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彩虹经济在TikTok上引爆,日销量两千单的爆款商品

6月社交平台被彩虹刷屏, TikTok上的爆款密码到底是什么

最近打开TikTok,大概率会被满屏的彩虹色淹没。从滤镜特效到商品封面从达人穿搭到家居摆件,彩虹元素像病毒式扩散,成为这个夏天最醒目的视觉符号。更让人意外的是 这些看似“小众”的彩虹商品,正在创造惊人的销量——一款平平无奇的彩虹钥匙扣,单日订单量直接冲破2000单,销售额在24小时内暴涨2.64万美元;一款印有彩虹标语的车贴,主要原因是一个“faguette”文字梗,播放量突破200万,带动相关产品断货补货。

有人惊呼这是“彩虹经济的胜利”,也有人质疑这只是6月 pride month 的昙花一现。但数据不会说谎:#PrideMonth 话题播放量已冲到455亿次 相关商品搜索量环比增长340%,跨境卖家的后台订单里彩虹类产品占比从5月的12%飙升至6月的28%。

彩虹经济引爆TikTok,已有商品日销两千单
彩虹经济引爆TikTok,已有商品日销两千单

为什么是彩虹?为什么是TikTok?

很多人把彩虹经济的爆发归功于 pride month 的节日效应,但这只是表象。深挖下去会发现,这其实是流量算法、用户情绪和消费文化的一次精准碰撞。TikTok的推荐机制从来不是冷冰冰的代码,而是跟着用户情绪走的“情绪雷达”。当LGBTQ群体的表达需求在6月集中爆发, 算法会立刻捕捉到这种“情绪热度”,把相关内容推送给更广泛的人群——不只是性少数群体,还包括支持多元文化的Z世代、喜欢新鲜感的年轻消费者,甚至是对“彩虹”这个符号感到好奇的路人。

更关键的是LGBTQ群体早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众”。他们拥有极强的社交黏性和消费引领力,常常能带动周围的人形成“泛支持性消费”圈层。就像你身边有个喜欢汉服的朋友, 你可能不会自己穿汉服,但会愿意送她一件汉服当礼物;同样,当你的TikTok关注列表里有频繁分享彩虹内容的博主,你刷到彩虹商品时也不会觉得陌生,甚至会顺手点进店铺看看。这种“圈层扩散”效应,让彩虹经济的受众基数远超想象。

从“卖货”到“卖故事”:那个日销2000单的钥匙扣凭什么

说到彩虹爆款,不得不提“Little Ouchies”这个品牌。它的产品很简单——一个巴掌大的彩虹色小钥匙扣,表面有细密的凸起,像迷你泡沫轴。放在普通电商平台,这种“没功能、没设计”的小物件大概率无人问津。但在TikTok上,它却成了“焦虑克星”,单日销量干到2000+。

秘密藏在品牌创始人的一条视频里。他没有讲产品多好用,而是带着镜头走上街头,随机问路人:“你有没有过焦虑到咬指甲、抓头发的时候?”一个女孩说考试前会撕手皮, 一个男生说加班时会不自觉揪头发,还有个大叔说退休后总担心给孩子添麻烦……听完后创始人递给他们这个彩虹钥匙扣:“试试揉它,触感能帮你把情绪‘按’下去。”这条视频没有夸张的剪辑, 没有煽情的BGM,只有真实的对话和朴素的场景,却让230万人停下划动手指,评论区炸出“我也是”“我要买一个给有强迫症的朋友”。

这其实就是TikTok电商的核心逻辑:用户买的不是商品,是“被理解的感觉”。Little Ouchies的钥匙扣本身不值钱,但它承载了“你的情绪有人懂”的共鸣。就像之前爆火的Labubu玩偶, 靠的不是多可爱,而是“孤独时陪我”的人设;同样,这个彩虹钥匙扣卖的不是“缓解焦虑”,而是“你不是一个人在硬扛”。这种情绪价值,比任何功能描述都更能打动人。

大牌都在抢的“彩虹流量”,中小卖家怎么分一杯羹?

