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充电宝销量第一,比安克还多的是哪款产品
亚马逊充电宝销量榜首的秘密:INIU如何超越行业巨头
移动电源市场一直被贴上“技术壁垒高”“品牌集中度强”的标签, 提到这个领域,大多数人第一反应会是Anker——这家深耕3C配件十余年的老牌劲旅,凭借技术积累和渠道优势几乎成了便携充电的代名词。但打开亚马逊美国站Portable Power Banks类目的实时榜单,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长期盘踞榜首:INIU那个。更让人意外的是它的单月销量峰值一度突破15万件,直接将行业龙头甩在身后。这家2016年才成立的中国品牌,究竟靠什么在巨头林立的赛道中杀出重围?
从0到1:一款充电盘如何成为亚马逊常青款
INIU的崛起并非偶然。2017年12月9日 它INIU的“A new one on us”口号直接击穿了用户的信任痛点。

产品本身也藏着小心思。10,000mAh容量是当时市场“黄金容量”, 既能满足手机1-2次充电需求,又不会因体积过大影响便携性;厚度控制在1.5cm以内,比同期产品薄30%;接口采用主流的USB-A+USB-C组合,兼容性拉满。这些细节堆叠起来让用户觉得“花小钱办大事”,复购率和推荐率自然水涨船高。截至2025年7月, 这款产品积累的超8万条评价里“用了三年依然如新”“性价比之王”的评论占比高达62%,成为亚马逊上罕见的“长青爆款”。
两种增长逻辑:Anker的技术壁垒与INIU的规模效应
如果说INIU的路径可以概括为“精准切入+渠道渗透”,那么Anker展现的则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增长思路。作为3C配件领域的代表性品牌,Anker自2011年成立以来就一直强调技术研发和品牌价值的积累。它的业务已经不局限于充电类产品, 而是延伸至音频、智能影像和智能家居等多个板块:通过Soundcore布局蓝牙耳机和音箱,通过Nebula切入便携投影仪,通过Eufy深耕智能家居设备,逐步形成一个覆盖多场景的消费电子生态。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用户粘性强。数据显示,Anker的客单价是INIU的2.3倍,复购率达到34%,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8%。但它也有明显的短板:研发投入占比高达12%,产品迭代周期长,对高端市场依赖度高。当消费电子行业进入“平替时代”, 越来越多用户开始为“够用就好”买单时Anker的高端路线反而成了增长的掣肘。2023年, 其充电宝产品线在美国市占率从28%下滑至19%,而同期INIU的市占率从8%飙升至23%。
多渠道并行:从亚马逊依赖到品牌独立
亚马逊确实是INIU的“起家之地”,但品牌从未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独立站方面INIU的运营思路同样值得关注。据第三方流量数据显示,其自建站月均访问量已达到20万,其中超过78%来自自然流量。自然关键词搜索贡献了45.22%的流量, 直接访问占比则达到33.05%,这说明INIU在用户心智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品牌认知,不再完全依赖于广告投放驱动。也就是说独立站不仅是销售转化的补充渠道,更成为其品牌形象展示与长期用户运营的阵地。
线下渠道的布局同样务实。在沃尔玛, INIU延续“高性价比便携充电设备”的产品定位,10,000mAh超薄移动电源售价约17.99美元,搭载15W快充功能,结合沃尔玛的“次日达”物流,成为页面上最突出的Best Seller。在Best Buy,它则主打“入门级快充解决方案”,通过捆绑销售提升客单价。这种“线上打价格战, 线下做场景体验”的策略,让INIU在2024年实现了全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152%,其中非亚马逊渠道占比从12%提升至31%。
产品矩阵的延伸:从单一爆品到生态闭环
