5美元包邮”的魔法,其实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成本转嫁游戏”。
全托管模式:平台“扛雷”,商家“躺平”?
Temu和Shein能玩低价,核心在于“全托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商家只需要把货送到国内仓库,剩下的定价、销售、物流、售后全平台包办。听起来很美好?商家确实不用操心运营, 但代价是定价权被彻底剥夺——平台说卖多少就卖多少,商家只能拿到固定出厂价,剩下的利润空间,全靠平台“施舍”。有服饰商家私下算过账:一件成本15美元的连衣裙, 平台给的价格可能只有12美元,“贴钱卖是为了冲量,冲到一定程度再找其他品类补利润,但风险全在平台那边”。
平台愿意“扛雷”,是为了快速占领市场。ShipMatrix的数据显示, 2023年底,Temu和Shein在美国平均每天要发运约100万个包裹,Temu的平均订单价值29美元,Shein39美元。海量低价订单带来的流量和数据,才是它们真正的目标——先让用户“上瘾”,再慢慢赚钱。
供应链魔法:真的只是“算法”和“效率”吗?
Temu和Shein总把“供应链效率”挂在嘴边,说自己的便宜是靠“快速反应的供应链”和“智能算法”实现的。这话对,但只对了一半。它们的真实逻辑是:用超低客单价吸引海量订单, 再通过超大规模采购压低供应商价格,再说说用极致压缩的物流成本把价格砸下去。一位快时尚供应商透露:“给Shein供货, 订单量要求极高,单款至少要备10万件以上,但价格压得比国内批发还低,我们只能靠走量赚点辛苦钱。”说白了就是用规模效应换低价,用供应商的利润空间换平台的市场份额。
物流模式的生死局:国际小包vs海外仓,谁能笑到再说说?
政策变局下跨境电商的物流模式突然成了生死线。过去, 国际小包是主流——成本低、门槛低,适合小商家试水;但现在国际小包的关税成本从0飙升至30%以上,海外仓成了更“平安”的选择。但问题是海外仓真救得了所有人吗?
国际小包:从“0关税”到“30%税费”, 小商家的“生死线”
国际小包的“黄金时代”,因为800美元免税政策取消彻底结束。过去, 走T86简化流程,小包几乎不用交税,商家只需承担基础运费;现在必须走正式报关,不仅要缴纳20%-35%的关税,还要面临更严格的审查——扣货、罚款成了家常便饭。一位3C类目商家说:“上个月发往美国的1000个耳机, 被海关扣了300个,理由是‘申报价值不符’,折腾了一个月才放出来光仓储费就赔了2万。”
更要命的是 国际小包的物流时效本就慢,现在加上清关延迟,消费者收到货可能要等一个月以上。体验差了复购自然就降了。对那些没有资本囤货的小商家国际小包这条路,已经越来越难走。
海外仓:Plan B还是“烧钱游戏”?
相比国际小包的“生死时速”, 海外仓确实更稳妥——提前把货囤到美国仓库,走正规报关,关税成本仅增加3%-4%,物流时效也从30天缩到3天。但“稳妥”的背后是巨大的资金压力。一位家居用品商家算了一笔账:在美国东海岸租一个500平米的海外仓, 每月租金就要1.2万美元,加上头程运费、仓储管理费,备货100万元的产品,光物流和仓储成本就要占20%。“中小商家哪有这么多钱?备货少了不够卖,备货多了怕压货,简直是在走钢丝。”
Temu和Shein明摆着看到了这一点。2023年, Temu就在美国东西海岸各建了一个海外仓;2024年又推出半托管模式,鼓励商家提前备货到海外仓。Shein更激进,去年黑五前直接开放欧美仓,免费协助卖家管理库存。但问题是 海外仓的建设需要时间,供应链的整合需要磨合,对中小商家等平台“救”不如自己“跑”——要么涨价,要么换赛道。
亚马逊的“反击”:低价赛道, 老牌巨头并非无牌可打
当Temu和Shein在低价泥潭里越陷越深时亚马逊其实一直在悄悄“磨刀”。很多人觉得亚马逊“贵”“慢”,但这家老牌电商的反击,比想象中更狠。
Haul平台:20美元以下的“ Temu杀手”?
