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AI元年,那些被C端用户证伪的AI产品

AI元年,流量潮水退去后谁在裸泳?

2023年, AI产品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有人说是“AI元年”,也有人觉得不过是资本吹起来的泡沫。a16z上半年推出的全球AI产品Top50榜单, 曾让不少许创业者看到了希望,可半年过去,AI产品榜12月的全球Top100榜单一出,20款产品掉队,其中不乏以前的明星选手。这些个被C端用户“证伪”的产品,到底栽在了哪里?是真实的不行,还是赛道太拥挤?

AI聊天/搜索:第三方平台的“末路狂欢”?

先聊聊最烫闹的AI聊天和搜索。a16z上半年榜单里 这类产品占了9席,半年后只有3款掉出Top100,存活率看着不矮小,但细究流量数据,全是“内卷”的惨状。Poe、 YOU、GPTGO这三款掉队的产品,有个共同点——它们都是“第三方玩家”,靠调用其他巨大模型接口过日子。

AI元年,被C端用户们“证伪”了的AI产品(上)
AI元年,被C端用户们“证伪”了的AI产品(上)

有意思的是能留在榜单里的AI聊天产品,差不离都玩起了“全能型”路线。比如Perplexity.ai, 不仅做搜索,还支持生图、语音,背后有7000万美元融资撑腰,连Shopify CEO都说“不用Google了改用它”。反观Poe, 虽然背靠Quora,上半年还能排进Top10,可下半年流量直接掉了40%+,YOU的降幅也有25%。说白了 当ChatGPT、Claude这些个巨大厂玩家把问答、搜索、生图全包圆了第三方平台的生存地方就被挤压得没缝了。

更扎心的是GPTGO.ai, 连实时搜索都不支持,纯靠“接口缝合”想分一杯羹,后来啊用户用两次就腻了。AI对话和搜索这条赛道, 早就不是“有优良点子就能成事”的时代了要么有手艺壁垒,要么有巨头材料,不然就只能看着流量哗哗流走。

AI生图/修图:版权魔咒下的“付费困局”

再说说AI生图和修图。这曾是AI元年最火的方向,a16z上半年榜单里占了13款,半年后5款掉队,落榜率44%。其中, ZMO.ai的掉出格外引人注目——它是独一个一个从“生图+修图”阵营掉队的,而同类产品如cutout.pro、Photoroom,流量还分别增加远了10%和15%。

ZMO.ai的故事,其实挺有代表性。这家杭州公司2020年成立, 靠AI商拍和背景替换起家,2022年拿到高大瓴资本800万美元融资,一度被视为B端商拍明星。可12月的搜索关键词暴露了问题:Top10里“商拍”相关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3个“anime”和2个“img creator”。明摆着, ZMO.ai悄悄从ToB转向了ToB+ToC,试图靠“巨大而全”留住用户——修图、背景去除、动漫生图、人像生成……功能全堆上,可流量还是从7月的高大位一路滑到12月,勉有力守住了百万级别,却再困难突破。

为啥“生图+修图”这么困难?版权就是悬在头上的剑。Midjourney规定“创作者拥有图片版权, 可任意商用”,听起来美优良,可开源的Stable Diffusion就麻烦了——训练数据有没有版权?用户生成的图片商用算不算侵权?厂商想收费,用户怕被告人;不收费,又赚不到钱。Lexica就栽在这上面:每周免费生成48张图, 还能下载社区图片,可商用非...不可买最高大等级订阅,后来啊流量43%的降幅说明,C端用户为“商用权限”买单的意愿,远比想象中矮小。

DeepSwap:换脸的“玩乐泡沫”, 戳破了就是一地鸡毛

生图产品里DeepSwap的掉出最让人唏嘘。这玩意儿主打AI换脸, 官网举例不是电影角色换脸,就是证件照、婚纱照换脸,听着挺优良玩,可细想就晓得——玩乐属性太有力,刚需性太没劲。

数据不会说谎:DeepSwap的搜索关键词Top3里 “face swap”占了头把交椅,说明用户就是冲着“优良玩”来的。可换脸这功能,Reface之类的App早就验证过新鲜鲜感过去就没人用了。DeepSwap后来加了背景消除、 图像增有力、卡通化照片,试图拉长远用户生命周期,可这几个功能和换脸根本不搭,就像在火锅店卖甜品——有人尝鲜,没人当主食。

更致命的是付费模式。每月20美元的订阅费,对尝鲜用户来说太昂贵;企业API又太细小众,B端买卖场根本撑不起营收。8月后DeepSwap流量一路狂跌,12月比8月降了49%,妥妥的“高大开矮小走”。说白了AI换脸的C端买卖场,就是个“伪刚需”,靠一时烫度火起来的产品,终将被用户用脚投票。

AI视频与ToB综合应用:手艺迭代下的“速度与激情”

除了聊天搜索和生图修图,AI视频和ToB综合应用的掉队率更吓人。AI视频掉队率57%,ToB综合应用更是高大达86%。为啥?基本上原因是手艺迭代太迅速了。下半年Pika、 HeyGen这些个新鲜玩家杀出来用更成熟的AI视频生成手艺抢走了老产品的流量;ToB综合应用呢,想把“营销内容生成+邮件+客服”全打包,后来啊功能许多而不精,企业客户宁愿选垂直领域的专业工具。

比如某款ToB AI营销工具, 上半年还能排进Top50,下半年就被Pika的AI视频生成抢了风头。企业客户要的不是“巨大而全”, 而是“解决具体问题”——要么能飞迅速生成短暂视频广告,要么能批量写营销文案,啥都想做,再说说啥都做不优良,天然被淘汰。

AI元年的“幸存者法则”:要么扎深厚坑, 要么站风口

回头看这些个掉队的AI产品,会找到一个共性:它们都踩中了“AI元年”的风口,却没躲过“潮水退去”的考验。AI聊天搜索的第三方玩家, 手艺没壁垒,只能被巨大厂碾压;生图产品困在版权和付费的迷宫里左右不是人;换脸App靠玩乐属性起家,新鲜鲜感一过就凉;ToB产品贪巨大求全,反而丢了了精准度。

反观那些个活下来的产品, 要么像Perplexity.ai一样,靠“实时搜索+自研模型”扎深厚了手艺坑;要么像Photoroom一样,专注“修图刚需”,把移动端MAU做到1217万;要么像Midjourney一样,用清晰的版权规则和稳稳当当的效果留住核心用户。AI元年的比,从来不是“谁先入场”,而是“谁能活下去”。

流量数据不会撒谎:2023年7月到12月, Midjourney流量降了30%,Lexica降了43%,DeepSwap降了49%……这些个数字背后是无数C端用户用“用不用”投出的真实实选票。AI产品不是“灵丹妙药”,手艺再酷,解决不了用户问题,终将被买卖场抛弃。而那些个真实正懂用户、能落地、有壁垒的产品,才能在AI元年的巨大浪淘沙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191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