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这家超级大卖场真的要突然停业了吗

从年销5亿到一夜崩盘:这家玩具大卖场的停业不是孤例

最近跨境圈炸锅了 一家年销5亿的超级大卖场突然传要停业,员工被拒之门外仓库大门紧锁,连合作千家的零售商都懵了——这到底是真的撑不住了还是另有隐情?事情要从加拿大说起,一家叫Everest Toys的玩具经销商,玩了33年的老牌子,说倒就倒。法庭文件白纸黑字写着:欠银行2500万美金,贷款违约,整个董事会辞职,银行直接申请破产管理。谁能想到,一个代理乐高、美泰、孩之宝的北美玩具标杆企业,再说说落得群龙无首的下场。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事儿不是个案。就在同一个月,深圳一家做了14年的玩具厂——丰达玩具,突然宣布结业,所有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厦门一家跨境电商公司,更是主要原因是主力链接被亚马逊下架,直接关停公司。跨境圈里"大卖停业"四个字,从有时候爆料的新闻,变成了高频出现的词。有人说是经营不善,有人归咎大环境,但细扒下来每一起停业背后都藏着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真相。

突然停业!又一超级大卖熬不住了
突然停业!又一超级大卖熬不住了

2500万债务压垮33年老店:银行断贷背后的真相

Everest Toys的停业,是从2023年露端倪的。那会儿,这家公司陆续挂牌出售多伦多工业园的800平米办公楼,还有3处仓储设施。母公司Putman Investments旗下 加拿大玩具反斗城在裁员,HMV也申请了破产保护——看似是集团整体遇冷,实则是Everest自身已经撑不住了。银行在8月的事实陈述里写得明白:"公司群龙无首,不再能够与银行进行有意义的合作,实现互利互惠。"说白了就是没人能拍板还钱,银行只能放弃。

可33年的老牌企业,怎么说倒就倒?翻看它的巅峰期, 2019年营收5.3亿美元,业务覆盖全美50州、加拿大、墨西哥,代理超2000个SKU,物流选品一把好手。这样的底子,怎么会欠下2500万美金?关键节点在2025年4月——美国对中国玩具加征145%关税。Everest虽然是加拿大企业,但供应链大半在中国,这关税一加,成本直接飙上天。更糟的是美加双边关税波动,像把悬在头上的剑,今天加明天减,利润薄得跟纸似的,扛几个回合就碎了。

不止玩具业:跨境电商的"停业潮"正在蔓延

Everest的倒下 像块石头砸进跨境圈,激起的涟漪远不止玩具业。厦门那家跨境电商公司,死因不明,但吃瓜群众心里门儿清——测评、刷单这些灰色操作,能玩多久?亚马逊封号潮从大卖下沉到中小卖家,多少公司靠一个爆款链接活着,链接一没,直接归零。还有那个被拖欠428万货款的货代,扛不住破产解散,背后是某头部跨境大卖的长期赖账。跨境圈里"扛不住"三个字,成了2025年的高频词。

深圳丰达玩具的结业,更戳中了制造业的痛点。这家公司从2011年做到2025年,14年兢兢业业做住宿玩具产销一体,说结业就结业。业内人士透露, 订单被电商平台截流是主因——亚马逊、Temu这些平台直接连工厂,分销商没活路,制造商利润被压到极限。再加上消费降级,62%的千禧父母现在刷TikTok、逛Temu买"白牌玩具",谁还认品牌?忠诚度瓦解,厂家只能打价格战,再说说把自己打死了。

亚马逊封号潮下的多米诺骨牌:一个链接下架, 整个公司清零

厦门跨境电商公司的关停,把亚马逊封号潮的杀伤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家公司的主力利润链接被下架,直接决定关停——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链接可能撑起整个公司的营收,一个违规操作就能让十几年努力归零。跨境圈里这种"鸡蛋放一个篮子"的操作太常见了毕竟爆款带来的流量和利润,太诱人。可亚马逊的规则像天气,说变就变,测评、侵权、刷单,哪一样踩了雷,都可能被"一锅端"。

