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SONY,硬刚JBL
在音频领域,Edifier以其独特的策略和市场洞察,成功在东南亚市场崛起。面对国际巨头SONY和JBL,Edifier凭借什么实现了逆流而上?

初涉东南亚,Edifier并未选择低价竞争,而是从中高端市场切入。这一策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和对自身品牌的自信。
“起初,我们没有考虑从中高端切入,但销售数据切实地告诉我们,通过中高端带动低端产品的策略在打开平台和店铺方面更为有效。”Edifier的东南亚事业负责人东茹这样解释。
借助SocialBook的自研红人营销平台——Product Launcher,Edifier找到了与腰尾部红人合作的契机。这些红人虽然粉丝量不高,但他们的影响力和合作成本却符合商业预期,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产出更有质量的合作帖文。
例如,Edifier与YouTube红人GU ZAP的合作就取得了显著成效。最终,该条合作视频收获了21万次播放、3400个点赞和262条评论,数据反馈很不错。
值得注意的是,GU ZAP和Edifier的合作并非仅限于此。据SocialBook粗略统计,至少有10条视频涉及合作,其中不乏播放量只有几万的视频。这证明了GU ZAP的影响力和合作成本是符合商业预期的。
除了YouTube,Edifier还注重本土社媒红人的合作,为泰国市场搭建了能熟练使用泰语的In-House团队,他们在多个主流社媒平台上运营品牌的官方账号,并通过本地语言和红人沟通,提高了效率。
在YouTube平台上,Edifier还与多位本土KOL合作,包括专注于3C产品的购买意见的GU ZAP。他们的评测产品涵盖了从手机到平板,从电饭煲到冰箱,再到音响和耳机。
值得一提的是,Edifier去年推出的新款中端头戴式耳机W820NB,作为一款对标SONY XM4的产品,希望通过YouTube上的合作来扩大声势。
“Edifier去年推出了新款的中端头戴式耳机W820NB,作为一款对标SONY XM4的产品,Edifier希望它能在全球范围内打出声势。”Edifier的相关负责人说。
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的音响产业起步较晚,但在消费级领域,JBL、Dynaudio、BOSS、Burmeste等海外品牌早已占据了大多数消费者的心智。然而,在工程级领域,L-ACOUSTICS、NEXO、Function One等品牌的存在也让中国品牌难以发展。
尽管面对国际巨头的挑战,Edifier还是凭借其独特的中高端市场策略、红人营销和本土化运营,在东南亚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果。
根据官方财报,2023年Edifier的出口销售额达到了6.21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3.07%,同比2022年增长了36.02%。这意味着,从2021年进军东南亚算起,出海已有3年的Edifier显然卖得非常不错。
Edifier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出海并非易事,但只要找到正确的策略,把握市场脉搏,中国品牌同样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