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低价商城最近有大更新吗?
关税风暴下的电商变局
特朗普政府持续加码的关税政策,正成为悬在亚马逊卖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连日来 这波激进关税让整个跨境电商行业笼罩在成本激增的阴霾里卖家们一边盯着物流成本蹭蹭涨,一边琢磨着怎么把压力转嫁给消费者——转嫁多了又怕被亚马逊“敲打”,这日子过得跟走钢丝似的。就在大家焦头烂额时 亚马逊Haul低价商城的动作倒是没停,从4月到现在悄悄憋了好几招“大更新”,搞得跨境圈里议论纷纷:“这Haul到底想干嘛?是要把Temu的饭碗端了?”
亚马逊Haul商城的“四连招”升级
说实话,Haul这波操作挺让人意外的。作为亚马逊今年专攻低价市场的“秘密武器”, 它从6月被曝出来到现在一直没正式露面反倒是后台动作不断。4月以来这个低价板块迎来了至少四项重大调整,招招都踩在行业痛点上。

最扎眼的是Haul彻底打破了移动端的限制。4月初,亚马逊全球销售副总裁Dharmesh Mehta在LinkedIn上悄悄官宣:Haul商城正式登陆桌面端。这意味着啥?以前只能在手机刷的便宜货,现在能在家用电脑慢慢挑了。对消费者 比价时不用老缩着脖子划手机;对卖家而言,PC端的客单价通常更高,这波流量红利可不能错过。有第三方数据显示,Haul在PC端上线后家居类目访客平均停留时长直接拉长了47%,这可不是小数字。
更绝的是产品矩阵的调整。Haul没死守“20美元以下”的单一低价标签, 反而玩起了“高低搭配”——一边是低到1美元的日用百货、小配件,另一边直接引进折扣80%的品牌商品。比如某运动品牌在Haul上卖19.9美元的T恤, 官网原价要99美元,这种“大牌骨折价”直接把价格敏感型和品牌忠诚型消费者一网打尽。某家居卖家透露, 他上线的折扣收纳盒在Haul上线首周就卖了3000多个,转化率比普通Listing高了23%,这谁顶得住啊?
招商门槛也松了。早先Haul是“邀请制”,只有被亚马逊盯上的大卖家才能进,现在彻底放开——品类经理都能推荐卖家了。有个做3C配件的中小卖家上周刚通过Haul招商, 他私下说:“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填个表,审核快的话3天就能上架,比等Temu的‘海选’强多了。”这种开放姿态,明显是想把中小卖家也拉进低价战局。
再说说是物流这张王牌。Temu和SHEIN靠直邮打天下清关慢、配送久是老毛病。但Haul背靠亚马逊遍布全美的仓储网络,商品直接本地存储,配送时效从原来的2-4周压缩到1-2周。更关键的是 T86免税政策5月2日就要彻底终止,Temu和SHEIN不得不调价应对,Haul却能靠着本土物流稳住低价,这波“降维打击”打得够狠。
卖家踩过的“价格红线”与平台松绑
说回关税这事儿,卖家们真是左右为难。不涨价吧,物流成本、关税成本全压自己身上,利润薄得像纸;涨价吧,亚马逊的“价格管控”立马找上门。最近就有不少卖家栽在这上面——某年销5000万到1亿美元的家居品牌CEO说 他们4月给主力SKU平均提价20%,后来啊第二天商品页面的“Buy Now”按钮直接消失了。
这可不是小事。没了“Buy Now”按钮,消费者得先点进商品页,再找其他购买入口,转化率直接腰斩。更让人憋屈的是亚马逊也没说清楚到底涨多少算违规,只能卖家自己瞎试。有卖家试了涨15%, 按钮还在;涨18%,没了;涨16%,又回来了——这种“玄学”式管控,搞得大家人心惶惶。
但转机出现在本周一。上述家居品牌CEO说 他们涨了20%的商品,“Buy Now”按钮突然全恢复了亚马逊连个通知都没发。业内猜测,可能是平台意识到关税压力下一刀切禁用Buy Box会逼走太多卖家。有意思的是 这次恢复不是针对所有卖家——那些涨得离谱的按钮依然没回来看来亚马逊还是留了道“平安阀”。
这事儿其实暴露了亚马逊的“价格双标”。它的算法逻辑根本不是看绝对价格,而是算你涨了多少、破坏了平台竞争力。就算你涨价后比其他平台还便宜,只要涨幅超了阈值,照样被“处罚”。这种机制短期能保护消费者,长期却把卖家逼得不敢涨价,利润空间越挤越小。
Temu和SHEIN的“屋漏偏逢连夜雨”
反观Temu和SHEIN,这波关税风暴里真是难上加难。T86免税政策一终止, 它们靠直邮模式的优势荡然无存,成本压力直接传导到消费者身上——最近不少买家发现,Temu上的9.9美元耳环涨到了12.99美元,SHEIN的29美元裙子变成了35美元。调价后 流量明显下滑,某跨境服务商的数据显示,Temu4月美国站流量环比下降了18%,订单量少了22%。
更麻烦的是物流时效。没了免税政策,清关时间从原来的3-5天延长到10-15天再加上国际运输,消费者等得花儿都谢了。有买家在社交媒体吐槽:“上周在Temu买的裙子, 等了20天还没到,早知道去亚马逊Haul买了那边3天就到。”这种体验差距,对Temu和SHEIN的“低价心智”是致命打击。
亚马逊明摆着看到了这个机会。Haul的本土物流+低价策略,正好戳中了Temu和SHEIN的痛点。某跨境电商分析师说:“以前大家觉得亚马逊‘高高在上’, 价格没优势,现在Haul把大牌折扣+本地配送打包,Temu和SHEIN的‘低价神话’真可能被打破。”
低价战局,谁会是再说说的赢家?
这场由关税点燃的低价战争,其实早就超越了“价格战”本身。亚马逊的Haul商城看似是在跟Temu抢市场, 实则是想用“低价+信任”的组合拳重构电商格局——它有现成的物流、成熟的售后体系,再配上低价商品,消费者图便宜的一边也不用担心质量问题。
但对卖家挑战才刚开始。Haul的招商门槛是低了但竞争也激烈了——20美元以下的商品,拼的就是供应链和成本控制。中小卖家如果没有价格优势,进去也是当“炮灰”。再说一个, 亚马逊的价格管控像个“不定时炸弹”,今天可能恢复Buy Box,明天又可能主要原因是某个政策调整重新收紧,卖家得时刻绷紧神经。
至于Temu和SHEIN,也不是没翻盘的机会。它们的优势在于供应链深度和用户运营, 如果能在关税压力下优化物流成本,或者找到新的免税渠道,说不定能稳住阵脚。但眼下看来 亚马逊的Haul确实占尽了天时——关税冲击、竞品遇阻、平台发力,这波“低价王炸”打得相当漂亮。
说到底,跨境电商的冬天还没过去,但总有人在冬天里种下种子。亚马逊的Haul能不能真的“比Temu还便宜”, 卖家能不能在价格管控和成本压力中找到平衡,这些答案或许要等到几个月后才能见分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场低价战局里没有谁是绝对的赢家,消费者才是那个到头来拿到实惠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