更可怕的是封号的连锁反应。资金被冻结, 库存积压,供应商催款,员工遣散费……一家深圳的中小卖家透露,2025年他们公司3个账号被封,直接损失800多万,现在还在找讼师申诉,但希望渺茫。亚马逊封号已经不是"杀鸡儆猴",而是"无差别打击",大卖扛不住中小卖家更扛不住。有人说这是"合规代价", 可现实是很多卖家连规则具体啥都不清楚,就被封了——平台的话语权太大,卖家只能赌运气。

14年玩具厂突然结业:深圳制造在贸易摩擦中的挣扎

丰达玩具的结业,是深圳制造在贸易摩擦下的一个缩影。这家公司做的是住宿玩具,看似小众,其实出口量不小。但2025年,美国145%关税一上来订单直接砍掉一大半。客户说:"要么涨价,要么不要。"涨价没市场,不要没收入,两头堵。更麻烦的是原材料成本涨了20%,工人工资也得涨,利润空间被挤压得只剩渣。

丰达的老板不是没想过转型,做内贸?国内玩具市场早已红海,拼价格拼不过白牌,拼品牌拼不过大牌。做D2C?没流量没团队,投广告钱都打了水漂。再说说实在撑不住只能宣布结业。14年的厂子,说散就散,工人拿不到遣散费的都有。深圳制造业的困境, 在丰达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订单外流、成本高企、转型无门,贸易摩擦只是压垮骆驼的再说说一根稻草,前面早堆了千斤重担。

三座大山压顶:超级大卖场停业背后的致命因素

Everest、 丰达、厦门跨境电商,停业原因各不相同,但细扒下来都逃不开三座大山:关税、封号、消费趋势。关税是直接的成本暴击, 145%不是小数目,供应链一断,利润直接变亏损;封号是悬在头上的剑,合规成本越来越高,灰色操作空间越来越小;消费趋势是根本性的变化,平台截流、白牌崛起,传统分销模式被颠覆。这三座山,一座比一座沉,能扛住的都是少数。

有人说大卖场停业是主要原因是自己经营不善,扩张太快,现金流管理差。这话没错,但不够全面。Everest要是没遇上关税暴涨, 或许还能撑一撑;厦门公司要是没碰封号,或许还能找新链接;丰达要是没遇上订单外流,或许还能咬牙转型。可现实是大环境太差,个体的努力有时候显得微不足道。跨境圈里"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现在天时不济,地利不在人和也难。

145%关税:供应链成本暴涨下的生死局

美国对中国玩具加征145%关税,这数字看着就让人头皮发麻。举个例子, 一个成本10美元的玩具,关税一加,变成24.5美元,运费、仓储、利润再一加,终端售价至少得40美元。可消费者愿意花40美元买一个玩具吗?愿意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去Temu上找9.9美元的替代品。关税再说说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没人买单,就只能压给供应链——制造商降价、分销商让利,再说说大家一起死。

Everest的悲剧就在这儿。作为加拿大企业,按道理讲能避开美国对中国关税,但美加双边协定下部分产品还是受影响。加上原材料从中国进口,人工在加拿大,成本本来就高,关税一加,彻底没活路。跨境供应链就像一条链,一环断了整条链都崩。关税不是针对某一个企业,而是针对整个行业,能熬过去的,都是运气好+底子厚的。

封号潮未平:测评、刷单的灰色游戏还能玩多久?

