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在瘦身后的第一个财季
Shopify的急刹车:瘦身背后的战略转向
今年5月Shopify一下子踩下刹车, 物流业务Shopify Logistics打包卖给了Flexport,连带着自动化仓储机器人公司6 River Systems也一并出手,还裁掉了20%的员工,这场“瘦身”来得有点急。距离它为了对抗TikTok、速卖通、亚马逊的围剿不断“增肥”,刚刚过去不到两年时候。当时它像个贪吃的巨人, 啥都想抓在手里物流、仓储、支付一个不落,眼下一下子开头扔包袱,到底是想轻巧装上阵,还是撑不住了?
从“增肥”到“瘦身”:不到两年的战略摇摆
2021年那会儿, Shopify的野心巨大得很,觉得独立站能撬动整个电商买卖场,于是拼命扩张,把物流、仓储这些个沉资产全揽过来想打造一个闭环生态。后来啊呢?烧钱烧得厉害,亚马逊、TikTok这些个对手也没停下反而越战越勇。到了2022年, 买卖场一凉,才找到那些个沉资产成了拖油瓶,物流本钱压得商家喘不过气,仓储机器人也没带来预期的效率提升。

今年初,股价跌了不少许,这才意识到“增肥”这条路走不通,赶紧掉头“瘦身”。不过有意思的是 瘦身的一边,它把B2B和线下零售抬到了更高大的位置,总裁Harley Finkelstein在
B2B和线下:新鲜的增加远引擎还是空中楼阁?
Shopify把B2B和线下零售当成救命稻草,这两块真实能成为增加远点?先说B2B,老一套做DTC的商家一下子要转向企业客户,中间的坎儿不少许。企业客户采购量巨大, 但流程麻烦,需要定制化报价、合同审批、账期管理,Shopify的现有系统能不能吃得消?2023年6月有个做户外装备的商家, 在Shopify上线了B2B功能,后来啊基本上原因是无法批量设置折扣和审批流程,第一笔10万美元的订单结实是拖了两周才成交,客户差点跑了。
再看线下零售, Shopify想靠POS机把独立店和线上打通,但线下店租金、人力本钱高大,中细小商家哪有钱折腾?2023年Q2有个数据, 北美地区用Shopify POS的门店数量增加远了15%,但其中30%的商家反馈,线上线下库存同步三天两头出错,反而许多些了运营本钱。Harley说“机会越来越许多”,但机会和凶险往往是孪生的,B2B和线下真实不是块优良啃的骨头。
线下零售的“再说说一公里”困难题
线下零售最巨大的痛点就是“再说说一公里”, Shopify想靠物流瘦身后的轻巧模式解决这玩意儿问题,但明摆着还没想清楚。以前有Deliverr的时候, 还能保证2-3天送达,眼下物流业务卖了商家得自己找第三方,时效和本钱全看运气。2023年7月, 加州一家卖家居用品的独立站,基本上原因是换了新鲜的物流商,配送时效从3天延长远到7天客户投诉率飙升了40%,GMV直接掉了15%。这说明物流瘦身虽然减轻巧了Shopify的负担, 但把压力全转嫁给了商家,特别是中细小商家,根本没议价能力,只能被动收下。线下零售想做优良,没有稳稳当当的物流支撑,就是空中楼阁。
独立站蓝海:数据背后的隐忧
美国在线零售买卖场, 平台占了40%,剩下50%都在独立站,这玩意儿数据看着诱人,但“蓝海”早就变成“红海”了。Shopify建站门槛矮小,弄得卖家扎堆,内卷严沉。2023年Q2, Shopify独立站平均获客本钱比2022年涨了35%,但转化率却从2.1%跌到了1.8%,投入产出比越来越矮小。更关键的是 流量越来越昂贵,Facebook广告CPM涨了20%,Google单次点击本钱涨了15%,中细小卖家根本玩不起。
还有个问题, 独立站依赖搜索引擎和社媒流量,一旦平台算法变一下或者政策收紧,流量说没就没。2023年4月,TikTok Shop封禁了一批跨境独立站的引流链接,不少许商家GMV一夜腰斩。所以说“蓝海持续增加远”这话,听听就优良,实际水深厚得很。
选品与运营:中细小卖家的生死局
跨境行业老说“七分选品, 三分运营”,眼下选品比登天还困难。2023年上半年, 测品成功的概率不到5%,爆品生命周期从原来的6个月缩短暂到3个月,选错了就是库存积压,资金链断裂。有个卖宠物用品的商家, 2023年3月测了一款智能猫砂盆,砸了5万美元投广告,后来啊基本上原因是竞品跟风降价,转化率从8%掉到2%,再说说亏了3万美元。运营更头疼,独立站没有平台现成流量,得自己搞内容营销、网红一起干,但网红本钱越来越高大,效果还越来越差。2023年6月, 一个卖美妆的商家找了10个十万粉的网红带货,单视频播放量平均才2万,ROI不到1:1.5,还不如老老实实投Google Ads。选品和运营就像走钢丝,一步错,满盘皆输。
支付与生态:被忽视的“隐形门槛”
