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小包征税政策实施后,三巨头政策调整
400万到500万, 这串数字像根针,扎在不少跨境卖家的神经上
越南财政部甩出来的数据每天在后台刷新:400万至500万个小额订单,从中国涌向越南,2024年这些包裹总额高达27.7万亿越南盾。可偏偏这些订单里的绝大多数,价值都压在100万越南盾以下享受着免税的“特权”。直到去年那纸新政砸下来——2025年2月18日起, 低于100万越南盾的跨境包裹,不再免征进口税和增值税。消息传开, 做低价小商品的卖家群里炸了锅,有人连夜改价,有人盯着后台数据发呆,更多人开始琢磨:这条突然变窄的道,到底该怎么走?
免税的“好日子”到头了VAT像块压秤的石头
越南工商联合会早就看不惯这种“免税漏洞”。他们在评估报告里直白地说:对100万越南盾以下的商品免税不合适,得全面征税。理由很简单?每天几百万个包裹免税,国家税收哗哗流走。更麻烦的是海关系统跟不上人工申报慢、容易出错,上百万件包裹堵在关口,清关效率低得像蜗牛爬。政策这把刀磨了又磨, 终于在2025年初落下——8%或10%的增值税,不管包裹大小,只要是跨境进口,都得掏。不过财政部后来又放风, 说在海关管理法令草案里可能对200万越南盾以下的商品免税,个人一年还能享受9600万越南盾的免税额度。这摇摆的态度,让卖家心里更没底了:到底是真松口,还是缓兵之计?

三巨头各出招, Shopee自动调价,Lazada甩手不管,TikTok等商家自己动手
政策落地前,平台先动了起来。Shopee越南站动作最快, 2025年2月13日就宣布:所有需越南海关清关的进口商品,前台价格自动含税。买家看到多少钱,就得付多少钱,平台直接从卖家收入里扣10%的VAT垫付。说白了卖家不用改价,平台帮你包了省了麻烦。Lazada的思路却不一样, 同一天也更新规则,但明确说“不参与价格调整”,卖家得自己在2月13日前把商品售价改好,把税算进去。
至于TikTok Shop, 更干脆:平台不自动调价,商家得在2025年2月15日前,自己把越南站点的跨境商品售价调整到位。这三家操作差异挺大, Shopee像“保姆”,Lazada像“甩手掌柜”,TikTok Shop则是“教练”,看着商家自己上场。平台各有各的算盘, Shopee可能怕卖家调价乱套影响用户体验,Lazada和TikTok Shop或许觉得商家该自己扛政策风险。
涨价?压价?低价卖家的生死局
“涨一分钱,订单可能少一半”,这是做低价小商品卖家的共识。越南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得像弹簧,稍微涨一点,转头就找更便宜的替代品。有人算过账:一件成本5万越南盾的饰品, 以前卖10万,免税;现在要交10%的VAT,成本变成5.5万,若想保持利润,售价得提到11万。可同行呢?有人硬扛着不涨价, 靠薄利多销抢订单;有人干脆压缩供应链成本,比如找更便宜的货,或者把运费分摊到单价里。
但低价商品本就利润薄,供应链能压的空间有限。去年有个做手机壳的卖家,涨完价第二天订单量从每天300单掉到180单,同行趁势降价,把他挤得够呛。可要是压价呢?成本摆在那,越压越亏,再说说可能连本金都赔进去。这就像走钢丝,左边是涨价丢市场,右边是压价亏利润,怎么选都不讨好。
本土化履约:看上去很美, 门槛却高得吓人
既然跨境税负重,不少卖家开始盯上“本土化履约”——在越南注册本土公司,租仓库,本地发货。好处很明显:不用交跨境税,物流时效快,消费者也信任本土店。可问题来了注册本土公司得一堆资质文件,什么税号、经营许可证,对跨境卖家来说像天书。更别说仓库租金, 世邦魏理仕的数据显示,2024年越南南部仓库租金年涨5.3%,北部涨2.1%,到年底平均要4.7美元/平方米/月。
本土化不是不行,但得有钱有人有资源,小卖家想一步登天很容易栽跟头。
在胡志明市租个500平方米的仓, 一年下来光租金就得1.4亿越南盾,这对小卖家来说不是小数目。还有团队,本地员工工资、管理成本,加起来比跨境发货高不少。不过也有成功的例子, 2024年第三季度,有个服装卖家开始在河内租本土仓,把从中国直发的爆款改成本地发货,物流时效从7天缩到2天转化率直接提升了15%。
海外仓:避税的“偏方”,还是库存的“雷区”?
“海外仓+本地配送”成了不少卖家的救命稻草。把货提前备到越南境内的海外仓,清关变成“境内流转”,按道理讲能避掉跨境税。2024年不少3C卖家这么干,物流时效从跨境的7-10天缩到2-3天拒收率也降了5%。可海外仓也有坑——库存压力大。备货多了卖不动,资金压着;备货少了断货,错过销量高峰。有个做家居电器的卖家, 2024年Q2贪多备了10万台小风扇,后来啊越南市场突然流行起另一种款式,再说说库存积压,亏了2亿越南盾。还有海外仓的管理费、仓储费,算下来也不便宜。更麻烦的是政策风险,万一越南以后对海外仓商品也征税,这些提前备的货可能就成了“烫手山芋”。海外仓像把双刃剑,用好了是利器,用不好就是给自己挖坑。
售后“隐形税”:被忽略的“二次成本”
清关过了就没事?卖家可能高兴得太早。平台政策里藏着个“坑”:如果包裹在越南海关清关后退货、 配送失败,主要原因是已经进口到越南,卖家还得乖乖交VAT。去年有个做美妆的卖家,遇到30个包裹清关后客户拒收,再说说光VAT就赔了500万越南盾。更气人的是 有些物流商不负责任,清关时信息填错,导致包裹扣留,卖家不仅要交税,还得额外付仓储费和罚款。这时候选“DDP”服务就靠谱了物流商帮你代缴关税、包清关,哪怕出了问题,也不用卖家额外掏钱。虽然DDP运费贵点,但能降低拒收风险,对低价商品这笔钱花得值。
政策摇摆不定, 卖家得学会“两条腿走路”
越南财政部那边,一会儿说100万以下征税,一会儿又传200万以下免税,个人还能享9600万免税额度。这种不确定性,让卖家不敢轻易“All in”本土化。其实最聪明的做法是“两条腿走路”:跨境订单继续做, 但优化成本,比如找更便宜的物流,或者和供应商谈压价;一边小规模试点本土仓,测测市场反应。Metro的数据显示, 2024年越南人在Shopee、Lazada、TikTok Shop这五大平台日均花了873.6亿越南盾,市场这么大,完全放弃跨境太可惜。政策的风向永远在变,但卖家的船舵得握在自己手里——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跨境和本土并行,才能稳得住。
政策的风浪里 能站稳的从来不是等风的人,是会掌舵的人
越南小包征税这把火,烧得卖家坐立不安,但也逼着大家跳出舒适区。涨价、本土化、海外仓,没有完美的答案,只有适合自己船的帆。有人被风浪打翻,也有人借风起航。关键看能不能看清脚下的路,别被政策牵着鼻子走,而是主动找自己的路。毕竟市场的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但潮水总会再来提前备好船的人,才能抓住下一波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