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emu美区全托管7月底重启,中国卖家是否应该继续坚持在平台上销售

Temu美区全托管重启背后的政策变局

6月12日那天Temu的卖家群突然炸了锅。有人晒出后台截图,全托管链接像被施了魔法一样重新出现在美国站首页,推荐位里七八成都是全托管商品。可到了第二天清晨,这些商品又集体“隐身”。这场上架下架的“闪击战”,让不少卖家熬夜盯着手机——这到底是bug,还是全托管要全面回归的信号灯?三天后Temu官方给出答案:美区全托管业务7月底全面恢复,一边半托管和本地仓业务同步推进。消息落地,有人松了口气,有人却攥紧了拳头:这波操作,到底是救命的稻草,还是更深的泥潭?

这场重启的核心驱动力藏在美国关税政策的“变脸”里。5月2日美国突然取消“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关税豁免”,直接把Temu的低价根基抽走。当时就有卖家算过一笔账:一件10美元的玩具, 关税成本从0涨到12美元,终端售价不得不提价30%,后来啊美国站订单量“哗啦啦”往下掉,某深圳玩具卖家单日订单从5000单暴跌到2000单。

Temu美区全托管7月底全面重启,中国卖家还要坚持吗?
Temu美区全托管7月底全面重启,中国卖家还要坚持吗?

可没过一个月,风向又变了。6月初,白宫新行政令把800美元以下包裹的从价关税从120%砍到54%,还暂停了固定关税上调计划。关税成本直接打了对折,跨境直邮的低价优势又回来了。这波政策“过山车”, 让Temu不得不重新把全托管推上前线——毕竟美国市场贡献了它近三成的流量,丢了这块阵地,全球版图都得晃三晃。

从“全托管暂停”到“三维战略”的转身

回看3月到6月的过渡期,Temu的日子并不好过。全托管暂停后它被迫转向半托管,卖家得自己搞定关税和清关,成本压力全压在供应链上。广州某3C卖家张婷记得, 那时候她发一批耳机到美国,头程物流加关税成本比全托管时期高了35%,只能把售价从15美元提到19美元,后来啊转化率直接腰斩。“以前在美国站发个链接,三天能出1000单,现在一周都卖不完。”她说。Sensor Tower的数据更扎心:5月Temu美区日活用户比3月暴跌58%,从5800万掉到4100万。贝恩公司的报告也显示,关税政策调整后Temu的用户增长和销售额双双“跳水”。

但Temu没坐以待毙。它悄悄在德国、波兰布局了半托管本地仓,仓库自己租、自己运营,跟全托管的前置仓模式完全不同。这种“本地仓直发”模式让物流时效从15天缩到3天虽然成本高,但胜在体验好。有卖家试过用本地仓发货的商品,转化率比跨境直邮高了20%。到了6月, Temu的“全托管+半托管+本地仓”三维战略逐渐清晰:全托管打低价,半托管控成本,本地仓拼体验。这次美区全托管重启, 本质上是把三维战略的“低价拼图”重新补上——毕竟美国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比欧洲、拉美市场高得多。

卖家困境:重启是曙光还是新坑?

全托管要回归的消息传开,卖家的反应分成两派。一派觉得“终于熬到头了”,深圳家居卖家李明就是其中之一。他的餐具类产品去年靠全托管在美国月销2万单, 3月全托管暂停后订单掉到5000单,他咬牙转做半托管,后来啊主要原因是清关问题被扣了三批货,损失近20万元。“现在全托管回来了我终于不用再跟海关斗智斗勇了。”他翻着后台恢复的链接,眼里有光。另一派却忧心忡忡,杭州服装卖家王丽娜就直言:“政策反复这么多次谁敢保证下次不会再变?”她还记得5月关税刚涨时Temu紧急要求卖家提价,后来啊大量差评涌来店铺评分从4.8跌到3.5。“这次恢复全托管,平台会不会又突然变卦?成本压力再说说还是得我们扛。”

两派争论的背后是Temu模式本身的“双刃剑”效应。全托管的“简单”也藏着风险。去年11月, Temu突然调整全托管佣金比例,从5%涨到8%,赵刚的利润直接缩水了15%,更别说时不时爆出的“平台随意下架链接”“结算周期延长”问题。“把命脉交给平台,就像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总怕它突然摔了。”

中小卖家的“生死时速”与成熟卖家的“风险对冲”