亚马逊封号潮,让跨境圈集体"祛魅"。以前靠刷单、测评快速起量的日子,一去不复返。2025年亚马逊的审核越来越严,AI检测、买家账户追溯,想钻空子太难了。厦门那家关停的公司,据说就是测评出了问题,链接被下架后没有备选方案,只能倒闭。这反映出很多卖家的通病:过度依赖单一渠道,忽视合规,把平台规则当儿戏。

更讽刺的是有些大卖一边被起诉侵权,一边还在疯狂刷单。比如那个被索赔1.36亿的亚马逊热卖品,背后就是测评泛滥导致的暴雷。跨境圈里"赚快钱"的心态太普遍了没人愿意踏踏实实做品牌、做产品,都想着短期变现。可亚马逊的算法越来越聪明,用户的眼睛越来越亮,靠忽悠起家的,迟早会被反噬。

消费降级与平台截流:分销商的"中间商之死"

消费降级下 62%的千禧父母现在优先考虑性价比,品牌忠诚度?早就不存在了。TikTok、Temu这些平台,用算法推荐低价白牌玩具,直接绕过传统分销商。Everest代理的乐高、 美泰,固然有品牌溢价,但一个乐高小颗粒积木要上百块,家长更愿意花19.9块在Temu上买一盒类似的。消费习惯变了 分销商的价值就被削弱——以前靠信息差赚钱,现在平台直接把信息给到消费者,中间商自然被淘汰。

平台截流更是釜底抽薪。亚马逊、Temu不仅卖货,还找工厂定制产品,用自营品牌和第三方卖家抢市场。分销商帮品牌卖货,后来啊平台自己下场当对手,这生意还怎么做?丰达玩具的订单, 很多原本是通过分销商进入北美市场,现在平台直接对接工厂,丰达的订单被截走,产能过剩,只能倒闭。传统"批发-分销"模式,在电商冲击下已经走到尽头。

连锁反应:停业潮如何搅动整个产业链

超级大卖场的停业, 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搅动整个产业链。Everest停业后 合作超千家的零售网络一夜崩盘,超市、玩具店面临断货风险,特别是圣诞季前,找不到替代供应商的商家,损失惨重。有卖家透露:"Everest占我们库存40%, 现在只能紧急找其他分销商,但成本高了不少,利润直接砍半。"供应链中断的代价,再说说还是转嫁到消费者和中小商家头上。

货代破产潮是另一个连锁反应。那个被拖欠428万货款的货代,扛不住宣布破产,背后是一堆等着拿钱的供应商、司机、仓库工人。跨境物流环环相扣,一个环节断了整个链条都受影响。更糟的是货代不敢再给大卖放账,只能现结现付,这导致很多现金流紧张的卖家,更难周转。跨境圈里"信任"正在崩塌,大赖小赖,再说说没人敢合作,整个行业效率降低。

千家零售商断货危机:圣诞季前找不到替代供应商

Everest停业最直接的影响,是零售商的断货危机。作为北美玩具分销标杆, Everest的合作零售商遍布美国50州、加拿大、墨西哥,上千家门店依赖它的供货。2025年下半年是玩具销售旺季,特别是圣诞季,断货意味着直接丢掉销售额。一位加拿大玩具店老板抱怨:"我们的圣诞订单30%是Everest供货的, 现在联系不上人,其他分销商要么没货,要么加价50%,这生意还怎么做?"

更麻烦的是玩具行业有备货周期,从下单到上架,至少要3个月。现在旺季前夕突然断货,零售商就算找到新供应商,也赶不上圣诞销售。这意味着Everest停业,不仅让自身损失惨重,还连累了一大批下游商家。跨境供应链的脆弱性,在这一刻暴露无遗——一个核心分销商出问题,整个网络都会瘫痪。

货代破产潮:428万货款压垮的"再说说一根稻草"

货代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寒冬"。2025年初,一家知名货代主要原因是被某头部跨境大卖长期拖欠428万货款,宣布破产解散。这事儿不是个案, 跨境圈里货代被拖欠货款的太常见了很多货代为了留住大客户,宁愿放账,后来啊钱收不回来资金链断裂。这家货代的老板后来透露:"我们催了半年,对方一直拖着,再说说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只能破产。"