看到彩虹经济的火热,不少中小卖家坐不住了:要不要跟风上彩虹产品?会不会投入了没流量?其实不用急着all in,更没必要去拼设计拼价格。大牌有大牌的玩法,小卖家有小卖家的优势。你看, Levi’s能花大价钱做LGBTQ限定系列,是主要原因是有品牌积淀和营销预算;但中小卖家完全可以用“轻量级”策略,靠真实故事和精准圈层撬动流量。

比如做家居用品的卖家, 可以不用把整个产品改成彩虹色,而是推出“彩虹收纳盒”——专门放口红、耳塞这些小物件,镂空设计方便拿取,再配一句“你的小情绪,值得被温柔收纳”的文案。这种“基础款+彩虹元素+情绪文案”的组合,成本低,但戳中痛点。还有做服装的, 不用从头到脚做彩虹卫衣,可以设计个彩虹袖套、彩虹袜子,搭配“骄傲不需要理由,哪怕只是一点点颜色”的脚本,让达人拍“日常穿搭隐藏彩蛋”的内容,比硬推新品更自然。

更重要的是中小卖家可以学“身份共创”。就像跨性别网红Nikita Dragun创立的美妆品牌Dragun Beauty, 24小时售罄不是靠广告,而是靠她“我也是跨性别者”的真实身份带来的信任感。你不需要是LGBTQ群体, 但可以找这个群体的达人合作——比如让有ADHD的博主拍“揉钥匙扣时注意力变集中了”,让焦虑症患者拍“握着彩虹色东西时心跳慢了”。这些真实体验,比任何“专业测评”都更有说服力。

警惕“彩虹泡沫”:别让营销毁了真正的包容

彩虹经济火了难免有人想“蹭热度”。有卖家把普通手机壳贴个彩虹贴纸就敢叫“骄傲月限定”, 有品牌发个彩虹海报就宣称“支持多元”,后来啊被网友扒出从未为LGBTQ群体捐过一分钱,产品生产过程中还存在歧视性条款。这种“公司洗彩虹”的行为,不仅赚不到钱,还会砸了口碑。

真正的彩虹经济,从来不是“用彩虹色赚钱”,而是“主要原因是包容而赚钱”。就像Carmen Liu Lingerie, 创始人发现跨性别女性买内衣总不合身,专门做适配不同过渡期身材的内衣,上市即售罄,不是主要原因是“彩虹色”,而是主要原因是“解决了真问题”。还有做无糖饮料的卖家, 推出彩虹包装,强调“每种口味都值得被喜欢”,对应LGBTQ群体的“被看见需求”,这种营销才叫“走心”。

记住现真诚才是必杀技。

过了6月,彩虹经济就凉了?别天真

很多人觉得彩虹经济就是6月的“限定狂欢”,过完 pride month 就该降温了。但看看数据:苹果的彩虹表带每年6月推, 全年都卖得不错;Levi’s的彩虹系列年年上新,复购率一直稳居前列。这说明什么?说明彩虹早就不是“节日符号”,而是成了“日常态度”。

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Z世代,买东西越来越看“理念”。他们愿意为环保买单,为公益买单,为“相信自己”买单。彩虹色背后代表的“多元、包容、不妥协”,恰好击中了他们的价值观。就像有人说的:“我不是LGBTQ,但我喜欢彩虹,主要原因是它告诉我‘不一样也没关系’。”这种价值观认同,会让彩虹商品跳出“6月限定”的圈,成为全年都有需求的“情绪刚需”。

而且,彩虹经济的玩法也在进化。从单纯的“彩虹色”,到“彩虹+功能”“彩虹+故事”“彩虹+社交属性”,产品的维度越来越丰富。比如最近流行的彩虹手账本, 内页印着“允许一切发生”的句子,年轻人买回去不仅记东西,还发晒“我的彩虹治愈时刻”,这种“使用+分享”的双重属性,让产品的生命周期拉长了。

给卖家的再说说一句话:别追彩虹, 追“人”

做彩虹经济,别总盯着“彩虹”这个颜色,盯着“pride month”这个节点。你要盯着的是“人”——那些需要情绪出口的人,那些渴望被看见的人,那些支持“不一样也值得”的人。你的产品可以是彩虹色的, 也可以是其他颜色,只要你能切中他们的情绪,讲好他们的故事,就能在TikTok上炸。

就像那个卖钥匙扣的创始人, 他没刻意追彩虹热点,而是追上了“焦虑人群”的需求;就像Nikita Dragun,她没想着“靠跨性别身份赚钱”,而是想着“我们这个群体需要什么样的美妆”。当你把“人”放在第一位,“彩虹”自然会跟着来。

所以别再问“彩虹经济能不能做”了问自己“我能不能懂那些需要彩虹的人”。毕竟能连接情绪的,从来不是颜色,是人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