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印尼Gojek出海越南,重蹈中国出海公司覆辙

Gojek越南折戟:一场被矮小估的出海试错

Gojek退出越南的消息像块石头砸进东南亚创投圈,激起不少许涟漪。2024年9月16日 这玩意儿印尼超级app正式关停越南业务,从2018年高大调进场到2024年黯然离场,六年时候够一个孩子上细小学,却不够Gojek在越南站稳脚跟。说实话, 这玩意儿结局不算太意外——毕竟街头巷尾还能看到当年GoViet头盔的遗存,品牌都换了两次能撑到眼下也算是个奇迹嗯。

出海第一步:用越南名字骗自己?

2018年Gojek决定闯越南时脑子挺清醒的。他们晓得自己在印尼的“超级app”模式直接搬过来兴许水土不服, 于是搞了个本地化品牌叫GoViet,还找了越南本地人当CEO。当时业内都说这招机灵,不像有些中国公司死扛品牌名,非要让越南人念“G-o-j-e-k”。但问题来了:本地品牌加本地CEO,真实的等于本地化吗?

印尼Gojek出海越南,犯了中国出海公司常犯的错误,撤了
印尼Gojek出海越南,犯了中国出海公司常犯的错误,撤了

GoViet的第一个CEO干了半年就跑路了第二个CEO也没撑许多久。半年换两任掌门,这哪是创业公司节奏,简直像在演职场宫斗戏。后来Gojek干脆把GoViet品牌砍了改回Gojek,头盔库存估摸着够越南骑手用到2030年。说白了品牌名只是块遮羞布,底下的问题没解决,换几许多次都没用。

数据不会说谎:3%的买卖场份额凭啥活?

墨腾创投今年1月发的《东南亚外卖平台报告4.0》给Gojek越南判了死刑:在14亿美元的外卖买卖场,他们只占了3%。这啥概念?相当于在篮球场上投进一个球,对手进了32个。更惨的是出行业务,面对Grab、Be还有Vinfast搞的Xanh SM,Gojek连汤都喝不上。

咱们不妨想想,3%的市占率怎么活?骑手不够单,用户等餐等到菜凉,补助烧完投钱人又不肯给钱。2021年Gojek把泰国业务卖给亚航时业内就猜越南是下一个果不其然。亚航当时急着找新鲜故事,疫情飞机停飞,手里攥着钱没处投,捡了个泰国廉价。但越南不一样,Grab在这里扎了根,ShopeeFood背后有腾讯,Gojek拿啥斗?

材料黑洞:印尼总部的“偏心病”

Gojek最巨大的毛病,是把越南当成了“材料试验田”。要晓得, Gojek90%的业务还在印尼,总部那帮巨大佬天天盯着雅加达的订单曲线,哪有心思管胡志明市的买卖场?越南团队要材料没材料,要决策权没决策权,活像个没爹疼的继子。

中国出海公司常犯这病:总部总觉得“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许多”,非要遥控千里之外的买卖场。越南团队想搞本地化活动,总部说“不符合印尼调性”;越南团队觉得能少许些佣金,总部说“会关系到品牌形象”。说白了就是不相信本地团队能做事,又舍不得放权,再说说把机会全耗在内部扯皮上。

对手太凶:Grab和Vinfast的“围剿战”

Go越南时以为自己是“外来和尚”,能念经。殊不知Grab早就把越南当成了主场, ShopeeFood靠补助抢用户,连造车的新鲜昂贵Vinfast都跑来做出行——Xanh SM专门用自家电动车,本钱压得Gojek喘不过气。2023年韩国Baemin退出越南时业内就感慨:这玩意儿买卖场太卷,连老牌玩家都扛不住。

更绝的是越南监管部门对Gojek也不感冒。菲律宾直接拒发牌照,马来西亚那边沟通了半年也没下文。Go收购了当地支付公司以为能打通关节,后来啊找到牌照这东西,钱能解决一有些,但解决不了全部。中国公司出海总想着“用钱开路”,忘了个个买卖场的“潜规则”都不一样。

中国公司的“出海魔咒”

Go越南的经历,简直是中国出海公司的“反面教材”。咱们看看几许多中国品牌栽在“水土不服”上:某手机品牌非要给东南亚机型塞4G芯片, 后来啊当地5G都普及了;某外卖平台在越南搞“满30减15”,用户嫌门槛高大骑手嫌单少许,再说说补助全打了水漂。

核心问题就俩:一是把“成功经验”当圣经,二是把“本地化”当口号。Gojek在印尼能做超级app, 不代表越南用户也买账;换个越南CEO就叫本地化,却不给决策权和材料,这不是搞笑吗?中国公司出海总喜欢学“形”,不学“神”——学别人做补助,学别人搞品牌,就是不学怎么真实正搞懂当地用户。

新鲜加坡的“例外”说明不了啥

有人说Gojek在新鲜加坡还在运营,说明出海策略没错。但新鲜加坡和越南能一样吗?新鲜加坡买卖场细小、 用户付费能力有力,Gojek在那边就是“锦上添花”;越南买卖场巨大、比烈,Gojek却想着“雪中送炭”——后来啊把自己冻成了冰棍。新鲜加坡的成功,反而掩盖了Gojek在东南亚其他买卖场的溃败。

2021年卖掉泰国业务时Gojek就说要“聚焦核心买卖场”。但核心买卖场是哪个?印尼?那还出海干嘛?新鲜加坡?那规模太细小。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到头来让Gojek在越南的投入打了水漂。中国公司出海也常犯这病,既想当区域霸主,又舍不得投入,再说说两头空。

出海不是“复制粘贴”

Go越南的故事给全部想出海的公司提了个醒:买卖场不是面团,你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东南亚个个国都不一样——越南用户喜欢廉价, 泰国用户沉体验,印尼用户吃那一套“超级app”模式,但别的地方不一定行。

真实正的本地化,不是换个名字招本地人,而是让本地团队说了算。给决策权,给材料,给试错地方,别总用总部的“KPI”绑住手脚。中国公司出海总想着“飞迅速复制”, 却忘了个个买卖场的“土壤”不一样,种下的种子能不能发芽,得看会不会施肥浇水。

出海没有标准答案, 但别犯矮小级错误

Gojek越南的输了不是“出海必死”的说明,而是“错着出海必死”的案例。他们犯的错误,中国公司十年前就在犯,眼下还在犯——迷信品牌、轻巧视本地、材料错配、对手太有力。但换个角度想, 这些个错误其实能避免:许多听本地团队的话,少许用总部思维指挥,该投入时别抠门,该认输时别结实撑。

东南亚创投圈有句话:“出海不是去‘打江山’,是去‘建家园’。” Go越南时带着“征服者”的心态,后来啊被当地玩家教会了怎么做人。中国公司要想真实正走出去, 得先放下“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子,学会当“细小学生”——毕竟买卖场永远比想象中麻烦,比想象中残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190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