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深圳品牌年营收4.2亿,仅靠骑行装备就征服70余国

从骑行痛点到全球爆品:一个深圳品牌的“偏科”逆袭

骑行这事儿,谁还没经历过狼狈?一手扶车把一手掏手机, 铃声响了只能靠边停;天擦黑了还得腾出手按车灯,一不留神就骑进阴影里;更别提摔一跤没人知道的恐慌——这些细碎的麻烦,堆成了每个骑行爱好者的日常。

但2014年的深圳,有个叫郑建明的骑行迷觉得:这麻烦不能忍。他在新西兰留学时天天骑车, 接

深圳品牌出海赚翻了年营收达4.2亿!靠骑行装备拿下70余国市场!
深圳品牌出海赚翻了年营收达4.2亿!靠骑行装备拿下70余国市场!

谁能想到,这个“偏科”的骑行装备品牌,后来硬是杀出条血路。2023年,年营收干到4.2亿,产品卖到70多个国家,连亚马逊都找上门直采。它叫LIVALL,一个靠“死磕”骑行痛点,在全球智能运动设备市场硬刚巨头的深圳玩家。

不是所有头盔都叫智能:LIVALL的技术“偏执”

2015年,LIVALL推出首款智能骑行头盔BH100。当时市面上头盔要么是纯塑料壳, 要么加个LED灯算“智能”,郑建明偏要搞点不一样的:把蓝牙通话、摔倒报警、SOS求救全塞进去。

这操作,绝了。骑行时按头盔就能接

但技术“偏执”不是瞎折腾。郑建明团队摔了上百次头盔:传感器太灵, 颠簸就误报;电池太重,戴久了脖子疼;蓝牙断连,骑半路通话中断——改!传感器调灵敏度,电池换轻量化材料,蓝牙模块反复测试稳定性。2018年,这“偏执”换来ISPO Award年度最佳产品大奖,中国品牌第一次拿这个奖。

后来他们没停。滑雪头盔加体温监测, 摩托车头盔加降噪通话,自行车助力器让普通车变电动车——每款产品都盯着骑行场景里的“痒点”挠。2024年第三季度,智能头盔在亚马逊北美骑行类目销量同比飙涨230%,数据比啥都硬。

社媒不是流量黑洞:TikTok和YouTube的双线玩法

有人说社媒营销是烧钱黑洞,LIVALL偏要玩出花样。他们没铺天打广告,而是找对的人,说对的话。

TikTok:达人合作+场景化“种草”

TikTok上,LIVALL爱找骑行圈小达人。粉丝23万的@ivanosio, 拍了个PikaBoost自行车助力器视频:镜头里他蹲在车库拆包装,拧螺丝,装电机,再说说骑上车一踩,普通车“嗖”地冲出去,配文“这改装,老贵了?”视频火了12万播放,评论区炸了:“哪里买?”“价格多少?”“能装山地车吗?”

还有个秘鲁用户问:“在秘鲁哪里能买到?”LIVALL团队看到后赶紧联系当地经销商补货。这种“即看即买”的场景化内容,比硬广管用100倍。2024年,TikTok带来的独立站流量占比35%,转化率比普通广告高2.8倍。

YouTube:专业评测+信任背书

YouTube上,LIVALL找科技博主“较真”。7万粉丝的gizmochina, 花40分钟拆解PikaBoost:从电池续航讲到电机扭矩,从安装难度说到爬坡效果。再说说他骑着改装车过陡坡,镜头拍电机嗡嗡响,他喘着气说:“这是我见过最给力的电动套件,没有之一。”

这条视频48万播放,1.3万点赞。评论区里通勤党说“天天骑车上班,这个能救命”,骑行爱好者问“能装公路车吗?”专业评测带来的信任感,让客单价直接拉高20%。2023年,YouTube合作带来的复购率,比普通渠道高15%。

线下不是成本是体验:Halfords和旗舰店的“笨办法”

做跨境电商的, 总爱说“线上搞定一切”,LIVALL偏要“倒着来”。他们在线下砸了真金白银:进驻英国Halfords,开西班牙旗舰店,甚至在国内搞骑行体验馆。

为啥?头盔这种东西,不摸着试试心里没底。在Halfords门店,用户能戴BH100感受重量,按按钮测试通话,模拟摔倒看报警反应。有个英国大妈试戴后说:“这头盔能救命,我儿子骑车必须戴。”后来她真下单买了两顶,给儿子和自己。

西班牙旗舰店更“狠”, 直接把骑行场景搬进店里:模拟雨天测试防滑,夜间体验灯光亮度,还有专人教安装助力器。2024年,这家旗舰店复购率28%,比线上高10%。线下不是成本,是信任的“压舱石”——LIVALL用笨办法证明:做品牌,得让用户摸得着、看得见。

4.2亿营收背后:跨境电商的“非典型”增长逻辑

2023年, LIVALL年营收4.2亿,其中海外占比超80%。这数字背后藏着套“非典型”增长逻辑:不追风口,不凑热闹,就盯着骑行这一亩三分地深耕。

当别人做智能手环、 无人机时他们死磕头盔;当别人铺全品类时他们只做骑行+户外;当别人砸钱投广告时他们把钱砸进研发和体验。2023年研发投入占营收12%,拿下来23项专利,其中摔倒报警技术连欧洲专利局都点赞。

这套逻辑见效了。2023年,智能头盔占营收60%,助力器占25%,滑雪、摩托车头盔占15%。不是靠爆款撑场面是每个品类都能稳赚钱。亚马逊北美站负责人说:“LIVALL是少数能把单一品类做透的中国品牌,他们懂骑行者,比我们更懂用户。”

谁说单一品类走不远?垂直领域的“深井效应”

总有人说:“做跨境电商得做全品类,单一品类风险大。”LIVALL偏要反驳:单一品类不可怕,可怕的是做不深。

他们把骑行头盔做到极致:轻量化、长续航、IPX7防水,连内衬都能拆洗。然后顺着骑行场景延伸:助力器解决“爬坡累”, 智能锁解决“停车怕丢”,骑行服解决“出汗多”——这不是品类扩张,是“深井效应”:在垂直领域挖得越深,壁垒越高,用户粘性越强。

现在LIVALL全球用户超百万,复购率38%。有德国用户买了头盔后又推荐给骑行俱乐部,整个团统一采购。单一品类?他们靠“深井”养出了生态。

深圳基因:从“制造”到“智造”的真正跳板

提到深圳企业,总有人想到“代工厂”“贴牌货”。LIVALL用行动证明:深圳的“制造基因”,从来不是枷锁,是跳板。

深圳的供应链优势让LIVALL三天就能出样, 一周内改完设计缺陷;华强北的电子市场让他们能快速测试传感器、蓝牙模块;跨境电商政策红利让他们轻松对接亚马逊、速卖通。但这些只是“地基”, 真正让他们站起来的,是深圳“敢闯敢试”的劲头:创始人郑建明敢扔掉稳定工作创业,团队敢在2015年赌智能头盔,敢在2020年疫情时拓欧洲市场。

2024年,LIVALL在龙华区建了研发中心,深圳的“智造”基因越来越浓。他们没满足于4.2亿营收, 正在盯上电动自行车市场——全球E-Bike销量年增20%,这口“新井”,他们又要开始挖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