货代破产后连锁反应来了。供应商拿不到钱,停止合作;司机收不到运费,罢工;仓库没钱付租金,关门。跨境物流陷入混乱,很多卖家的货物积压在港口,运费暴涨。更糟糕的是货代行业开始"惜贷",不再给卖家放账,只能现结。这对现金流紧张的卖家 无疑是雪上加霜——没钱付运费,货物发不出去,链接断货,排名下滑,再说说只能倒闭。

未来已来:传统分销模式正在被颠覆

Everest、 丰达、厦门跨境电商的停业,不是偶然而是行业变革的必然。传统"批发-分销"模式在电商冲击下已经越来越难生存。未来三年, 北美玩具分销市场将迎来三大趋势:头部品牌加速自建直销渠道,区域性分销商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精准选品与库存优化,ESG标准将成为合作新门槛。活下来的,必然是适应这些变化的玩家。

跨境电商的冬天来了吗?或许,但冬天过后春天会更清晰。那些依赖灰色操作、 忽视合规、不思转型的企业,会被淘汰;而那些踏实做产品、拥抱数字化、重视品牌和用户体验的卖家,会迎来新的机遇。超级大卖场的停业潮,既是一场危机,也是一次洗牌——弱者出局,强者更强。

D2C+小b混合模式:中小卖家的破局之路

面对平台截流和消费降级,中小卖家正在探索"D2C+ 小b"的混合模式。深圳一家做智能家居的卖家, 2024年开始转型,在TikTok上做D2C直播,一边给北美本地小超市供货,后来啊销量提升30%。他们发现,D2C能掌握用户数据,提高利润;小b分销能渗透本地市场,降低物流成本。这种模式既绕开了平台的高佣金,又抓住了消费升级中的个性化需求。

更关键的是混合模式让卖家不再依赖单一渠道。以前亚马逊封号, 可能直接导致公司倒闭;现在有了D2C和小b,即使亚马逊链接出问题,还有其他渠道能支撑现金流。跨境圈里"不要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的老话,正在被重新重视——渠道多元化,才是抗风险的关键。

数字化工具成救命稻草:精准选品与库存优化是关键

区域性分销商正在用数字化工具求生。加拿大多伦多一家中小玩具分销商, 2025年引入了AI选品系统,通过分析TikTok、亚马逊的搜索趋势和用户评论,爆款,库存周转率提升40%。他们还用区块链技术追踪供应链,确保产品合规,避免因侵权被封号。数字化不是选择题, 而是生存题——传统分销商靠经验选品,早就跟不上市场变化了;只有靠数据说话,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

库存优化更是重中之重。Everest停业前,库存积压严重,很多玩具卖不出去,占用大量资金。而一家采用数字化库存管理的分销商, 通过实时监控销售数据和库存水位,将库存周转天数从60天压缩到30天资金利用率翻倍。跨境供应链中,库存就是现金,库存周转快,才能在动荡的市场中灵活应对。

ESG门槛抬高:绿色供应链成合作"隐形通行证"

ESG正在成为跨境合作的新门槛。2025年,北美一家大型零售商要求所有合作分销商提供碳足迹报告,使用可回收包装,否则取消合作。这逼得很多分销商开始改过供应链:选择绿色物流、减少塑料使用、确保工厂劳工权益。表面上看, 增加了成本;其实吧,这是进入高端市场的入场券——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为环保产品买单,ESG合规的卖家,反而能获得溢价空间。

深圳丰达玩具如果能早一点重视ESG,或许不会这么快倒下。他们生产的住宿玩具,很多用了塑料材质,不符合欧美环保标准,导致订单流失。而一家转型做环保玩具的同行,主要原因是使用可降解材料,拿到了欧罗巴联盟环保认证,订单量反而增长了50%。跨境圈的竞争,已经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ESG不是负担,而是新的增长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