有了第一款爆品之后 INIU的策略并没有急于全面铺开,而是持续沿着“集中资源打造爆品”的逻辑延伸。2020年以后 它开始 产品线,推出更大容量的20,000mAh、27,000mAh系列,以及支持45W、65W快充的型号,逐渐覆盖到笔记本电脑用户等更广泛的使用场景。这时候, INIU还在产品外观和功能设计上做了一些尝试,比方说数显电量显示、磁吸无线充电等,让产品不再只是“便宜耐用”,而是逐步兼顾了设计感和使用体验。
更聪明的是INIU通过周边配件构建“生态协同”。它推出的100W快充数据线和15W无线充电器, 价格多落在7.99美元起的“走量型”区间,既强化了充电宝作为核心单品的带动作用,又通过周边提高了整体客单价和复购率。数据显示, 购买INIU充电宝的用户中,有28%会一边选购其数据线或充电器,这种“爆款+周边”的组合拳,让品牌在2024年的ARPU值提升了43%。
用户心智的占领:从“性价比”到“可靠伙伴”
品牌宣传上,INIU也善于突出差异化优势。比方说其亚马逊品牌旗舰页首页, 就直接展示了“Amazon’s No.1 Best Seller Portable Charging Brand”的字样,强调其在充电宝细分品类的销量领先地位。这种“销量冠军”的标签, 比单纯喊“性价比高”更有说服力,尤其在美国市场,用户对“销量=口碑”的认知度极高。
INIU的品牌名本身就藏着故事。它取自“I Need You”,寓意“随身可靠的伙伴”。与Anker那样多线扩张的大厂不同, INIU从一开始就聚焦在移动电源赛道,尝试在“低价无保障”和“高价溢价”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专注让它能更敏锐地捕捉用户痛点:比如针对“充电宝没电”的焦虑, 推出数显电量功能;针对“多设备充电”的需求,增加多口输出;针对“便携性”的吐槽,压缩机身厚度。这些细节上的打磨, 让INIU在2024年的用户满意度调查中,以4.7星的评分超越了Anker的4.5星。
行业启示:出海没有标准答案, 只有路径匹配
从历史趋势来看,INIU的10,000mAh便携充电宝在2023年的前半段,单月销量多在2-3万件的区间徘徊。在2023年底以后进入快速上升通道,2024年底甚至突破单月15万件的峰值。到2025年,销量趋于稳定,维持在8-9万件的区间,月销售额稳定在135万-165万美元。这说明INIU已经从“快速增长期”进入了相对成熟期,爆发力稍减,但整体地位已稳固。
这背后折射出一个行业真相:消费电子市场从来不是“一超多强”的格局, 而是多层次、多价位并存的生态。有人愿意为Anker的技术溢价买单,有人追求INIU的性价比,还有人看重其他小众品牌的设计感。对于出海从业者 INIU与Anker的对比更像是一面镜子:同样是亚马逊起家,但一个选择在单一赛道做到极致,一个选择 品类构建壁垒。它们的差异提醒我们, 出海并不存在标准答案,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读懂用户需求,并结合自身资源去匹配最合适的增长路径。
未来挑战:规模增长与品牌升级的双重考验
INIU的“爆款模式”虽然高效,但也面临隐忧。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线的风险在2024年已经显现:当10,000mAh充电宝增速放缓时 品牌不得不紧急推出22.5W快充新品和100W氮化镓充电器,试图寻找下一个增长点。这时候, 因为Anker、Baseus等品牌加大性价比市场的投入,INIU的价格优势正在被稀释,2025年Q1其亚马逊产品的平均售价同比下降了8%。
更关键的是品牌升级的难题。当用户心智中“INIU=高性价比”的标签根深蒂固,如何向中高端市场渗透?Anker通过多品牌矩阵实现了品类升级,但INIU目前仍缺乏类似的“第二增长曲线”。未来 它可能需要在技术创新上投入更多——比如探索GaN快充、无线充电等前沿技术,或者通过联名合作提升品牌调性,才能避免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潭。
移动电源市场的竞争远未结束。INIU用五年时间证明,即使是红海赛道,只要找准用户痛点、匹配自身优势,依然能杀出一条血路。它的故事或许能给更多出海企业带来启发:真正的增长不是盲目复制巨头的路径, 而是在差异化的赛道上,做最懂用户的那个玩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