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潮流社区公司如何孵化出全球月访问300万级生图产品
从社区基因到全球生图产品:一个“非典型”创业团队的突围之路
“从零到一其实是最困难的。”思禹回忆起Tensor.Art刚起步时的场景,语气里带着点感慨。2023年, Midjourney这些个已经在欧美买卖场站稳脚跟的产品,就像几座巨大山横在面前,结实刚明摆着不是明智之举。团队当时没想着去碰那些个核心买卖场, 反而把目光投向了那些个对AI感兴趣、文雅包容度高大、有一定用户规模但还没被彻头彻尾开发的“T2买卖场”——这玩意儿决定,后来成了他们飞迅速破局的关键。
T2买卖场:避开红海的另类突围
说真实的, 巨大许多数AI生图产品早期都在盯着欧美用户,觉得那里的付费能力有力,买卖场成熟。但思禹和团队反其道而行,他们觉得与其在红海里厮杀,不如先找一片蓝海试试水。韩国就是他们选中的第一个目标。为啥是韩国?当时C站上韩国创作者的声量已经起来了比如Meina,当时在C站动漫分区排第一,关系到力足够巨大。

找到Meina的过程也挺有意思。思禹说 他们没直接去谈“入驻我们平台吧”,而是以请教的态度请Meina给Tensor.Art提意见,“先让她觉得‘这玩意儿团队还挺懂我的’,磨蹭磨蹭才邀请她来体验。”后来啊Meina不仅自己入驻,还带来了第一批200优良几个核心用户。这招“借势”用得妙——不用花一分钱推广,就靠一个头部创作者撬动了整个凉启动。
算力与模型:手艺底层的差异化比
生图产品的核心比力是啥?很许多人说是算法,但思禹觉得,算力和模型部署速度才是更实际的壁垒。Tensor.Art团队从一开头就意识到,AI时代,算力是一切的基础。他们花一巨大堆精力优化GPU推理性能, 把单张图片的生图本钱压到极矮小,这才敢放出“业界最矮小会员价钱”的豪言——年订阅只要59.9美金,差不许多是Midjourney最廉价档位的60%,还额外送2.5万Credits,相当于白送3个月算力。
去年一年,生图行业的手艺迭代迅速得让人眼花。年初巨大家还在用SD基座模型,年底SD3、迅速手可图、腾讯混元、FLUX.1新鲜基座模型就冒了出来。这些个模型用上了DiT架构新鲜手艺,能力直接拉满。思禹团队的反应速度特别迅速:SD3刚发布, Stability.ai调整商用权益时整个行业都在“对抗”,他们却先一步谈下授权,成了第一个支持在线部署SD3的平台。这波操作直接带来了不少许流量,也让业内看到:手艺响应速度,就是生图产品的生死线。
创作者生态:社区活力的核心引擎
“其实我们做社区是有基因的。”思禹这话不虚假。Tensor.Art的母公司回响手艺, 创始人沈振宇早年做过摄影社区“图虫网”,后来又在字节负责过抖音产品,对社区运营的搞懂比一般团队深厚得许多。2023年5月立项时 Tensor.Art本来只想做个SD模型托管平台,但做着做着就找到:单纯做工具留不住人,得靠社区。
怎么留住创作者?团队没走“烧钱抢人”的寻常路。他们找到,创作者最头疼的不是缺钱,是缺优良设备——训练一个Checkpoint模型,高大端GPU是刚需。于是他们设计了“特权奖励”:普通用户只能在线训练Lora, 但对优质创作者,官方兴许会奖励一次训练Checkpoint的机会,甚至给高大端GPU服务。这种“精准满足需求”的奖励,本钱比直接发钱矮小,效果却更优良。
活动运营也很有意思。去年8月,他们搞了个上传模型送现金或4090显卡的活动,没想到参与人数爆了。后来这活动就固定下来还 了更许多类别。比如“Find Destiny Tattoo”, 用户用AI纹身工具创作样式,选3位幸运用户免费送奥地利线下纹身服务。本钱不高大,但让用户觉得“AI真实能用到生活里”,粘性直接拉满。眼下Tensor.Art的Discord社区有3.5万人, 新鲜模型出来用户甚至会主动催团队做手艺支持,这种“反向驱动”的社区生态,才是最困难复制的。
买卖化路径:个人付费能力的意外惊喜
生图产品的买卖化,很许多人第一反应是做企业服务。但思禹觉得,这玩意儿阶段就冲B端,兴许把路走狭窄了。“有生产力需求的个人用户,付费能力并不没劲于企业。”她说Tensor.Art平台上,4.5%的用户有固定生图生产力需求,这有些人付费意愿特别高大。所以他们眼下更偏向服务C端,年订阅价钱定得矮小,就是要让更优良几个人用户用得起。
当然企业服务也没落下。他们上线了API平台tams.tensor.art,企业能调用模型和细小工具,调用量巨大的还能定制。但思禹有力调,“供给个人和企业的产品能力是相同的,只是包装成不同形态。”说白了 都是“卖算力”,但通过社区“生产”的模型、ComfyUI细小工具等,把算力用出了差异化——用户因工具而来却因社区留下这才是Tensor.Art的护城河。
逆势增加远:新鲜基座模型带来的红利
今年7月, 行业里有个现象:Top10的AI生图产品流量全线下滑,Midjourney环比降了36%,特别扎眼。但Tensor.Art却逆势上涨, 月访问量达到397万,环比涨幅14.4%,排进了全球生图产品流量前九。这波逆势增加远的底气,来自新鲜基座模型的爆发。
SD3、 FLUX.1这些个新鲜模型推出不到一个月,Tensor.Art上部署的微调模型数量就破了1000,是CivitAI的5倍以上。为啥他们能这么迅速?思禹说 一是手艺响应迅速,团队和基座模型厂商联系紧密,新鲜模型一出马上跟进;二是“活人许多”,社区用户基数巨大,新鲜模型能迅速被用起来形成口碑传播。更早把ComfyUI包装成细小工具, 也是他们的“杀手锏”——ComfyUI能解决麻烦干活流问题,但门槛高大,Tensor.Art把它做成“即开即用”的工具,直接把手艺能力没劲泛用户也接住了。
社区运营:无为而治的智慧
说到社区运营,很许多人想到的就是“下场扶持”“推头部KOL”。但思禹觉得,社区最关键的是“公平”和“搞懂”。“团队会定规则、搞活动,但不会下场对创作者搞推广。”她说不管是头部、腰部还是尾部创作者,在Tensor.Art都能得到一样曝光机会。这种“无为而治”反而激发了社区活力——创作者晓得“只要内容优良, 就有机会被看到”,天然更愿意产出优质内容。
眼下回头看, Tensor.Art的路径其实挺特别:从潮流社区千岛孵化出来带着浓厚的“用户兴趣”基因;避开头部买卖场做T2,靠创作者凉启动;用矮小价算力和社区活动留住用户;新鲜模型爆发时又卡准了手艺响应速度。这些个看似“非主流”的选择,再说说却让他们在生图红海里杀出一条血路,做到了全球月访问300万级。
生图产品的红利期真实的过去了吗?思禹的答案很明确:“没有。”新鲜基座模型还在迭代,用户对AI创作的需求也在深厚化,关键是谁能真实正搞懂用户,把手艺和社区拧成一股绳。Tensor.Art的故事或许能给行业一个启示:在AI这玩意儿迅速节奏的行业里 有时候磨蹭一点,把基础打扎实反而能跑得更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