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植护纸巾如何在东南亚一年销量破亿

从价格战到蓝海:一个纸巾品牌的“出海突围术”

生活用纸在国内市场早就卷成了红海, 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渠道费用高到离谱。很多品牌要么靠堆营销硬撑,要么在下沉市场里抢再说说一口饭。但福建福州的植护纸巾,却悄悄在撕开另一个口子——东南亚。2022年启动出海, 2023年线上全渠道年营收就突破2亿元,Lazada平台一年卖出超1亿片,马来西亚站点长期霸榜Top1。这成绩背后不是靠烧钱投流,而是另一套完全不同的生存逻辑。

国内“隐形冠军”的底牌

植护在国内算不上网红品牌, 没请过顶流代言,也没上过热搜。但在拼多多、淘特这些社交电商平台,它却是典型的“闷声发大财”型选手。创立2017年, 一开始就死磕供应链,8大生产基地、100多条生产线,年产能40万吨,硬是把纸巾的成本压到了极致。拼多多店里每月销售额稳定在300万以上,一款婴儿学步训练裤卖了35万件,靠的就是高频复购的走量逻辑。这种“薄利多销”的打法,在国内下沉市场被验证过无数次却成了出海的隐形优势。

国货纸巾在东南亚逆袭,一年卖出上亿片,植护是怎么做到的?
国货纸巾在东南亚逆袭,一年卖出上亿片,植护是怎么做到的?

为什么是东南亚?机会藏在“消费习惯”里

东南亚纸巾市场,就像十年前的中国——人均消费量低,但增长快。Statista数据显示, 2022年市场规模69.2亿美元,2027年预计冲到9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5.4%。更关键的是这里还没形成绝对头部品牌,本土企业小而散,进口依赖度高。印尼、 越南、泰国这些国家,年轻人多,互联网渗透率飙得快,TikTok月活超2.4亿,线上购物习惯已经成型。对植护这简直是量身定制的“新战场”。

和国内下沉市场像极了的三件事

植护运营团队发现, 东南亚市场和国内下沉市场有三个致命相似点:消费者价格敏感,对品牌没太多忠诚度,渠道碎片化。马来西亚的小卖店、 菲律宾的夜市、泰国的便利店,和国内县城的夫妻老婆店没什么区别,老板更愿意推性价比高的产品。这恰好是植护的强项——在国内拼杀出来的“低价不低质”经验,直接能复用。不用教育市场,用户天然就懂“好用不贵”的逻辑。

渠道选择:不追最火的, 追最对的

很多品牌出海喜欢All in热门平台,但植护选了更“稳”的Lazada作为第一站。理由很简单:在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Lazada是本地电商龙头,物流履约能力强,用户心智成熟。2022年刚上线时 没急着投流,先花三个月把店铺基础打好——优化详情页本地化语言,把“柔软亲肤”翻译成当地更习惯的“像云朵一样触感”,调整主图尺寸适配东南亚手机屏幕。这种笨功夫,反而让店铺开张三个月就冲进了类目前十。

多渠道不是撒网, 是“精准渗透”

Lazada站稳脚跟后植护没停下。2023年同步开Shopee新加坡站、越南站,TikTok Shop泰国、菲律宾店,甚至做了独立站。每个渠道打法不同:Lazada侧重大促冲销量, Shopee主打性价比套餐,TikTok Shop玩内容种草。比如在菲律宾, TikTok上找本地素人拍“家庭装纸巾能用多久”的挑战视频,真实感拉满,评论区直接转化下单。这种“平台特性+本地内容”的组合拳,让每个渠道都成了销量增长点。

产品不是“复制粘贴”, 是“重新生长”

东南亚的湿热气候,让纸巾变成“易碎品”。很多中国品牌直接把国内产品搬过去,后来啊消费者反馈“受潮发硬”“用起来像砂纸”。植护没犯这错,专门针对出口做了调整:包装加厚铝膜,密封条改成易撕设计,纸张克数微增但保持柔软。马来西亚用户喜欢大包装,越南人偏爱小规格,泰国人注重包装颜值。这些细节调整,让产品成了“本地定制款”,复购率比直接出口高30%。

从“能用”到“想用”:藏在细节里的复购钩子

纸巾是低频刚需,怎么让用户反复买?植护发现,东南亚消费者特别在意“使用体验”。于是TikTok账号上全是“暴力测试”视频:用纸巾擦油污后看残留程度, 浸水后拉扯不断裂,甚至对比本地品牌和国产品牌的吸水速度。这些视频没脚本,全是员工随手拍,真实感反而让用户信服。马来西亚站有个用户评论:“第一次用完没扔包装,主要原因是觉得太漂亮了下次还要买同款。”这种“非功能需求”的满足,成了复购的隐藏密码。

供应链是“底牌”,不是“口号”

40万吨年产能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东南亚一个小型造纸厂的总产量。植护能把纸巾价格压到比本土品牌低20%,还能保证品质,靠的就是这手“供应链王牌”。国内生产基地的柔性生产线,接到东南亚订单后能快速切换规格,48小时内完成生产,海运21天直达港口。这种“快速响应+低成本”的组合,让植护在价格战中有了绝对底气——不用亏本卖,照样比对手便宜。

数据不会说谎:Lazada马来站的“逆袭现场”

2023年Lazada大促, 植护马来西亚店单日卖出120万片纸巾,刷新类目纪录。背后是三个关键动作:提前一个月预热, 用“买10包送1包”锁定老客;直播时找本地主播现场演示“擦桌子不破”,转化率比普通直播高2倍;大促后立刻发“感谢老客户”的优惠券,复购率提升15%。这些操作没花一分钱投流,全靠运营细节打磨。现在店铺评分4.9,1.8万条评价里“性价比高”“家人喜欢”成了高频词。

出海不是“赌一把”, 是“打持久战”

很多国货出海总想着“快速打爆”,靠一场直播或一个爆款视频一炮而红。但生活用纸不一样,它不是情绪消费品,用户不会主要原因是一个网红推荐就囤半年的货。植护的海外负责人说:“我们没追求三个月回本,而是准备花两年时间让东南亚家庭记住‘植护’这个牌子。”这种“慢心态”反而成了优势——不追短期流量,专注长期用户沉淀,后来啊一年就实现了盈利。

社交电商的“反套路”玩法

TikTok上做营销, 很多品牌喜欢找百万粉大V,但植护偏要找“小体量创作者”。泰国一个5万粉的宝妈博主,拍“给孩子擦嘴不红脸”的视频,播放量80万,带来2000多单。印尼一个2万粉的美食博主,用植护纸巾擦盘子,评论区直接问“链接在哪”。这些小博主粉丝粘性高,报价只有大V的十分之一,转化率却更高。植护把这种“小而美”的KOC合作做成系列, 内容沉淀下来后TikTok搜索“植护纸巾”的用户量翻了三倍。

边界市场的真相:机会藏在“被忽略的地方”

国内市场卷不动时 很多品牌把出海当成“退路”,但植护的案例证明:海外不是“新大陆”,而是另一个需要深耕的战场。东南亚消费者不傻,他们能分辨出谁是真心做好产品,谁是来捞快钱的。植护没靠“中国品牌”的标签背书,而是靠“本地化+高性价比+细节体验”慢慢啃下了市场。这或许给所有想出海的品牌提了个醒:与其在国内卷价格, 不如去那些还没被完全开发的市场,用“笨办法”做出真东西。

慢一点, 反而走得更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