去年黑五前夕, 亚马逊悄悄上线了一个叫Haul的低价电商平台,主打20美元以下的商品,允许第三方卖家直接从中国向美国消费者发货。模式几乎照搬Temu——全托管、 低价、海量SKU,但背靠亚马逊的物流和品牌信任,Haul的起点比Temu高太多。一位跨境卖家透露:“Haul的审核比Temu严格, 但流量扶持更大,我上架的10美元手机壳,第一天就有500单,比Temu同期高3倍。”
更重要的是亚马逊的“低价”不是“赔钱赚吆喝”。它有全球最成熟的物流网络、最庞大的Prime会员体系、最强大的品牌认知度。消费者愿意为“亚马逊自营”多付一点钱,主要原因是知道“物流快、售后好”。这是Temu和Shein短期内很难复制的护城河。
价格战之外:消费者真的只认“便宜”吗?
过去一年, Temu和Shein的下载量一度碾压亚马逊,但仔细看用户评价,“便宜”和“慢”“差”总是成对出现。“下单10天了还没发货”“衣服起球严重, 退货要自己承担运费”……这些抱怨背后是消费者对“极致低价”的反思。亚马逊Prime会员的续费率高达90%,为什么?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愿意为“确定性”付费——我知道3天能收到货,坏了能免费退,这比省5块钱更重要。
Temu和Shein当然也在升级。去年底, Temu向美国本地卖家开放,试图引入有品质保证的品牌商品;Shein则加大了在欧美市场的品牌营销,请明星代言、办时装秀。但问题是当它们试图摆脱“低价标签”时亚马逊的“性价比”优势又凸显了——价格不贵多少,体验好太多。
商家的两难:涨价“自杀”还是换赛道“重生”?
政策变局下 跨境电商商家突然被推到了十字路口:涨价,可能失去好不容易积累的流量;不涨价,利润直接被关税吃掉。更残酷的是不同体量的商家,选择的余地完全不同。
悲观派:“刷掉很多跨境小商家”, 海外仓门槛太高
“会刷掉很多跨境小商家”,这是行业里最普遍的悲观论调。事实确实如此——没有资本囤货、没有供应链议价能力的小商家,在关税重压下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空间。一位做饰品批发的商家说:“我以前发国际小包, 100个订单利润800美元;现在关税一加,100个订单利润200美元还不够运费,只能不做了。”据不完全统计, 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跨境电商中小商家注销量同比上升了40%,多数是做国际小包的“夫妻店”。
乐观派:“涨价就行”,但价格优势还能守多久?
当然也有商家选择“硬刚”。“涨价就行,大不了少赚点。”一位3C类目商家说他的产品从19.9美元涨到24.9美元,订单量只下降了10%,利润反而增加了。但这种策略能走多远?当Temu和Shein的价格优势从“便宜50%”缩窄到“便宜20%”, 当亚马逊的Haul开始用差不多的价格卖更好的货,消费者还会无脑选“最便宜”的吗?
未来谁主沉浮:Temu、Shein还是亚马逊?
这场跨境电商的价格战,已经从“拼低价”进入了“拼综合实力”的阶段。Temu和Shein的优势是供应链效率和低价惯性, 但政策风险和成本压力正在不断侵蚀它们的护城河;亚马逊的优势是物流、品牌和用户信任,但低价市场的反应速度又慢了半拍。未来 谁能笑到再说说可能不取决于谁的价格更低,而取决于谁能平衡好“价格”“效率”“体验”这三者的关系。
对商家 逃避政策风险最好的方式,或许不是跟着平台“赌”,而是找到自己的差异化赛道——做有品质的细分产品,或者深耕海外本地市场。毕竟当“便宜”不再是唯一武器时那些真正懂用户、有供应链实力的玩家,才能在风浪中站稳脚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