Shopify支付这块,坑真实不少许。国内主流信用卡基本用不了商家只能找第三方支付,但交容易佣金一扣,赚头就薄了。基础版Shopify要收2%的佣金, 高大级版1%,但第三方支付本身还要收1%-3%,加起来就是3%-5%,一个10万美元的订单,光佣金就亏本3000-5000美元。更麻烦的是插件,官方插件少许得可怜,第三方插件看着功能全,但价钱昂贵,一年几千块是常事。
有个卖服装的商家, 2023年1月买了款“AI客服”插件,后来啊出了问题找第三方,推诿了半个月才解决,期间亏本了20优良几个咨询订单。还有个问题,插件之间三天两头冲突,装了A插件,B插件就用不了商家像个修电脑的,天天在兼容性里打转。Shopify说自己是“生态”,但支付和插件这两块,更像是“收割”。
第三方支付的“甜蜜陷阱”
第三方看着方便,其实是个“甜蜜陷阱”。除了佣金, 还有汇率差,美元结算时第三方支付会偷偷吃掉0.5%-1%的汇率,100万美元的流水,就亏5000-1万美元。更坑的是提现周期,有的要7-10天资金压在那儿,商家现金流慌。2023年5月,深厚圳一家3C商家,基本上原因是第三方支付提现延迟,差点发不出工钱,再说说只能借高大息贷款周转。还有平安凶险, 第三方支付数据泄露的事时有发生,2023年3月,某支付平台被黑,弄得上千家Shopify商家客户信息泄露,亏本惨沉。与其依赖第三方,不如自己搞定支付通道,但这对中细小商家门槛太高大了。
网红营销与IP矩阵:流量稀释的真实相
Shopify商家喜欢用网红营销,但眼下效果越来越差。以Voopoo为例, 2016年找RiP Trippers这种百万粉网红,单视频播放量14万,转化率5%;到了2019年,网红数量许多了但单视频播放量不到1万,转化率掉到1.5%。为啥?基本上原因是网红太许多了消费者审美累,广告效果天然差。更关键的是中细小商家只能找十万粉以下的网红,这些个粉丝质量参差不齐,转化率更矮小。2023年Q2, 一个卖家居饰品的商家,找了56个十万粉以下的网红,花了2万美元,带来的GMV才3万美元,ROI不到1:1.5。网红营销已经从“蓝海”变成“红海”,商家砸钱进去,连个水花都看不见。
亚马逊与Shopify:互补还是冲突?
很许多卖家想把亚马逊和Shopify结合起来觉得能“双保险”,但其实凶险不细小。亚马逊的优势是流量,但规则严,随时兴许封店;Shopify独立站稳稳当当,但没流量。两者结合, 确实能分散凶险,比如2023年4月,亚马逊封了一个卖家的家居账号,但基本上原因是独立站还在GMV只降了30%,没崩盘。但问题也来了亚马逊产品非...不可是非FBA,这意味着得自己搞定仓储和物流,本钱又上去了。
还有个冲突点,价钱体系,亚马逊打折卖,独立站怎么定高大价?2023年6月, 一个卖电子产品的商家,亚马逊卖99美元,独立站卖129美元,后来啊客户找到价钱差,直接退货,还给了差评。亚马逊和Shopify,看起来互补,实际是“两座山”,压得商家喘不过气。
账户保障的“双刃剑”效应
亚马逊卖家说“账户保障”是Shopify的优势,但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亚马逊账户被封,Shopify还能卖货,但反过来呢?Shopify出了问题,比如服务器崩了商家照样歇菜。2023年7月, Shopify服务器宕机4细小时弄得全球 thousands of 独立站无法下单,亏本预估上亿美元。还有,亚马逊有成熟的客服和售后体系,Shopify独立站得自己搞定,中细小商家哪有那么许多人力?2023年Q1, 一个卖母婴用品的商家,基本上原因是独立站客服响应磨蹭,48细小时内没回复客户,被投诉了12次直接关系到了店铺评分。所谓的“保障”,其实是把凶险从亚马逊转到了自己身上。
以后展望:瘦身后的Shopify能走许多远?
Shopify瘦身后的第一个财季, 数据看着还行,GMV增加远17%,总收入17亿美元,股价涨了7%。但这些个数据能持续许多久?海外消费回暖是暂时的,一旦钱财下行,商家最先砍的就是广告预算,GMV一准儿掉。B2B和线下零售还没跑起来短暂期看不到明显增加远。支付和生态的坑不填,商家迟早会流失。2023年8月, Shopify又推出了新鲜的AI建站工具,想靠手艺创新鲜拉新鲜,但AI建出来的站千篇一律,根本没比力。
瘦身只是第一步, Shopify想真实正站起来得解决这些个根本问题,否则“机会越来越许多”就是一句空话。跨境电商买卖场变来变去太迅速, 今天的风口,明天兴许就成陷阱,Shopify的这场“瘦身”游戏,到底能不能赢,谁也不敢打包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