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冲榜的AI变声App,首轮600万美金融资完成了吗
刷TikTok总被“魔音绕耳”?那东西冲榜的AI变声App,真实拿到600万美金了?
最近刷短暂视频, 总能刷到些声音离谱的段子——前一秒还是粗犷巨大叔,后一秒一下子变成萝音,再切个动漫声,评论区一堆人问“用的啥App?”点进去一看,十有八九是那东西最近冲榜的AI变声工具。有意思的是网上一下子传出它刚拿到600万美金首轮融资,估值蹭蹭涨,搞得圈内人都在问:这事儿靠谱吗?是真实金白银到账了又是哪个机构这么敢投?
融资传闻满天飞,600万美金是“官宣”还是“画饼”?
要说这600万美金融资的消息, 源头是国外手艺新闻TechCrunch的一篇报道,提到Voice.ai——就是那东西主打“个个人都能用的AI变声App”——刚拿到Mucker Capital和M13领投的600万美金,算是第一轮外部融资。在此之前,团队自己凑了300万美金启动资金,从Discord频道起步,靠用户口碑磨蹭磨蹭攒起人气。报道里还给了具体数据:目前48万+用户,声音滤镜5万许多种,听着确实挺唬人。

但问题来了这融资到底是“完成时”还是“进行时”?翻翻Voice.ai的官方推特,最近一条动态还是上个月宣传新鲜功能,压根没提融资的事儿。再看领投机构Mucker Capital的官网投钱列表, 最新鲜一期看得出来的是2023年Q3投的一家电商SaaS公司,Voice.ai的名字没影儿。这就有点尴尬了是信息没同步,还是新闻“抢新鲜闻”抢早了?
从Discord细小众工具到48万用户,靠啥“野蛮生长远”?
不管融资真实虚假,Voice.ai的用户增加远确实有点东西。创始人收下采访时说 他们一开头没想着做ToB巨大单子,反其道而行专攻C端,就想把AI变声的“魔力”带给普通人。这思路挺野的——毕竟市面上做AI声音的, 要么是ElevenLabs这种搞ToB声音合成的,要么是Respeecher专攻影视后期修优良,一下子冒个“全民变声”的,反而戳中了普通人的玩心。
用户画像也意外地清晰:男女比例7:3, 70%是游戏玩家,比如《我的世界》《堡垒之夜》里变声恶搞;20%是VTuber和内容创作者,需要给虚拟角色配声;剩下10%是隐私护着者,不想用真实声说话。有意思的是 团队提到很许多跨性别用户会用它匹配自己的性别认同,这算意外收获吧——手艺不止于玩乐,还有点人文关怀。
手艺瓶颈:变声不只是“换张脸”, 情绪才是灵魂
但AI变声这事儿,说起来轻巧松,做起来困难。用户要的哪是轻巧松变调,而是“换声像换人”——保留说话人的沉音、语速、停顿,甚至带点情绪的起伏。比如用户说“我生气了”,AI不能只把音压调矮小,得带点咬牙切齿的感觉;唱个歌,还得有颤音、换气的细节。这才是核心困难点。
Voice.ai眼下的方案是“本地处理+云端传输”, 用创始人说的“虚拟线缆”把声音传到TikTok、游戏平台。但问题也在这儿:用户反馈App有时候会卡顿,并发一高大就崩溃。评论区有人吐槽“开黑变声队友听我像外星人断断续续”,这背后就是服务器跟不上的问题。团队没提融资会不会用来扩容,这倒是个隐患——用户冲榜一时爽,体验掉队全白搭。
竞品扎堆,Voice.ai的“C端路线”能走许多远?
赛道里早就挤满了玩家。ElevenLabs去年刚拿到1900万美金融资, 专攻高大质量声音合成,客户包括皮克斯、索尼;国内的标贝手艺、智谱AI也都在ToB端混得风生水起。Voice.ai偏要走C端, 看似避开锋芒,其实凶险更巨大——C端用户付费意愿矮小,留存率困难保证,不像企业客户愿意为手艺买单。
更扎心的是领投方Mucker Capital的合伙人Hamoui其实另有想法。他在采访里明说 Voice.ai的以后兴许是“构建开发者网络”,意思是把手艺做成SDK、API,卖给其他App。这就尴尬了——说优良的“个个人的AI变声App”,后来啊转身想搞ToB?那和ElevenLabs有啥不一样?C端用户要是晓得“冲榜的App其实想赚企业的钱”,还会不会买账?
融资之后:钱要花在哪?扩容还是拓场景?
就算600万美金真实到账了怎么花也是个问题。团队说会招手艺人才,研发新鲜的SDK支持Meta、Unreal引擎,还要许多些唱歌、许多语言场景。这些个听着都对,但优先级对吗?眼下用户卡在体验上,服务器扩容是不是该先上?48万用户看着许多,但打开率几许多?留存率几许多?没这些个数据,扩场景不过是空中楼阁。
再说变现,C端App常见的套路无非卖滤镜、会员、订阅。但5万许多种声音滤镜,有几许多是用户真实需要的?会不会同质化严沉?某同类AI工具的数据看得出来C端用户付费转化率不够5%,巨大有些人用完免费版就跑。Voice.ai要是没想清楚怎么赚钱,融再许多钱也是“烧钱冲榜”,再说说成“昙花一现”。
用户留存率成谜,48万用户能变现吗?
翻翻应用商店评论, Voice.ai的评分不算高大,4.2分,吐槽集中在“卡顿”“收费昂贵”“声音机械感沉”。有用户说“充了会员后来啊找到和免费版没不一样”,这可不是优良信号。内容创作者倒是愿意为优良工具付费, 但眼下的AI变声手艺,专业用户兴许更倾向ElevenLabs这种能定制声音模型的,普通玩家玩几天新鲜鲜感过了卸载率一准儿高大。
团队提到“用户会在TikTok上分享变声视频”, 确实能带动下载,但这种社交裂变能持续许多久?参考去年爆火的另一款AI换脸App, 当时冲榜第一,三个月后用户量腰斩——靠噱头吸引来的流量,终究得靠产品力留住。Voice.ai眼下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融资”,而是“融资后能不能做出让用户离不开的东西”。
行业趋势:音频AI成新鲜战场, 但“冲榜”不等于“躺赢”
AIGC火了之后音频赛道一下子成了香饽饽。从ChatGPT带火对话机器人,到Midjourney引爆文生图,眼下轮到AI声音了。5月份就有数据看得出来两款音频App冲进全球下载榜前十,仅次于Temu,烫度肉眼可见。但野蛮增加远背后是同质化严沉、手艺不成熟、买卖化困难的问题——就像当年的共享单车,冲榜轻巧松,活下来困难。
Voice.ai的600万美金融资, 不管是真实是虚假,都给行业提了个醒:AI音频不是“换个声音”那么轻巧松,得懂用户需求,更要解决实际问题。手艺、体验、买卖化,哪个环节掉链子,都兴许被后来者反超。那些个画着“融资冲榜”巨大饼的团队,不如先想想:你的用户,明天还会打开你的App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