不同规模的卖家,对Temu重启的态度天差地别。中小卖家大多在“赌”——赌政策稳定,赌流量红利。东莞某饰品卖家林小慧去年刚入局Temu, 全托管暂停后她试过做半托管,后来啊主要原因是不熟悉美国关税政策,被罚了2万元。“现在全托管重启,我决定all in,反正没得选,要么死磕,要么回家。”她的逻辑很简单:中小卖家没资金建海外仓, 也没精力搞独立站,Temu就算有风险,也是目前最容易触达美国市场的渠道。她已经开始优化供应链,把生产周期从15天压缩到7天就等7月底全托管全面开放后“冲一波”。

成熟卖家却更谨慎,他们早就开始“对冲风险”。上海某家居品牌负责人陈哲去年就做了两手准备:全托管链接占60%,剩下的40%做半托管+本地仓。全托管暂停后半托管和本地仓的订单反而撑起了销售额,5月还实现了15%的转化率提升。“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Temu的政策像天气,我们得提前带伞。”他说。更聪明的卖家已经开始布局“去Temu化”。广州某3C大厂今年把30%的产能分给亚马逊FBA和独立站,虽然利润率比Temu低,但稳定性高得多。“Temu是锦上添花,不是救命稻草,不能把所有希望都押在上面。”

不同卖家如何抓住重启红利?

不管卖家的态度是乐观还是悲观,7月底的全托管重启已成定局。对想坚持的卖家关键是怎么在“变”中找到“不变”的机会。选品肯定是第一关。Temu美区用户对低价的敏感度没变, 但疫情后他们对“性价比”的定义升级了——不仅要便宜,还要质量过得去,最好有点设计感。深圳某宠物用品卖家周敏去年靠9美元的自动喂食器爆单, 她发现美国消费者更愿意为“省时省力”买单:“以前卖普通食盆,10美元卖不动,加了定时功能后15美元反而成了爆款。”建议卖家多关注美国消费趋势,比如家居小型化、户外便携化,这些品类在全托管模式下更容易出圈。

供应链优化是另一条命脉。全托管重启后物流成本会下降,但对供货时效的要求会更高。佛山某家具厂老板刘强去年吃过亏,主要原因是工厂产能不足,全托管订单经常延迟发货,被平台罚款了5万元。“现在我们上了ERP系统, 把生产流程拆解成10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时限,订单响应速度比以前快了30%。”他说。对中小卖家柔性供应链更关键——小批量、多批次生产,既能测试市场反应,又能避免库存积压。深圳某服装工厂今年推出了“50件起订”模式, 帮中小卖家试水Temu全托管,后来啊首月就有5个链接卖爆,库存周转率提升了40%。

合规:躲不过的“生死线”

不管做全托管还是半托管,合规都是卖家绕不开的坎。去年Temu美区下架了大量“侵权”和“不符标准”的商品, 某深圳玩具卖家主要原因是卖了一款带磁力的小玩具,被美国消费者投诉违反儿童平安标准,不仅商品被召回,店铺还被关了7天。“别想着钻空子,Temu现在对审核严得很,特别是儿童用品、电子电器类。”深圳某合规服务商吴磊说他们公司最近接到的咨询量比去年翻了三倍,卖家都在忙着做认证。“7月全托管恢复后平台肯定会加大抽检力度,现在不准备,到时候吃亏的还是自己。”

税务合规也得重视。去年关税政策调整后不少卖家主要原因是没及时申报关税,被美国海关扣货,损失惨重。杭州某跨境电商财务顾问张婷建议:“哪怕做全托管, 也得了解基本的税务规则,比如哪些产品需要交关税,税率多少,万一平台政策再变,自己心里有数。”她见过有卖家主要原因是把“礼品”和“商品”搞混,被追缴了10万美元税款。“别把平台当靠山,自己的风险意识得跟上。”

在不确定性中找确定性

Temu美区全托管重启, 像给跨境电商市场扔了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对卖家这到底是机会还是陷阱,没有标准答案。中小卖家或许可以赌一把政策红利, 但得记住“不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成熟卖家早已在对冲风险,把Temu当作生态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政策会变,市场会变,但消费者对“好产品”的需求永远不会变。与其纠结要不要坚持, 不如把精力放在打磨供应链、优化选品、做好合规上——毕竟风来了有准备的船才能扬帆远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